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标签 (数据集数量:156)
收起分类标签
观测波段
射电波段 (22)
毫米波段 (1)
红外波段 (9)
光学波段 (107)
紫外波段 (1)
X射线波段 (1)
伽马射线波段 (1)
其他波段 (5)
观测装置和计划
大天区面积多目标光纤光谱天文望远镜(LAMOST) (58)
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 (20)
北京—亚利桑那巡天(BASS) (4)
天马望远镜 (1)
13.7米毫米波望远镜 (1)
1米新真空望远镜(NVST) (1)
南山1米望远镜 (1)
南极巡天望远镜(AST3) (2)
35厘米太阳磁场望远镜(SMFT) (1)
太阳射电宽带动态频谱仪(SBRS) (1)
南极中国之星小望远镜阵 (1)
天文底片库 (2)
上海天文台高性能计算与科学数据可视化平台 (1)
紫金山天文台多通道近红外太阳光谱仪(MISS) (1)
天文计算模拟平台 (1)
丽江2.4m望远镜 (1)
南山25米射电望远镜(NRST) (1)
赣榆精细结构望远镜 (1)
SDSS (3)
盖亚天文卫星(Gaia) (6)
吉林一号卫星 (1)
卫星激光测距系统 (3)
兴隆60cm望远镜 (1)
兴隆1.26米望远镜 (1)
BOOTES-4望远镜,伽玛暴与瞬变源观测系统全球观测网 (1)
2微米全天巡天(2MASS) (1)
斯图尔德天文台基特峰站2.3米博克望远镜 (2)
南银冠u波段巡天(SCUSS) (1)
美国海军天文台CCD照相星表(UCAC) (5)
高海拔宇宙线观测站(LHAASO) (1)
暗能量光谱仪(DESI) (2)
广域红外巡天探测者(WISE) (3)
美国变星观测者协会测光全天巡天(APASS) (1)
美国月球勘测轨道飞行器(LRO) (2)
SkyMapper望远镜 (1)
钱德拉X射线天文台 (1)
茨威基暂现源设施 (1)
ASAS-SN (1)
Gaia (1)
ZTF (1)
FIRST巡天 (1)
暗能量巡天 (1)
数据类型
时频数据 (21)
光谱数据 (62)
星表数据 (94)
图像数据 (22)
时序数据 (5)
能谱数据 (2)
其他附属数据 (1)
数值模拟数据 (2)
镜像数据 (22)
科教数据 (9)
时间频率数据 (9)
按时间升序 ↑
暗能量巡天第二次数据释放
发布时间: 2024-11-30
暗能量巡天第二次数据释放(Dark Energy Survey Data Release 2 简称为DES DR2)的数据来源于2013年8月15日至2019年1月9日间的观测,涵盖了681个不同的观测夜晚。观测使用了智利Cerro Tololo洲际天文台4米口径的Blanco望远镜,所使用的CCD为Dark Energy Camera,简称DECam。 数据内容主要包括宽视场成像和时域项目的数据,其中宽视场足迹设计为与South Pole Telescope (SPT)巡天和SDSS Stripe 82有显著重叠,以增强整体定标。DES DR2 包括了96,263个DECam曝光,其中83,706个是宽视场巡天的一部分,12,557个是超新星巡天和其他项目的一部分。 数据特征方面,DES DR2的数据在griz波段通常有7-10次重复曝光。中值点扩散函数(PSF)的全宽半高(FWHM)在不同波段分别为:g=1.11", r=0.95", i=0.88", z=0.83", 和Y=0.90"。 数据加工方法涉及图像处理、天体测量校准和光度校准。数据通过暗能量巡天数据管理(DESDM)管道进行处理,包括图像校正、天体测量校准和光度校准,以确保数据的一致性和准确性。 质量说明方面,DES DR2的曝光具有中值大气质量为1.2,超过99%的曝光大气质量小于1.4。所有波段的星等均以AB系统(Oke 1974)表示,所有天文坐标均在Gaia-CRF2参考框架(Gaia Collaboration 2018)中提供。 DES DR2 数据集的用途广泛,包括暗能量研究、宇宙大尺度结构的测绘、星系演化研究以及Ia型超新星的距离估算等。 在这里,我们提供的数据包括图像和星表,这些数据是从 https://desdr-server.ncsa.illinois.edu/despublic/dr2_tiles/ 下载的。您可以通过DES DR2数据发布网页获取更详细的信息:https://des.ncsa.illinois.edu/releases/dr2 。
茨威基暂现源设施第二十一次数据释放
发布时间: 2024-10-21
茨威基暂现源设施(Zwicky Transient Facility,简称为ZTF)使用帕洛马天文台的Samuel Oschin 48英寸施密特望远镜进行的大视场时域巡天,初次观测始于2018年3月,自第一次数据释放以来,大约每两个月至六个月定期发布新版数据。ZTF DR21包含了从2018年3月17日到2024年2月29日约71个月的观测数据,涵盖了公共巡天和私人巡天项目,其中私人巡天的观测日期截止到2022年10月31日。观测所使用的相机由16个CCD组成,每个CCD分为4个读出象限,共产生64个CCD象限图像,每个象限覆盖天空约0.854°x0.854°。观测主要在g、r、i三个波段进行,其中i波段数据来自私人巡天时间。单次曝光时间主要为30秒,私人巡天中还包含60、90、120、240和300秒的曝光。数据产品包括原始CCD图像、校准后的科学图像、参考图像、差分图像、星表以及光变曲线等。处理流程由IPAC/Caltech的ZTF科学数据系统(ZSDS)负责,包括天文和测光定标、图像叠加、差分成像等。ZTF DR21包含约5630万张单次曝光图像,17.6万张叠加图像,8600亿个探测源,还包含约48.9亿条光变曲线。数据质量经过基本的自动化检查,但仍可能包含受云层、大气透明度变化、月光污染等因素影响的低质量数据。用户可通过质量标签进行筛选。校准后的ZTF测光可能对亮源(<15.5等)存在最多0.025等的系统偏差,光变曲线中包含了对这些偏差的校正。ZTF DR21是一个覆盖北天球大部分区域、时间跨度长、深度适中的多波段巡天数据集,为时域天文学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源。本次镜像数据只包含光变数据。文件按照观测天区ID组织子目录结构,每个天区覆盖的天区面积大约为7°×7°。DR21的光变曲线数据分布在1,181个天区中,共有176,218个Parquet格式文件。这些文件可以用Pandas、pyarrow或Dask等库来读取。光变曲线文件更详细的使用方法参考ZTF DR21 的说明文件第12.c,说明文件访问链接为https://irsa.ipac.caltech.edu/data/ZTF/docs/releases/dr21/ztf_release_notes_dr21.pdf。
中国天文底片数字化数据:图像及天体测量星表
发布时间: 2024-03-08
DOI: 10.12149/100742
CSTR: 11379.11.100742
天文观测底片是天文学观测研究的珍贵遗产。在科技部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重点项目的支持下,上海底片数字化实验室在2017年完成了29314张底片的扫描和归档工作。在此基础上,上海天文台研究团队基于Gaia DR2星表对数字化天文底片进行了进一步的天体测量定标工作,将初始版本的数字底片转换为了标准fits格式的天文数字图片,用以满足相关专业天文学家的研究工作。本次数据释放包含了15696张质量较高的天文数字底片及对应的天体测量结果,观测目标主要为太阳系外天体。这批数据包含了北京天文台、上海天文台、紫金山天文台、云南天文台、青岛观象台五个中国天文台站的9台观测望远镜的观测数据,时间跨度从1901年到1998年。天体精度主要与望远镜焦距有关,对于上海天文台的40cm双筒折射望远镜、上海天文台1.56米反射望远镜及云南天文台1米反射望远镜等长焦距望远镜的底片,天体测量精度可达到0.1-0.3″。 本次发布数据与“中国天文底片数字化数据:早期发布”中数据的区别如下:(1)更新了早期数据发布所有的6615张天文底片的头信息,新增这些底片的天体测量结果。(2)新增9081张天文数字底片及对应的天体测量结果。本次数据发布可以完全取代“中国天文底片数字化数据:早期释放”。
月面地形标记地图(第三版)
发布时间: 2024-02-22
DOI: 10.12149/100891
CSTR: 11379.21.100891
超高清月面地图第三版,具有4.5亿像素,有1294个月面地形被标注,包括共有15种不同类型地标,涵盖了业余天文望远镜能看到的几乎所有有观测价值的月面地标,包括:655个主环形坑,348个卫星坑,19个月海,17个月湖,10个月湾,3个月沼,9个海角,103条月溪,8个月谷,43条山脉或山峰,37条山脊,8个峭壁,9个坑链、1个反照率异常点和24个飞船着陆点地标。相比第二版,第三版在以下几个方面做了改进:(1)增加了四个环形坑和11条月溪的新地标--阿姆斯特朗环形坑、科林斯环形坑、奥尔德林环形坑、博比耶环形坑, 皮塔图斯月溪、阿利斯塔克月溪、阿波罗尼奥斯月溪、弗拉迪米尔月溪、弗拉马里翁月溪、伽桑狄月溪、鲁道夫月溪、梅朗月溪、帕尔米耶里月溪、帕里月溪、沙科纳克月溪;(2)修正了三个错误标记--将阿利斯塔克月溪修正为阿尔齐莫维奇月溪,修正斯内利厄斯月谷位置,扬格利环形坑圆圈位置移正;(3)对于标记不够明确的地形标识进行更精确的标记--对于标识不够明确的月溪、月谷、山脉、山脊、海角等地标加方框、圆圈或箭头进行精确标识。公众对地标名称如果有更多修改意见可以联系东莞科学馆的刘晶老师或者国家天文科学数据中心。
中国太阳物理历史观测资料整编(国家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2014FY120300)项目数据
发布时间: 2023-09-01
DOI: 10.12149/100777
CSTR: 11379.11.100777
本项目主要是处理中国太阳历史观测数据,数据来源于国内多家太阳观测站的历史观测资料。数据存在于纸质、胶片、胶板等观测资料主要进行扫描电子化使之以电子化的形式呈现。电子化产生的数据:1925-2015 年我国手描黑子图,1983 年巴布亚新几内亚日全食闪光谱底片,1958-1994年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太阳射电流量计历史资料,1994-2014 年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太阳射电频谱仪历史观测资料,1976-1985 年云南天文台太阳光谱磁场资料,1984-1993 年云南天文台太阳精细结构底片,1981-1994 年云南天文台全日面色球底片,1971-2001 年中国太阳地球物理资料,2000-2014 年重要太阳爆发事件资料集。项目中部分数据是电子化保存的数据,主要是对数据进行了科学级的数据处理,提供可以进行科学应用的数据。需要统一标准处理成科学级的数据包括:1987-2011 年北京怀柔太阳磁场观测数据,1987-2011 年北京怀柔太阳速度场观测数据,1999-2015 年太阳塔二维光谱观测数据。在整个项目数据处理过程中编制了各类数据处理软件并且形成了太阳物理数据标准化规范化报告。数据处理软件包括:太阳射电纸带观测资料的数字化、扫描图像的信息提取处理软件、可进行多种数据级别处理的软件、标准化的数据处理软件。太阳物理数据标准化规范化报告主要是参考国际标准结合具体数据处理过程来编写。
美国海军天文台照相星表第四批数据释放(UCAC4)
发布时间: 2017-10-23
美国海军天文台第四批照相星表UCAC4于2012年8月发布(双面DVD和CDS数据中心Vizier目录I/322),包含超过1.13亿条目,其中超过1.05亿源有自行测量数据。UCAC4是UCAC3的更新版本,其恒星数量大致相同,也覆盖了所有天空。修正了错误,避免了施密特板测量数据,并为大约一半的恒星添加了精确的五波段测光。FK6、Hipparcos和Tycho-2的数据补充了对明亮恒星的星图观测,编制了一个从最亮恒星到大约R=16星等的UCAC4恒星星表。 1998–2004期间观测的位置是通过USNO照相仪20厘米孔径的“红端透镜”的观测获得的,该透镜配备了4k×4k CCD。平均位置和自行是通过将这些观测结果与140多个地面和天基星表相结合得出的,其中包括Hipparcos/Tycho-2和AC2000.2,以及其他天体观测图像中5000多个天区板块的未发表数据。对于南半球的大多数微弱恒星来说,南天自行测量计划中的第一个历元天区构成了自行测量的基础,而北天自行测量计划的第一个历元天区对天空的其他部分起着相同的作用。这些数据由大约1.1亿颗恒星的2MASS近红外测光法和超过5100万颗恒星的五波段(B,V,g,r,i)APASS数据补充。因此,与UCAC3和UCAC2一样,已出版的UCAC4是一个以UCAC观测计划为主要组成部分的汇编目录。根据星等的不同,UCAC4中恒星在平均历元的位置精度约为每个坐标15–100 mas,而自行的理论误差约为1至10 mas/yr,具体取决于星等和观测历史。自行中的系统误差估计约为1-4毫角秒/年(mas/y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