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经过历时五个多月的作品征集阶段,大赛官方站最终收到近百部来自全国各地不同年龄不同背景参赛者提交的优秀漫游作品。
    通过初步的筛选和整理,共计88个有效作品将登陆中国数字科技馆站的在线投票平台,参与络人气奖的角逐。
    具体络投票说明及规则介绍如下: 投票规则 1、投票时间:2017年4月1日至2017年4月22日。 2、本次大赛的络人气奖将从此次络投票结果中产生。结果将在5月2日前公布。
    3、投票次数限制:每个IP/ID每天可以给任意作品总共6票,注册中国数字科技馆的账户可再多4票,总10票。 4、提示:因投票页面较大,大家看到的作品是压缩后低分辨率的作品。
  • 项目官网 https://nadc.china-vo.org/galaxycircus/ 项目介绍 星系马戏团项目核心目标是结合天文数据,揭示宇宙的谜团。
    注册与登录:进入站首页,点击右侧个人中心。如果您是新用户,请点击注册按钮并提供所需的信息完成注册过程。如果您已经有帐户,请点击登录按钮并输入您的用户名和密码来访问您的帐户。
    页中,您将会看到各种数据以及可以划分的类别,您需要为每个类别选择相应的数据。选择时,可单击图片进行选中(再次单击即可取消选中)。另外页面下方包含提示、提交功能按键。
    搜索之星:为了激发大家的标注兴趣,我们提供了分类数、异常数、分类完整率、分类准确率的排行榜。排行榜每24小时刷新,每个人都有机会上榜,获取礼品、奖状,期待您的身影!
    图7 项目排行榜 请加入我们,成为星系马戏团项目的一员,一同揭开宇宙的神秘面纱,发现那些不为人知的异常天体!在与科学家们一起推动天文学的前沿研究的过程中,为科学的进步和知识的传播贡献您的力量。
  • 自2023年8月China-VO火流星上报平台上线以来,系统收到了大量从四面八方汇聚而来的观测数据。这些成果记录下了火流星划过天际的璀璨瞬间,也承载了爱好者们对宇宙星空的热爱与好奇。
    坐标:东经121.2498, 北纬31.3981 高度角:60 方位角:88 特点:这个作品所捕捉到的火流星轨迹又长又亮,其明亮的光芒在夜空中划出了一道引人注目的直线,而且拍摄角度非常
    拍摄地点:河北省张家口市康保县 坐标:东经114度41分;北纬41度52分 高度角:55 方位角:50 特点:这颗明亮的火流星在夜空中划出了一条长长的轨迹,而且火流星在整个画面中的构图非常
    青岛艾山天文台 发现时间:2024-12-16 00:09:31 拍摄地点:江苏省徐州市泉山区 坐标:东经117度11分;北纬34度12分 高度角:34 方位角:325 特点:这颗流星的色和背景城市灯光构成了丰富多彩的画面 ...
    如果想参加更多精彩的全民科学项目,欢迎访问China-VO全民科学平台:https://nadc.china-vo.org/article/20230921100920。 新功能来啦!
  • pymoog是简明杰博士开发的软件,官网地址为 https://github.com/MingjieJian/pymoog ,本数据集为该软件所需要的额外谱线线表。
  • 本系统旨在方便天文学者分享和获取国内外天文会议相关信息, 希望通过本平台进一步促进国内外天文学术交流合作。
    天文会议信息系统址:https://nadc.china-vo.org/meetings/。
    长久以来,天文学家们获取天文会议信息,特别是国内会议信息,主要靠实体海报、科研机构站、电子邮件,和口口相传的方式。也出现过未能及时获取会议信息、错过报名时间、不及安排行程等遗憾。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在多方建议下,国家天文科学数据中心(NADC)和中国天文学会信息化工作委员会联合推出了天文会议信息系统,希望为国内外的天文学家们提供一个分享、获取天文会议信息的平台
  • http://v.qq.com/x/page/q3141x4mfjy.html 这部优秀的作品不仅讲述了诗词背后所蕴含的爱情故事,更揭示了夏季星空观测的重要知识。
    原来天文学并不枯燥,它就藏在我们生活的点点滴滴,星空也并不遥远,只需要动动手指,在万维望远镜的平台上你也可以近距离观测到牛郎星与织女星在夏季星空里遥遥相望的浪漫场景。
    Lyrae),它们与天鹅座的天津四共同构成“夏季大三角”,成为了夏季星空的重要标志,不知道牛郎织女的神话是不是也为“夏季大三角”的观测蒙上了一层浪漫的色呢 ...
  • 国家天文科学数据中心牵头开展的公众科学项目——火流星上报平台自2023年8月份上线以来,受到了大量天文爱好者们的关注。
    大家积极从四面八方上传自己的发现结果,截至2023年底平台共收到上报数据600余条。经项目方优中选优,最终在这600余条数据中评选出了年度十佳火流星,并为它们的发现者颁发奖状。
    上传人:吴锡江 发现时间:2023年5月23日01:40:50 流星特点:非常耀眼的火流星,也是火流星收录的第一颗火流星。 图2 吴锡江作品 3.
    上传人:王智琛 发现时间:2023年12月14日19:58:57 流星特点:流星图像,伴有飞机轨迹,画面感很强。 图10 王智琛作品 10.
    项目官网:https://nadc.china-vo.org/huoliuxing ...
  • 风格延续,使用场景更丰富 在引力透镜搜寻小程序中,用户将发现熟悉的界面和功能,与之前的页版相得益彰。通过小程序,用户可以随时随地参与项目,无需受到时间和地点的限制。
    数据互通,每次点击都是成绩的积累 引力透镜搜寻小程序与页版成绩互通,保证了用户在不同平台间的无缝切换和数据同步。这种延续性的设计,使用户能够在灵活地选择参与方式。
    无论用户是在小程序中进行了一段时间的参与,还是在页版上继续进行,他们的成绩和贡献都能够得到正确记录和累积。 简明操作指南 1.
    主界面下方还有一排菜单栏,您可在“排行榜”中查看项目排名,在“关于”页面了解小程序的开发信息。
    www.legacysurvey.org/viewer 星表数据来源:https://ui.adsabs.harvard.edu/abs/2021ApJS..253...56Z/abstract 项目官网 ...
  • 欧洲空间局与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国家天文科学数据中心合作为其交互式天体图谱平台——ESASky打造简体中文版。
    图1:已集成了LAMOST光谱数据的ESASky中文版 ESASky是一个可以对全天进行全面探索的数据可视化站。基于互联应用,用户可以随意放大他们感兴趣的任何天体。
    ESASky迅速成为访问空间探测任务和大型地基观测设备所获取的天文数据资源的重要渠道。 ESASky由总部位于西班牙马德里的欧洲空间天文中心(ESAC)科学数据中心(ESDC)负责运行。
    ” 传统上天文学家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个别波段,例如,专门研究射电天文学或X射线天文学。他们学习如何使用该领域的特定仪器收集数据,以及如何将原始观测数据处理成可使用的科学数据。
    lang=zh 相关报道 图3:欧洲空间局官网的报道 图4:ESDC发推特宣布这一消息 图5:中国科学院英文官网的报道 图6:美国科学促进会EurekAlert站的报道 ...
  • 平台由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副研究员李广伟组织协调,太原理工大学智能光学成像实验室贾鹏团队开发,国家天文科学数据中心提供数据和络支持。恰逢近期英仙座流星雨造访地球之际,该系统隆重上线。
    平台地址:https://nadc.china-vo.org/huoliuxing.
    图2 上报系统可添加“观测者所属组织”内容 平台板块简介 平台共有3个主要板块:“站必读”, “成果展示”和&ldquo ...
    站主页面也分成三栏:最上面一栏是“点击上报火流星”按钮,用来上报火流星;中间栏是用于展示精选的火流星图片和视频;最下面一栏是排行榜,记录每个月的上传火流星的地区、组织和个人排名 ...
    图3 系统平台主页板块 如果您对我们的平台有任何意见和建议,可直接在站留言,或将需求发送至:citizenscience@china-vo.org.
  • X射线辐射事件,并利用其搭载的后随X射线望远镜(FXT,风行天)进行定向观测,获取到源爆发期间更为详细的X射线信息。
    西班牙空间科学研究所的Alessio Marino表示:“WXT是目前唯一能以足够灵敏度探测低能X射线的望远镜,因此能够捕捉到这个新的X射线源。
    白矮星通过强大的引力从Be星吸取物质,最终引发了这次短暂而明亮的X射线爆发。这种爆发极为罕见,因为其最适合用低能X射线观测,而“天关”卫星的WXT恰好具备这一能力。
    此外,“天关”卫星的国际合作还体现在数据共享和科学管理上,依托国家天文科学数据中心打造了国际化、规范化的数据开放共享平台
    新闻来源:国家天文台官网 ...
  • 对中科院天文领域的重大事项实行“五统筹”管理,即统筹配置队伍资源条件、统筹制定重大装置规划、统筹组织重大前沿研究、统筹运行重大观测装置、统筹发展重大技术平台;实现“两共享”,即观测装置和技术平台高效开放共享 ...
    2、构思创意新颖,图案简洁,色鲜明大方。 3、应用性强,可在站、文件、信笺、标牌、宣传用品和媒体宣传等各种场合和载体上使用。
  • 近期,广州大学国家天文科学数据中心大湾区分中心、昆明理工大学和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团队邓、王锋、邓辉、梅盈、谈磊、邓林华和冯松等人,开展了太阳耀斑预报与人工智能学习的学科交叉研究。
    本研究采用了生成对抗路,弥补了样本数量不足的耀斑类别,然后利用混合卷积神经络,将hmi.M_720s中裁剪出的活动区视向磁图作为数据集,建立了耀斑预报模型M(下面两图分别表示生成对抗络与混合卷积神经络的训练过程 ...
    图1:生成对抗络与混合卷积神经络的训练过程其一 图2:生成对抗络与混合卷积神经络的训练过程其二 一系列的测试结果证明: 1、在无耀斑、C级、M级和X级耀斑预报中,M的真实技能统计(TSS ...
    2、与模型M相比,Mrp对无耀斑、C级、M级、X级耀斑预测的TSS得分平均值分别提高了5.9%、9.4%、17.9%和13.1%,Mdp则提高了1.5 %、2.6 %、11.5 %和12.2 %。
  • 上午第二节 天地一体化数据融合与治理 主席:于策(天津大学) 10:10-10:30 天关卫星:开始揭示更远和更深的动态X射线宇宙 ...
    (袁为民,国家天文台) 10:30-10:45 面向天地一体化的观测-数据-研究协同平台(许允飞,国家天文台) ...
    促进天文科研范式持续变革(胡锐,阿里云) 17:00-17:30 嘉宾论坛二:科学与技术如何协同发展(主持人:李璐;嘉宾:郝晋新、郭伟杰、邱虹云、赵旭 ...
    11月30日(周六) 离会 特别说明 参会代表如对日程安排有调整需求请及时与程序组织委员会(POC)联系 ​日程可能会有调整,请以页内容为准 ...
    页版日程地址:https://nadc.china-vo.org/events/cvo2024/info? ...
  • 例如,一些短伽马暴的X射线余辉光变曲线中显示出平台特征,可能暗示自转周期短至毫秒的磁陀星作为中心引擎的可能性。然而,我们仍然缺乏直接的观测证据来验证这些假设。
    图1:GRB 230307A的X射线光变曲线以及磁陀星作为中心引擎的模型拟合。
    尤其值得关注的是,该暴在伽马射线和X射线波段表现出截然不同的特征。具体而言,X射线辐射的持续时间要显著长于伽马射线,且其X射线的能谱与根据伽马射线能谱分布向X射线波段外推的结果存在显著的差异。
    特别是在伽马射线辐射消失后,X射线波段显现出由磁陀星驱动的辐射成分。
    新闻来源:国家天文台官网 ...
  • 天津大学于策教授、南京大学孙建军教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陈恩红教授、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吴雪峰副台长、清华大学唐杰教授、浙江大学陈华钧教授、哈尔滨工业大学刘铭教授以及京公司王为林会计师等相关专家和来自之江实验室 ...
    构建国家科研论文和科技信息高端交流平台是国家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明确指出的加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方向。
  • 十几年前,天文学家首次发现来自一个超大质量黑洞的X射线准周期震荡信号—“黑洞的心跳“。十几年后,当天文学家再次有机会观测这个黑洞时,发现这个信号仍在持续。
    图1:黑洞视界附近物质分布想象图,以及XMM-Newton卫星在2007年和2018年分别观测到的X射线准周期震荡(心跳)信号。
    经过详细的数据分析,该团队最终确认,RE J1034+396的X射线震荡信号仍然存在!并且比10年前更强了!这是目前观测到的超大质量黑洞心跳信号的最长持续时间。
    该黑洞的质量仅为12个太阳质量,快速地从其旁边的一颗恒星吸收物质,并以67赫兹左右的”心率“产生X射线心跳信号。
    RE J1034+396也可以成为我国下一代X射线天文卫星,比如爱因斯坦探针(EP)卫星和eXTP卫星的重要观测目标之一。
  • 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宇宙学高性能异构模拟系统》(2017YFB0203301)支持下,完成并使用异构模拟系统软件PhotoNs,针对暗能量巡天项目,在国家超级计算昆山中心的国产平台上,使用1024核心和加速设备 ...
  • 在这个特别的时刻,国家天文科学数据中心也给大家送上了一份新年大礼——全民科学项目平台
    平台地址:https://nadc.china-vo.org/citizenscience ​ 图 全民科学平台​​​​​​ 天体识别项目 Celestial Identification 星系马戏团 ...
    平台旨在将其建立成一个公众参与平台和研究太阳系起源和演化的公共数据库。
    平台由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副研究员李广伟组织协调,太原理工大学智能光学成像实验室贾鹏团队开发,国家天文科学数据中心提供数据和络支持。
    家乡的星星(Celestial constellation in Folk Culture) 这是一个极具人文色的全民科学项目,旨在收集散落在中华大地各处民间关于星座的名称及背后的故事。
  • 中国空间站工程巡天望远镜CSST蓄势待发,准备加入到这场宏伟的天文观测行列中。与此同时,慧眼、悟空、极目、夸父等卫星已经在太空中展开了一系列科学观测,收集着宝贵的数据。
    在地面,LAMOST、FAST、天马、墨子等望远镜的建成与运行,以及正在建设和筹划中的司天、MUST、JUST等项目,彰显了我国天文科学观测络的天地一体化布局正在逐步完善。
    这一络不仅体现了技术的融合,更是创新的重要途径。天文学的创新发展,离不开天地一体化的协同观测和数据资源的深度融合。
    这要求我们建立一体化的治理保障体系,打造开放共享的平台服务,以应对观测络的复杂性和观测数据的异构性所带来的挑战。
我们使用cookies为您提供更好的体验。继续使用本网站,即表示您同意按照我们的Cookie 政策使用cookie。
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