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拟天文台与天文信息学2020年学术年会成功举办
发布时间:
2020-11-30 12:07
修改时间:
2020-12-02 21:14
文章类别:
阅读次数:
9124

2020年11月25日-29日,虚拟天文台与天文信息学2020年学术年会在鹭岛厦门举办。国家天文科学数据中心主任郝晋新,厦门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副院长顾为民以及来自各高校、天文台站、科研机构、社会团体的200余名代表共同参加本次会议。本届年会由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国家天文科学数据中心、中国天文学会信息化工作委员会联合主办,厦门大学天文学系承办。


图1:参会代表合影留念

会议背景及主题

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改变了整个世界,改变了每一个人。越来越多的人欣然地或者无奈地拥抱“Virtual”。“在线”成为生活、学习、工作不可或缺的元素。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坚博士在他的专著《在线》中指出,“数据改变商业本质,计算重塑经济未来”。基于这一前提,本届学术年会的主题以“在线(Online)”为题,探讨特殊背景下通过将各种研究要素在线,推动天文学研究和科技创新的持续发展。

本届会议研讨主题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

※ 云计算大数据技术的学科应用

※ 科学平台和全生命周期服务

※ 机器学习和人工智能技术

※ 数据挖掘、知识发现与信息提取

※ 程控望远镜与自主观测

※ 超高IO网络、硬件和软件系统

※ 多波段多信使数据的融合

※ 高维海量数据的可视化

※ PB量级数据的存储和管理

※ 高性能计算与数据密集型研究

※ 数据驱动的科普教育和全民科学

※ 学科发展与跨界合作

大会精彩内容回顾

郝晋新主任为大会致辞。他表示,天文信息学的工作愈发得到相关领域研究者的关注和认可,相关成果在推动天文研究、天文科普教育方面的地位日益凸显,虚拟天文台已经成为联结天文学家与天文爱好者之间的重要纽带。顾为民副院长代表东道主厦门大学天文学系,对参会代表的到来表示了热烈的欢迎,并介绍了厦门大学天文学系的发展历程与目前的建设情况。

图2:嘉宾致辞

本次会议依旧采取主题报告与嘉宾论坛相结合的形式进行。在内容上主要围绕科学数据在科研中的应用成果与国家天文科学中心的建设、云计算和海量数据分析处理如何应用于天文学研究、数据驱动的科普教育最新成果及科普教育产业化,以及人工智能应用于天文研究未来的趋势与方法等几个方向进行。

图3:主题报告

 

来自天文、计算机、科普教育等不同领域的代表分享了自己对于云计算、数据挖掘、机器学习与可视化等技术的理解,展示了各自基于这些技术所产出的天文学成果。代表们普遍认为,天文学研究的蓬勃发展离不开多学科交叉与深度融合,此次会议为推动科学数据平台建设、促进计算机技术在天文学领域的应用等方面打开了思路,同时也创造了更多交流与合作的机会。

图4:部分会议报告精彩瞬间

在嘉宾论坛环节,参会代表们围绕不同的议题畅所欲言。大家通过思维的碰撞,意识到了“在线”对于天文学研究创新与发展的重要意义,并为天文信息学未来的发展提出了很多宝贵的建议。

图5:嘉宾论坛环节

国家天文台研究员、国家天文科学数据中心常务副主任崔辰州博士为本次大会做总结发言。他指出本届年会呈现出三个鲜明的特点。第一,机器学习与人工智能已成为天文信息学发展的主流,三分之一以上的报告都与这个主题直接相关。第二,团队化发展趋势逐步显现,从参会代表人数和交流报告数量来看,天津大学、广州大学、三峡大学、华中师范大学等已成为本领域研究和应用的重要力量。第三,技术的创新与科研的需求结合得愈发紧密,天文信息学对天文学科技创新和应用发展的支撑作用愈发显著。


图6:崔辰州博士做大会总结发言

为更好地促进学术交流合作和学科发展,自明年起年会更名为“天文信息学与虚拟天文台学术年会”,同时设立大会程序组织委员会(POC)。

经参会代表现场投票决定,”天文信息学与虚拟天文台2021年学术年会“将于2021年12月1-5日在云南举行。

图7:代表们认真听取报告并积极参与互动

)
Yang Hanxi
(文章编辑:
我们使用cookies为您提供更好的体验。继续使用本网站,即表示您同意按照我们的Cookie 政策使用cookie。
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