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虚拟天文台与天文信息学2016年学术年会于9月26日至9月30日在新疆乌鲁木齐市召开,来自以下32个单位的近150位代表参加了会议:中科院国 家天文台、紫金山天文台、上海天文台、云南天文台、新疆天文台、EMC ...
    河北师范大学、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华南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暨南大学、昆明理工大学、浪潮集团、南京大学、南开大 学、山东大学(威海)、天津大学、天津师范大学、梧台科技、武汉大学、西华师范大学、新昌星空文化传媒、安信 ...
  • 该类星体距离地球128亿光年(红移为6.3),形成于宇宙诞生后的10亿年之内,其光度是太阳光度的430万亿,比其它高红移类星体的光度都大,比目前已知的距离最远的类星体(离地球130亿光年)还大7(见附图 ...
    这一研究成果是由北京大学教授吴学兵领导的、云南天文台助理研究员卫敏(主要负责2.4米望远镜的观测)等参加的国际合作团队完成的,发表在2015年2月26日出版的《Nature》杂志上(Nature 2015 ...
    附图:吴学兵和卫敏等发现的类星体SDSS J0100+2802是已知遥远类星体中光度和黑洞质量都最大的类星体(图片制作人:李兆聿(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
    Nature发表论文链接:www.nature.com/nature/journal/v518/n7540/full/nature14241.html Nature对该论文的新闻发布网页:www.nature.com ...
    /news/young-black-hole-had-monstrous-growth-spurt-1.16989 Nature对该论文的新闻与评述文章链接:www.nature.com/nature ...
  • 由睡前Futurelab、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网科技联合主办,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和北京希尔贝壳科技有限公司协办,清华、北大、上交、西交、哈工大等近60家C9、985、211类高校(院系)联合发起的 ...
    1.报名及了解相关信息请参照大赛官网: https://ai.futurelab.tv(点击“阅读原文”亦可直达)   2.比赛时间:2019年3月8日到6月中旬   3.关于大赛评委会 ...
    5.战略合作媒体:未来电视、央视影音、新华网客户端、网智能、Deep Tech(深科技)、语音杂谈、机器学习研究会等。   ...
  • 来自国家天文台、紫金山天文台、上海天文台、云南天文台、新疆天文台、EMC公司、北京工业大学、北京古观象台、北京师范大学、北龙泽达、观瞳创视、贵州大学、河北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华师京城教育云、华中师范大学 ...
    本届年会由天水市文化和旅游局、重庆梧台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联合承办,得到浪潮集团、EMC存储、中科曙光、泽达数据、锐捷网络、华师京城等合作伙伴的大力支持。
  • 最近,国家天文科学数据中心和新昌星空文化传媒合作,在万维望远镜(WWT)北京社区资源库里上线了一组360度×180度的新昌全景图,从鼓山公园、新昌体育场、翡翠山南复线、孝行路,还有孝行路十九峰路口等多个视角全方位地展现了如诗如画的新昌小城 ...
  • 论文链接:点击这里。 II型超新星是宇宙中最常见的恒星爆炸,其富氢的大质量前身星最后阶段的演变让人捉摸不透。
    结合爆炸前20年的图像,研究人员发现该超新星前身星的物质损失速率猛然增大了数十到数百
    这一系列工作将使SN 2023ixf成为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超新星爆发事件,是理解10-20太阳质量的恒星最终命运的关键。
    新闻来源:云南天文台官网 ...
  • 本数据包括了红移为0时质量为5*10^9至10^15太阳质量的暗物质晕中卫星星系和中心星系的恒星质量-恒星金属丰度关系的拟合结果。列出了暗物质晕质量,恒星总质量范围,拟合的斜率和截距。
  • 第四届宇宙漫游创作大赛颁奖典礼8月20日晚在广东实验中学体育馆和云端同时进行。典礼吸引了线上线下的大批观众进行观看并积极参与互动,大家共同见证了国内天文学领域最大规模和最高规格的视觉盛宴。
    获取大赛详细情况和完整奖项名单请访问大赛官网:wwt.china-vo.org/tours2019/。
  • 年会合作伙伴:浪潮集团、EMC Isilon存储、中科曙光、泽达数据、锐捷网络。
  • 中科院高能物理所、中科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重庆大学、广州大学、河北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清华大学、昆明理工大学、南京大学、三峡大学、天津大学、西华师范大学、北京月新时代科技、重庆梧台科技、EMC ...
  • 2017年10月18日,王晓兵、赵梓、阮建高、高兴共同发现并上报了一颗位于双鱼座的疑似超新星。该候选体发现时亮度为18等。   ...
  • 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天津大学、天津师范大学、天津科技大学、广州大学、昆明理工大学、三峡大学、武汉大学、中北大学、星空文化传媒、北京月新时代、重庆梧台科技、观瞳创视、浪潮(北京)、EMC ...
  • 大赛由中国天文学会普及工作委员会、国家天文台联合主办,中国虚拟天文台(China-VO)、《天文爱好者》杂志社、华师京城高新技术(集团)有限公司、吸(北京)网络技术有限公司承办,微软研究院、华中师范大学 ...
  • 2月5日13时许,PSP参与者胡迪和赵梓在项目网站上释放的NGC 3780.fts5图像(由HMT拍摄)中发现一颗超新星候选体。管理员李言蹊在初步查验后将该候选体判为可疑,并发至管理员群内讨论。
    编号:AT 2024btj(= PSP24K) 宿主星系:NGC 3780 发现者:胡迪、赵梓、李言蹊、张宓、徐建林、唐磊明、丁岚贺、严小畅、周文杰、赵经远、孙国佑、阮建高、高兴和PSP团队 发现亮度 ...
    23时许,PSP参与者曹铮、赵梓、李华霖在浏览项目网站释放的图像时,先后发现并提交了该候选体;与此同时,另一位参与者张家硕也在HMT的原始图像中发现了该候选体。
    综合考虑位置和亮度,初步判断为河外新星候选体 编号:AT 2024ccb(= PSP24L)(= PNV J00425721+4119038) 宿主星系:M31 发现者:张宓、曹铮、赵梓、李华霖 ...
  • 本次大赛由中国虚拟天文台(China-VO)、《天文爱好者》杂志社、华师京城高新技术(集团)有限公司、吸(北京)教育网络技术有限公司承办,由微软研究院、华中师范大学、上海天文台、北京师范大学天文学系、 ...
    28/doc-ifxfhxmk8290887.shtml 腾讯科技:第二届WWT宇宙漫游制作大赛颁奖典礼举行 http://xw.qq.com/tech/20150728043696 网新闻 ...
  • 北京师范大学与国家天文台的联合培养博士生哈斯铁尔·哈尔肯等人利用LAMOST光谱数据,同时结合Gaia、2MASS和WISE测光数据对M型年轻恒星进行了系统研究,发现早型M型恒星(质量大于0.35太阳质量 ...
    )拥有行星的概率更大,而质量小于0.35太阳质量的M型恒星虽然拥有行星的概率较小,但也可以拥有类木星行星。
    论文链接:点击这里。 已有的研究结果显示,M型矮星几乎占所有恒星总数的3/4,其中约1/7的M型矮星拥有宜居带行星,因此M型矮星应该拥有绝大多数宜居行星。
    图中横的粗线是100万年的等年龄线,竖的粗曲线是0.35太阳质量的等质量线。
    因此,研究团队认为:质量大于0.35太阳的M型恒星更容易拥有行星;质量小于0.35太阳的M型恒星也可以拥有类木星行星,但数量很少;由于缺少物质,小质量的恒星无法成长为质量更大的恒星。
  • 论文链接:点击这里。 红巨星是恒星经历完漫长的青壮年时期(主序阶段)进入的一个短暂不稳定的老年阶段。之所以被称为红巨星,是因为这个时期的恒星体积巨大,极其明亮,外表呈现红色。
    第一类质量较低的红巨星只有0.5至0.7太阳质量。一般质量偏小的红巨星年龄会更大,0.5至0.7太阳质量的红巨星需要显著超过宇宙年龄的时间才能演化到当前阶段,这显然是不太可能的。
    另一类亮度较暗的红巨星具有正常的质量,从 0.8到2.0太阳质量不等,但是它们与正常的红巨星相比,亮度显著不足,研究人员认为这是因为它们的中心核质量偏小,从而提供了较少的核能源以支撑亮度。
  • 它的集光能力将比现在最大的光学望远镜——加那利大型望远镜(GTC,直径10.4米)强15,比单架甚大望远镜(VLT,直径8.2米)强26,比当年伽利略制造的望远镜强八百万, ...
    比人类肉眼强1亿
    在波长大于800纳米的范围内,自适应光学系统使它的图像清晰度比哈勃空间望远镜高10,巨大的主镜使它的观测清晰度比现有大型地面光学望远镜高10至100
    望远镜官网 特大望远镜(ELT):https://elt.eso.org/ 三十米望远镜(TMT):https://www.tmt.org/ 巨麦哲伦望远镜(GMT):https://giantmagellan.org ...
  • 该成果证实这一超新星源自于一颗质量高达260太阳质量的第一代恒星,刷新了人们对第一代恒星质量分布的认知。 论文链接:点击这里。
    理论研究表明第一代恒星的质量可以达到太阳质量的数百,但人们一直未能从观测上发现相关证据。
    红色圆点代表LAMOST J1010+2358的元素丰度,黑色实线分别表示前身星质量为10太阳质量的核坍缩超新星(a); 85太阳质量的核坍缩超新星(b); 260太阳质量的对不稳定超新星(c)。
    这些化学丰度特征无法通过核坍缩超新星理论模型解释,却与260太阳质量的PISN理论计算结果高度吻合(见图1)。
    这一发现首次从观测上证实了PISN的存在,并为第一代超大质量恒星(超过100太阳质量)形成和演化的观测研究指明了方向。
  • 这颗70太阳质量的黑洞远超理论预言的质量上限,颠覆了人们对恒星级黑洞形成的认知,有望推动恒星演化和黑洞形成理论的革新。
    理论预言银河系中有上亿颗恒星级黑洞,但迄今为止,天文学家仅在银河系发现了约20颗恒星级黑洞——而且都是通过黑洞吸积伴星气体所发出的X射线来识别的、质量均小于20太阳质量的黑洞。
    结果发现,在一个X射线辐射宁静的双星系统(LB-1)中,一颗8太阳质量的蓝色恒星,围绕一个“看不见的天体”做着周期性运动。
    图 2 LB-1和引力波并合事件、X射线方法发现的黑洞的质量分布 目前恒星演化理论预言在太阳金属丰度下只能形成最大为25太阳质量的黑洞。
    LIGO台长大卫·雷茨评论,“在银河系内发现70太阳质量的黑洞,将迫使天文学家改写恒星级黑洞的形成模型。
  •  
我们使用cookies为您提供更好的体验。继续使用本网站,即表示您同意按照我们的Cookie 政策使用cookie。
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