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们了解到,北京市东城区青少年科技馆还专门组织了一场青少年宇宙漫游创作培训,吸引了来自史家小学、汇文中学、北京二中、潞河中学附属学校、北京教科院丰台学校、人大附中亦庄新学校等在内的东城区、丰台区、通州区 ...
    大赛网址:https://nadc.china-vo.org/events/tours2022/ ...
  • 由于这种图像显示方式对画面生成及显示有极高的要求,现在,360度×180度的全景画幅只应用在了极少数的科技娱乐场馆当中。
  • 7月4日,中国科学院在北京怀柔科学召开“空间科学(二期)”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启动会暨爱因斯坦探针(Einstein Probe, EP)和先进天基太阳天文台(ASO-S)卫星工程启动会,宣布“空间科学 ...
  • 第一次邂逅 大家好,我是华中师范大学一名大四的本科生干舒扬,我与万维望远镜的小故事开始于三年前。
    这是我们与万维望远镜的第一次邂逅,我们迷失在它的专业和海量数据之中。“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那段时间我们每周一次组会,汇报平台操作自学情况,交流各自探索的新奇技术。
    三个多月后,新冠肺炎爆发,英雄城市武汉封,我们仨位于天南海北,但是一直心系桂子山这个第二故乡。 不能到武汉上学的我们,在学习之余,继续在万维望远镜的世界徜徉。
  • pymoog是简明杰博士开发的软件,官网地址为 https://github.com/MingjieJian/pymoog ,本数据集为该软件所需要的额外谱线线表。
  • 图1:星轨 指导单位:国家天文科学数据中心 主办单位:赤城县文化广电和旅游局、赤城县霞文化旅游投资集团有限公司 协办单位:独石口镇人民政府、南斗星(北京)科技有限公司、河北工业大学天文协会 ...
  • 此次活动由国家天文科学数据中心指导,赤城县文化广电和旅游局、赤城县霞文化旅游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主办,独石口镇人民政府、河北工业大学天文协会、南斗星(北京)科技有限公司协办,并得到光速视觉(北京)科技有限公司 ...
  • 2020年8月24日,国家天文科学数据中心第一届理事会第一次会议通过网络会议召开。来自中科院国家天文台、紫金山天文台、上海天文台、云南天文台、新疆天文台、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等单位的理事和专家参加会议。
  • 2015年在Eric的推动下成立了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天文信息学和天文统计学委员会,Eric担任首任主席,负责编辑在线天文统计学和天文信息学门户,并担任美国天文学会学报的第一个统计科学编辑。
    2018.06.01 参会时间地点: 2018.07.09 - 2018.07.13 紫金山天文台,南京 2018.07.16 - 2018.07.20 贵州师范大学,贵阳 每个参会地点仅限60人,快去官网报名吧 ...
    培训日程及更多详情请访问官网(点击阅读原文可直达): http://eawa2018.csp.escience.cn ...
  • 9月23日,常江博士后出站答辩会在国家天文台A408会议室和网络会议室同时进行。 图1:常江博士和部分答辩委员会委员合影 2017年1月,国家天文台-阿里云正式建立战略合作伙伴,成立“国家天文台-阿里云天文大数据联合研究中心”,共同推进大数据时代的天文学科学研究和科普教育事业,并依托联合研究中心支持开放课题研究和冠名博士后工作。 2017年9月,开放课题和冠名博士后征集工作启动。11月,天文大数据联合研究中心就开放课题和冠名博士后申请在国家天文台举行专家评审。11月30日,评审结果在云南大理召开的中国虚拟天文台与天文信息学2017年学术年会 ...
  • 自去年12月以来,受设备故障及疫情影响,公众超新星搜寻项目(PSP)暂时停止运行。随着疫情形势好转,全国陆续复工,修整了近三个月的PSP项目也在逐步恢复正常运行。3月16日中午12点(如无特别说明,以下均为北京时间)工作人员开始测试出图。虽然系统仍未完全修复,参与者只能暂时采用旧的看图搜寻模式,但在这段特殊时期他们依旧有新的收获。 3月17日11时许,管理员孙国佑发现IC 1222星系附近有一候选体,在进一步查验后,由管理员孙国佑和张宓分别上报至天文电报中央局(CBAT)及瞬变源命名服务网站(TNS),内部编号XMPGS1,候选体编号PSN J16350676+46 ...
  • 四川西华师范大学在新学期伊始,就给全校师生带来了一个大大的惊喜——四川第一座万维天象厅顺利落成,正式投入教学使用。
    震撼的漫游视觉效果 西华师范大学万维天象厅顺利落成,标志着四川省第一座专业性的数字天象厅正式落地。万维天象厅将成为大学的天文专业教学和校园天文科普教育的一大利器。
  • 该成果证实这一超新星源自于一颗质量高达260倍太阳质量的第一代恒星,刷新了人们对第一代恒星质量分布的认知。 论文链接:点击这里。
    第一代恒星给宇宙带来第一缕曙光,是终结黑暗时代的起始点,主导着早期宇宙化学增丰过程和演化历史。理论预言第一代恒星的寿命极短,只存在于高红移的宇宙之中,因此直接观测到第一代恒星的难度极大。
    长期以来,银河系考古领域一直致力于通过贫金属星来研究第一代恒星,部分极贫金属星(金属含量低于太阳的百分之一)可能诞生于第一代恒星终结时形成的气体云,其化学丰度完整保留了第一代恒星演化产物的特征,从而使我们能够利用这些 ...
    “活化石”揭示第一代恒星的演化历史。
    理论研究表明第一代恒星的质量可以达到太阳质量的数百倍,但人们一直未能从观测上发现相关证据。
  • 在银河系盘的边缘,约1306个分子云很好地描绘了最遥远的旋臂结构,连接了近年在银河系第一和第二象限发现的旋臂段,并将其延伸至更遥远的第三象限(如图2)。
    该论文的第一作者兼通讯作者为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孙燕副研究员。该研究得到国家重点研发项目和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的资助。国家天文科学数据中心为天文观测设备和研究计划提供数据与技术服务。
    新闻来源:紫金山天文台官网 ...
  • 北京时间2025年3月20日,暗能量光谱巡天(DESI)发布了第一期光谱巡天数据——DESI DR1。
  • 图2:中国天文数字底片数据库第一批释放数据中的底片观测年份分布。 本次数据正式在国家天文科学数据中心入库和上线。
  • 2月中旬,郭守敬望远镜(LAMOST)第九年v0版本第一批观测数据(LAMOST DR9 v0 Q1)已上线,可供国内天文学家和国际合作者使用。
  • 为更好加深天文学者之间的交流,促进FAST望远镜的科学产出,第一届FAST科学论坛定于2023年9月在贵州省平塘县举行,本论坛旨在FAST望远镜科学规划、FAST望远镜运行、FAST优先和重大项目、FAST ...
  • | ...
  • | ...
我们使用cookies为您提供更好的体验。继续使用本网站,即表示您同意按照我们的Cookie 政策使用cookie。
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