• </p> <p>该项目的初衷是任何对新天体搜索感兴趣的普通民众都有机会参与到专业的天文发现中来,即使您没有任何天文基础,哪怕您只是一名小学生。
    </p> <p>PSP的前身,星明天文台超新星小行星搜索计划(SASP),自2010年开始运行以来,已经独立最先发现超新星30颗左右,有一批勤奋、认真、严谨的爱好先后参与此项目并发现过属于自己的超新星 ...
    </p> <p>如今,星明天文台借助中国虚拟天文台强大的技术开发与资源实力对原有系统进行改造,推出全新的PSP平台,以期望科学普及真正落实,让人人都关注科学,关心天文,用最简单的方式参与科学研究 ...
    不用担心是否是真实目标,不用了解各个星星的名字和位置,不用知道如何测量,不用操心如何写英文报告……不要畏惧,勇敢地去参与尝试。</p> <p>看图会很难吗? ...
  • 不用担心是否是真实目标,不用了解各个星星的名字和位置,不用知道如何测量,不用操心如何写英文报告……</p> <p style="text-indent: 2em"> 当然, ...
    爱好只要向天文台负责人申请,在天气和设备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任何人都可以使用它进行自己感兴趣的观测拍摄。高兴的设想是,天文爱好坐在家里,喝着茶,就可以拍到壮观的星系图景。
    高兴尤为开心的是,已经有小学生参与到了这个项目中。
    : 2em"> 事实上,公众参与天文发现的想法,国家天文台的研究人员也早已有之。
    </p> <p style="text-indent: 2em"> 崔辰州一直关注国外的天文全民科学项目,让他印象深刻的是2007年由两位牛津大学的年轻的天体物理研究凯文·施温斯基(Kevin ...
  • 您是如何与万维望远镜结缘的? 张乙宁:我是因为一次偶然的机会了解到万维望远镜,从此便跟这个软件结下了不解之缘。
    张老师在2011年教师培训上发言   您是如何想到利用万维望远镜进行科普的呢? 张乙宁:向公众普及天文知识,更多人、尤其是青少年爱上天文是我们这些爱好共同的愿望。
    张乙宁:协会近几年承担了呼和浩特市部分中小学天文选修课的教学任务,如何在短时间内激发孩子们对天文的兴趣,是几位老师都很关注的问题。
    传统的授课方式通常会列举大量的数字和名词,听起来高大上,但很容易初学望而生畏。
    张乙宁:教师培训是我一直关注的工作,2011年全国培训结束后我们在本地也组织了几次授课,但效果并不理想。
  • 如何结合STEAM教学理念打造天文课程,以及如何利用天文科普教育推广平等教育等国际先进理念。     ...
    所有培训活动给予一定的财政援助,且每个组织和参与都将获得国际天文学联盟在IAU100框架内认可的证书。           ...
    通过学习,越来越多的教师和科学教育从业开始尝试将万维望远镜应用于日常教育,借助这个“科普神器”的力量拉近了天文学与青少年之间的距离,将课堂变成了师生互动、共同探索的乐园。       ...
    教师培训内容丰富详实,学员收获颇丰           近几年, STEAM教育、项目式学习等先进教育理念逐渐走入大众视野,其核心在于打破学科领域的界限,倡导基于项目的学习方式,强调体验性和实践性 ...
    希望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能够关注并参与到我们的培训和研讨当中,万维望远镜更好地服务于公众科普与学校教育。   ...
  • 近年来国内外涌现出一批科学平台(Scientific Platform),开始受到关注。这些平台架构在云计算环境下直接面向数据密集型科学研究需求,有望成为科技创新的新引擎。
    机器学习和人工智能技术 ※ 云计算大数据技术的天文学应用 ※ 数据挖掘、知识发现与信息提取 ※ 高维海量数据的可视化 ※ 程控望远镜与自主观测 ※ 高性能计算与数据密集型研究 ※ 多波段信使数据的融合 ...
    如何在天文大数据时代开展科普教育以及天文数据实时计算和处理的新技术、新方法几个方向进行。
    2020年年会举办地——厦门   科普活动——星空·街市 会议期间,为了公众有机会近距离感知天文学的魅力,推广数据驱动的天文科普教育,部分参会代表还为大庆当地的市民奉上了一场别开生面的科普活动 ...
    此次活动所有参与都收获满满,意犹未尽。 现场精彩瞬间 ...
  • for Astro & Astro for AI 科学平台和全生命周期服务 云计算大数据技术的学科应用 数据挖掘、知识发现与信息提取 程控望远镜与自主观测 高维海量数据的可视化 多波段信使数据的融合 ...
    云上科研目前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人工智能背景下数据挖掘与数据处理的创新发展、大数据时代的天文科普教育新发展、基于科学数据的天文研究进展,以及人工智能时代的数据和技术服务等多个前沿领域,并引发了与会代表们的广泛关注和讨论 ...
    大家普遍认为,计算机及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为天文学研究提供了巨大的便利,天文学与信息技术学科的深度融合,将加速天文领域成果产出效率,天文数据在更多的应用场景下发挥更大的价值。
    在嘉宾论坛的环节中,与会代表们通过深入交流和思维碰撞,充分挖掘了天文信息学在天文研究方面的潜力,为天文数据如何更好地服务科研、反哺科普提出了许多有建设性的意见,并从天文研究的视角探讨了当下最火爆的ChatGPT ...
  • 其中天文学学习及研究工作中的性别平等问题尤其得到了大量的讨论与关注
    此外,种族问题、老年人的关怀问题也都得到了关注。 会议中,另一方面重要讨论是如何帮助视觉、听觉等障碍进行天文学习和研究。
    比如用3D打印制作星系立体模型,学生可以“触摸”数据,或将数据化作声音,盲人天文学家也能感受天文数据。 会议现场   会上有哪些精彩的报告? ...
    同时,这些关注少数族群,争取平等权利所做出的努力和思考也为天文学研究和科普丰富了内容和方向,注入了新的活力。
    而我们也可以看到,在相关项目及工作中,天文数据得到了极大的关注,发挥了重要作用。   ...
  • 通过建立一支统一高效的后勤团队,将星明天文台新浪微博号、微信公众号以及PSP公众超新星搜索项目等媒体平台通过统一管理、优化运营、加强宣传,进一步提升其认知度和关注度,越来越多的人了解认识我们的天文知识 ...
  • 去年,培训首次试水平台网络直播,在线观众达千人,回看近万人次,不仅满足了更多科研人员的学习需求,还取得了一定的社会影响力。 本次高级研修班基于过去的经验进行了全新的尝试。
    图2:专家授课中 第一天,由何勃亮老师讲解了天文科学数据的基础,并详细讲解了FITS文件数据格式,如何使用astroquery、topcat等工具获取国内外的天文科学数据,以及介绍了虚拟天文台和国家天文科学数据中心等 ...
    在作业环节,郑捷老师还特意选择了前几日使用2.16米望远镜观测“袁隆平”星的原始数据学员们处理分析。
    今年冬季,我们将继续在国台内部举办Python in Astronomy 2021基础培训班,届时将邀请一些同行分享实战经验,您可以关注“虚拟天文台”公众号及时获取相关信息。
  • 引力波、中微子探测窗口已经打开,天文学研究迈入信使时代。引力波、中微子等非电磁波段探测数据的加入本已极具挑战性的天文大数据再度升级。高度智能化巡天和随动观测成为技术发展新焦点。
    机器学习(ML)和人工智能(AI)能否在信使时代大显身手? 中子星并合艺术想象图,天文学迎来信使时代。
    www.china-vo.org/events/cvo2018/index.html   特邀报告人: 李菂(国家天文台研究员,FAST 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首席科学家,国家杰青基金获得) ...
  • ◎超新星公众搜寻项目开启以来,已累计发现超新星20多颗,参与除了学生、天文爱好,还有工程师、公司职员、公务员,其中最年轻的发现廖家铭当时只有10岁。     ...
    新的观测方式带来了海量数据,如何存储、分析和呈现这些浩如烟海的数据成为了天文学家迫在眉睫的问题。       虚拟天文台,作为上述问题的解决方案,应运而生。     ...
    而随着引力波、中微子等更多观测方式的出现,信使天文学也应运而生。       崔辰州认为多波段、信使等天文观测及数据资源相互结合,是天文学研究的趋势之一。
    这种普通公众广泛参与的科学研究项目,被称为全民科学项目。       ...
    它最主要的特点之一,就是天文数据能够在专门的客户端或浏览工具中渐进性地读取或显示。基于这一原则处理后的数据所生成的图像,随着某个特定领域被放大,更多细节亦随之显现。       ...
  • 引力波、中微子探测窗口已经打开,天文学研究迈入信使时代,本已极具挑战性的天文大数据再度升级。
      本次会议研讨主题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 ※ 机器学习和人工智能技术 ※ 数据挖掘、知识发现与信息提取 ※ 程控望远镜与自主观测 ※ 天文领域的标准和规范 ※ 多波段信使数据的融合 ...
    学术报告和嘉宾论坛围绕如何促进机器学习在天文数据分析中的应用;中国天文学会信息化工作委员会的组建和工作开展;程控望远镜与自主观测以及AI在该领域的应用;如何开展数据驱动的天文科普教育以及STEM课程四个主题来进行 ...
  • 自从2007年以来,星明天文台的创办新疆乌鲁木齐一中高兴老师一直坚持拍摄星空,并与其它爱好一同分享每晚的观测数据,进行超新星、小行星等天体搜寻工作。
    然而,一直以来,如何将拍摄结果与更多的广大天文爱好分享,如何自己的发现更快地得到专业天文学家的认可,一直是一个难题。
    自从7月底上线以来,公众超新星搜寻项目就得到了社会的高度关注和媒体广泛报道。9月初,廖家铭首次发现超新星侯选体的事件更是为大众津津乐道。
    公众科学热情被极大的激发,上万名用户注册平台,并积极参与项目,学习如何寻找超新星。 公众发现并提供有价值的研究目标,天文学家使用专业观测设备进行确认,开展进一步的研究工作。
    欢迎访问中国虚拟天文台网站,并关注微信公众号:虚拟天文台,了解更多情况。   ...
  • 融入了万维望远镜的课堂将会带来哪些改变呢,一起去看看吧~   访谈嘉宾·毛锦旗       问:您是如何想到在地理课堂上引入万维望远镜的呢?       ...
    我认为,地理学科很重要的学习目标之一就是学生能够真正理解、关注所学的知识,并能够实际应用,而教师的作用就是尽可能为他们创设真实的、科学的情境来理解这些知识点。
    地理湘教版必修一中关于地球的宇宙章节   问:您是如何将万维望远镜与地理教学结合起来的呢?   1、漫游宇宙,地理知识实景化       我在教学设计环节就用到了万维望远镜。
    这种形式不仅学生更容易理解学习内容,还调动起了他们参与地理课堂观察、讨论、探究、思考的积极性。   ...
    将万维望远镜引入地理教学,在同济中学的课堂上仍处于试验阶段,但它对于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丰富地理教学方式、推动地理教学多元化发展等方面的优势正在逐渐显现,也为我思考如何改革地理教学方法提供了新的思路。
  • 该计划希望完成对由Harvard Computers留下的2500本日志和笔记的编目、数字化、转录和元数据整理。PHaEDRA项目将这些资料能长久地被后人使用和分享。         ...
    现代研究们则可以把这些历史记录与玻璃底片的照片结合起来,和现代观测结果融合分析,做出新的科学发现。
    通过了解19世纪末20世纪初宇宙的样子,我们可以了解宇宙是如何变化的,以及我们对天文学的理解是如何发展的。 这些图像来自哪里?         ...
    宇宙乐园的志愿们为这项工作的完成提供了宝贵的帮助。 项目收集的数据会被怎么用?         ...
    平台上的每一项研究都是靠全世界成千上万的志愿与专业科研人员共同完成的。         更多宇宙乐园项目可以访问: https://www.zooniverse.org/projects.
  • 许博士的毕业论文题目是《多波段、信使天文数据高效融合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属于应用基础性研究范畴。
    图1:答辩现场照片 天文学研究已迈入时域天文观测和信使天文观测的时代。一系列新兴观测设施产生的海量数据流给数据处理和挖掘带来了全新挑战。
    通过对时域天文观测和信使天文观测的数据处理需求进行调研,论文总结出当前亟需解决的技术挑战是在海量数据的基础上实现暂现源的实时交叉证认、信使事件电磁对应体的高效搜寻,以及暂现源的随动信使观测证认等方面 ...
    图2:信使天文学 面向这些挑战,论文提出了一种多波段、信使海量数据高效融合解决方案,包括海量星表高效检索方法、在线交叉证认及置信度计算以及异构多波段图像的高效组织、检索及可视化等关键技术。
    该系统针对地面光学观测网络在引力波电磁对应体搜寻中面临的挑战,解决了如何在引力波事件的定位天区中高效搜寻宿主星系、如何排序宿主星系的观测优先级、如何从观测数据中高效识别电磁对应体等关键问题。
  • 万维望远镜是如何在科学课上激发小学生们对宇宙探索热情的?听听北京市东城区史家小学田春丽老师怎么说吧~ “小学生年龄小,对宇宙太空本身就感兴趣。
    利用万维望远镜来讲授天文相关知识,可以学生更好地感知这些距离我们日常生活中比较遥远的抽象知识。” 为了更好地阐释万维望远镜在教学中的应用,田老师给我们展示了她最近刚刚制作完成的公开课。
    这节课讲授了首师大版《科学》第五册第五单元《星球探索》中与太阳系相关的知识点,目的是学生知道太阳系的中心,认识和了解太阳系的组成,并了解八大行星的相关知识。
    比起简单的动态示意或动画片,有专业科研工作者‘加持’的科教产品可以让他们看到更加形象的太阳系。”   ...
    可以在万维望远镜中清晰地看到火星表面的基本构造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项目式学习’等形式再次被教育关注,我们也希望能有意识地让孩子们通过自主探究的形式培养他们的探索精神与自主学习能力。
  • 越来越多的人欣然地或无奈地拥抱“Virtual”。“在线”成为生活、学习、工作不可或缺的元素。
    云计算大数据技术的学科应用 ※ 科学平台和全生命周期服务 ※ 机器学习和人工智能技术 ※ 数据挖掘、知识发现与信息提取 ※ 程控望远镜与自主观测 ※ 超高IO网络、硬件和软件系统 ※ 多波段信使数据的融合 ...
    他表示,天文信息学的工作愈发得到相关领域研究关注和认可,相关成果在推动天文研究、天文科普教育方面的地位日益凸显,虚拟天文台已经成为联结天文学家与天文爱好之间的重要纽带。
    在内容上主要围绕科学数据在科研中的应用成果与国家天文科学中心的建设、云计算和海量数据分析处理如何应用于天文学研究、数据驱动的科普教育最新成果及科普教育产业化,以及人工智能应用于天文研究未来的趋势与方法等几个方向进行 ...
  • 小编说 历届宇宙漫游创作大赛都会吸引到大量天文爱好们加入,他们中的有些人甚至因此走上了专业研究和科学教育之路。第二届大赛一等奖获得张磊就是其中的一员。
    从漫游大赛获奖到考入国家天文台读研,如今他已经成长为一名优秀的科普工作者。今天他将带来哪些经验分享呢?一起来看看吧!
    因此,学会如何在万维望远镜中将数据进行可视化,不仅可以让你的漫游传达更多信息,还可以作品更加丰满、更具科学性。
    想利用数据可视化技巧制作“高大上”的漫游作品,还得学会如何找到相应的数据资源。
    (更多结合数据检索进行脚本及漫游创作的方法,我们将在后续的推送中进一步详细讲解,敬请关注。) 在国家天文科学数据中心的论文数据贮藏库(PaperData)中同样包含大量的天文数据。
  • 本课题利用6.5米麦哲伦望远镜上的M2FS光纤光谱仪观测了包括SXDS等深场。观测的波长覆盖范围为760至960 nm,分别本领约2000。
  •  
我们使用cookies为您提供更好的体验。继续使用本网站,即表示您同意按照我们的Cookie 政策使用cookie。
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