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家天文科学数据中心与之江实验室、浙江大学、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及浙江工业大学代表共同签署了协议。
    图1 签约仪式 国家天文科学数据中心是科技部和财政部认定国家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其主要职责是负责管理、整编集成天文学科领域科学数据,制定相关标准规范,建设天文数据资源体系,优化完善天文数据开放共享平台 ...
    之江实验室是浙江省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探索新型举国体制浙江路径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在算力、模型、数据等领域具备显著优势,为天文数据处理和分析提供了有力支持。
    浙江大学、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浙江工业大学等高校汇聚了丰富教育资源和高水平的科研团队,为天文科学研究创新发展注入了新活力。
    之江分中心升级重组将进一步扩大国家天文科学数据中心平台体系覆盖范围和服务能力,为天文科学研究提供更加全面、高效资源和技术支持,为服务国家重大需求和探索宇宙奥秘作出贡献。
  • 最近,国家天文科学数据中心和新昌星空文化传媒合作,在万维望远镜(WWT)北京社区资源库里上线了一组360度×180度新昌全景图,从鼓山公园、新昌体育场、翡翠山南复线、孝行路,还有孝行路十九峰路口等多个视角全方位地展现了如诗如画的新昌小城 ...
    图1:万维望远镜中新加入新昌风光全景图 一般来说,画面越大带给人沉浸感就越强,通过逼真的细节展示,为我们呈现出更加震撼视觉冲击力。
    巨幕、弧幕、环幕、球幕,随着画面在人可视范围中占比的提高,观众沉浸感也越来越强。传统意义上全景图往往指的是首尾相接形成360度图像。当我们被全景画面360度包围时,会产生非常强烈临场感。
    虚拟现实(VR)眼镜把人视野限定在镜框内,一个人在封闭空间中,体验的是另外一种意义沉浸感。这和球幕等环境这种可群体体验沉浸感完全不同。
    不同展示方式带来不同观看体验,而这些都可以借助万维望远镜平台实现。
  • 毫米波甚长基线干涉测量(VLBI)观测是探测黑洞等致密天体吸积喷流过程重要手段,有助于理解射电喷流的形成、加速和准直机制。
    与厘米波VLBI观测相比,毫米波观测波长更短,对射电望远镜指向精度、接收机性能等都提出了更高要求。
    为进一步拓展NSRT毫米波段科学观测能力,在973计划、天文联合基金重点项目资助下新疆天文台微波技术实验室研发了7mm波段制冷接收机,工作频率覆盖30-50GHz,采用双波束和馈源整体制冷技术,接收机噪声温度优于 ...
    VLBI科学观测射电望远镜,今后有望取得更丰硕研究成果。
    图1 新疆天文台南山26米射电望远镜与德国100米射电望远镜互相关幅度和相位图(南山26米望远镜在EVN网络中的代码是Ur,即乌鲁木齐英文Urumqi缩写,德国100米望远镜缩写是Ef)。
  • 通过建立一支统一高效后勤团队,将星明天文台新浪微博号、微信公众号以及PSP公众超新星搜索项目等媒体平台通过统一管理、优化运营、加强宣传,进一步提升其认知度和关注度,让越来越多的人了解认识我们天文知识 ...
    </span></p> <p> <span style="font-size:16px;">星明天文台秘书团由来自全国各地各行各业同好们组成,经过积极报名和选拔,高兴老师与各管理人员决议任命。
  • 这个冬天,新型冠状病毒疫情来势汹汹,举国上下都在用自己方式加入到了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当中。我们虽然一直坚守着空间上距离,但心里却始终惦记着身处疫区朋友们。
    近日,我们联系了武汉华中师范大学乔翠兰老师以及在她指导下一起备战漫游大赛的学生们,在表达问候同时,也聊起了她们在“战疫”时期备赛故事。
    因为疫情严重,所有归家学生都需要居家隔离14-21天,但特殊规定和要求并未影响他们热情,每天互道平安后便投入到构思与创作中去。
    延迟开学消息发出后,同学们更加意识到线上协作重要性,定期汇报工作进度、积极与老师沟通创作理念、互相加油打气……每个人都用行动坚守着自己热爱,隔离日子也可以丰富而充实。
    “一个修辞运用,一个案例补充,甚至是一个字体选择都会影响作品信息传递效果。”乔老师引导他们从受众角度出发审视自己作品,并结合自己实践经验帮助他们更好地通过创作表达自己思想。
  • 天文科技领域云和虚拟天文台建设意义和必要性得到与会领导专家一致认同。领导和专家们就天文科研信息化建设中的一些问题进行了热烈讨论。
    孙九林院士认为成立虚拟天文台这不仅是院内天文单位针对天文科技领域云项目建设进行安排,更是对天文信息化整体策划和部署,希望把它做成一个真正的工作平台。
    吴钰主任希望我院天文领域一定要抓住国家大力推进信息化建设良好时机,做好虚拟天文台,为国家科研信息化建设提供经验。
    董国轩主任建议虚拟天文台建设要与具体应用实实在在结合起来。陈明奇处长要求项目组一定充分重视项目考核指标的实现和建设任务按时完成。
    领导和专家多次强调虚拟天文台要把为用户服务、为科研服务作为首要任务,减低成本、提高效能,组组织建设、机制体制调整、观念转变是虚拟天文台推进过程中核心工作内容。
  • 科学部分会议推迟一年,计划于2022年8月在韩国釜山召开。
    成立于1919年IAU是世界上规格最高、规模最大专业天文学家组织,现由来自100多个国家和地区12000多名活跃职业天文学家组成。
    业务会议期间,IAU主席、副主席,秘书长、副秘书长,9个学部和38个委员会的主席、副主席、执行委员会、组织委员会完成了3年一届新老交替。
    图1:崔辰州博士成为新一届“数据与文献委员会(IAU Commission B2)”主席 B2委员会作为天文数据与文献领域全球学术共同体,专注于天文数据与文献定义、管理、归档 ...
    图2:国际天文学联合会网站上关于数据与文献委员会(IAU Commission B2)介绍 ...
  • 这个平台上汇聚了我们多年来一直积极推动所有基于天文数据开展全民科学项目,让热爱天文小伙伴们能够更加便捷地享受天文带来的乐趣,一起在数字宇宙中迎接更多的科学冒险!
    GalaxyMaze) 星系迷宫项目(GALAXYMAZE)项目于2023年末全新上线,该项目基于真实天文科学数据 DESI Legacy Surveys 项目中的亮星系巡天数据策划并实施,项目研发由来自国家天文台李楠研究员团队 ...
    星系迷宫项目旨在让公众以最小的学习成本、结合直观互动操作、基于全新设计星系分类决策树对百万甚至千万量级星系图像进行图像分类。
    该项目基于真实天文科学数据策划并实施,项目研发由来自国家天文台李楠研究员团队及国家天文科学数据中心中国虚拟天文台团队共同完成。
    虽然我们同在一片天空下,因各地文化风俗差异,人们对于星空也产生了千差万别的解读,广泛流传中国民间星座充满博物学气质,有着各种各样神奇名字,希望这个项目记述、传播,让这些动人传说能够在我们手中代代传承 ...
  • 色球扇形喷流最近开始引起人们关注,它是有序排列磁结构中的色球物质同时向日冕喷射,通常在黑子亮桥上方以及半影附近。
    该工作发现表观扇形喷流是由来自黑子半影初始扇形喷流与附近的谱斑磁结构相互作用产生的。
    在初始扇形喷流传播过程中与附近谱斑磁结构相遇、碰撞,之后初始扇形喷流演化为两部分,一部分从谱斑位置向回反射,另一部分发生偏折后继续向外运动,形成表观扇形喷流。
    太阳色球是光球和日冕之间物质和能量交换媒介,色球研究对于理解日冕加热和太阳风加速均至关重要。通过对色球扇形喷流物质与磁场相互作用研究,可以揭示黑子附近的三维磁场拓扑结构。
    我们发现表观扇形喷流第一次从观测上展示了磁准分割面形态和结构,开拓了证认磁场拓扑奇异结构新思路。 国家天文科学数据中心为观测设备和研究计划提供数据与技术服务。
  • 决赛评委会由来自国家天文台、阿里云、中科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等单位天文学、云计算、大数据领域专家10人组成。
    “天文数据挖掘”天池大赛于2月6日正式开启,希望让大众参与到天文科学探索中,用人工智能技术和方法分析望远镜收集真实天文数据。
    经过激烈角逐,最终确定初赛成绩前40支队伍中前5名进入决赛,参加了在国家天文台举行决赛答辩会。
    在复赛成绩基础上,评委会根据5个优胜团队现场展示和问答情况确定了本次大赛的最终结果:刘洋、李凯东、李孟禹组成“天文爱好者联盟”队荣获一等奖;王奇勋、周书锋、李政组成“银河护卫队”荣获二等奖;张杰 ...
    、汪嵘、张卓然组成“龙樱”队荣获三等奖;马智恒、杨科山、张弛组成“禾思众成”队和东科、史红欣组成“专业打酱油队”获得极客奖。
  • 第四届宇宙漫游创作大赛颁奖典礼8月20日晚在广东实验中学体育馆和云端同时进行。典礼吸引了线上线下大批观众进行观看并积极参与互动,大家共同见证了国内天文学领域最大规模和最高规格视觉盛宴。
    李象益寄语青少年要充分利用万维望远镜这样先进工具和理念,养成主动学习习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虚拟天文台数字宇宙不但是科学研究宝藏,同样也是天文学科普教育宝贵资源。万维望远镜借助先进数据可视化技术将这个数字宇宙呈献给用户,被誉为是虚拟天文台“大众版”。
    其独特漫游设计和展现功能让普通公众和中小学生都能在专业天文数据打造数字宇宙中创作自己星空故事,通过平幕、弧幕、环幕、球幕、虚拟现实等多种方式与他人分享。
    一等奖获得者,北京大学研究生谭瑾懋体会到“万维望远镜潜力是无穷的,它便利漫游制作功能天然适合进行各种前沿科学成果传播工作。
  • 该数据是我们在论文《用COLA快速生成模拟星系表》中提到SDSS DR12星系模拟星表,产生快速模拟星表技术是基于以下几个:Code for Anisotropies in the Microwave ...
  • 这是我们论文“用COLA快速生成模拟星系目录”支持数据,包括模拟目录和merger-tree输出晕文件。
  • 全民科学目的是利用公众参与来收集数据和解决实际问题,同时提高公众对科学理解和兴趣。国家天文科学中心致力于提供这样平台。
    此外,通过AI技术应用,SpecZoo大大降低了光谱分析难度,使得普通学生和天文爱好者也能轻松解读天体背后复杂“DNA”信息,探寻深邃宇宙奥秘。
    项目状态:运行中 上线时间:2023年9月 项目简介:星系迷宫项目(GALAXYMAZE)项目基于真实天文科学数据 DESI Legacy Surveys 项目中的 亮星系巡天数据策划并实施,项目研发由来自国家天文台李楠研究员团队 ...
    星系迷宫项目旨在让公众以最小的学习成本、结合直观互动操作、基于全新设计星系分类决策树对百万甚至千万量级星系图像进行图像分类。
    该项目基于真实天文科学数据策划并实施,项目研发由来自国家天文台李楠研究员团队及国家天文科学数据中心中国虚拟天文台团队共同完成。公众无需任何专业基础,只需经过简单学习便可掌握操作方法。
  • 这个数据集包括:(1)1697个强引力透镜候选体,其中包括303个先前透镜和候选体(6个已知透镜和297个已知候选体),以及1394个新发现引力透镜候选体,其中包括102个高质量候选体。
    相应包括了赤经、赤纬、光度红移、光谱红移、参考文献和g、r和z波段星等信息。图像是152×152像素g、r和z波段合成图像。(2)假阳性列表。
  • 他诚挚感谢国家天文科学数据中心对三所共建单位天文教育建设工作认可。
    他表示,分中心将在国家天文科学数据中心领导下,利用中心数据和技术资源优势,结合各共建单位教师教育特色,努力促进创新科学数据在教育中的应用,拓展天文科学数据使用范畴。
    图1:授牌仪式 图2:俞云伟代表分中心致辞 共建单位简介 华中师范大学位于九省通衢湖北省武汉市,是教育部直属重点综合性师范大学,是国家培养中、高等学校师资重要基地。
    几十年来,河北师范大学为国内外高校和科研机构培养和输送了众多优秀天文人才,得到国内天文界广泛认可,已成为我国天文教育、科研和天文人才培养重要基地。
    西华师范大学天文学科发展由来已久,2016年成立天文系。校内建有教学天文台、天象厅、太阳历广场等教学科普平台,并于2019年获批四川省天文科普教育基地。 图5:西华师范大学 ...
  • 这是“Fast generation of mock galaxy catalogue with COLA”一文中所用到数据集,包括BOSS CMASS NGC星系模拟星表和暗物质粒子模拟直接输出暗物质晕表 ...
  • 星系形态直观地反应着星系性质,自从哈勃把星系按照哈勃序列来分类到现在的100多年间,星系形态研究一直是研究星系形成与演化利器。
    但21世纪以来天文观测数据量呈爆发式增长,对以千万计星系样本进行形态分类是一个具有巨大挑战性任务。
    该项目基于真实天文科学数据DESI Legacy Surveys项目中的亮星系巡天(DESI Bright Galaxy Survey,BGS)数据策划并实施,项目研发由来自国家天文台李楠研究员团队、太原理工大学贾鹏教授团队 ...
    项目背景 星系是由恒星,气体,尘埃,暗物质等组成一个巨大自引力束缚“宇宙岛”。它们是宇宙基本组成单位,也是恒星形成场所。
    形态是图像观测中获得的星系第一资料和一项重要性质,在星系物理性质与形成与演化机制相关研究中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天文观测技术发展,我们能够观测到星系数目也在飞速增长。
  • 该竞赛共收到来自91个国家(地区)603个团队提名,团队成员总数超8800人,组织开展天文科普活动吸引了近1200万人直接参与。
    活动参与者为由专业与业余天文学家、天文爱好者、学生、教师等组成团队,要求其开展与系外行星有关天文科普活动,并为上述20个系统之一命名,每个系统都有一颗已知系外行星及其母恒星,恒星与行星名字通过一个共同主题相联系 ...
    图2 本次活动命名对象 活动于2022年8月正式展开,我国内地团队共提交有效命名提案52个,参与提名团队成员总数达550人,组织与系外行星有关各类线下或线上科普活动惠及受众超过8万5千余人次 ...
    太阳系外行星世界命名——中国方案遴选专家组(成员由来自我国各大天文台、天文馆、高校及中学15位天文学研究与科普教育专家组成)继而对上述提案进行了四轮细致评审与讨论复议,综合考量各提名团队人员组成 ...
    国际天文学联合会(IAU)最终评选是由其系外行星系统命名工作组执行委员会成员,与行星发现者共同协商确定
  • | Binary stars lie at the heart of many key astrophysical phenomena. Various explosive cosmic events result from binary stars, as do close double black holes/neutron stars/white dwarfs, type Ia supernovae, X-ray binaries, millisecond pulsars etc. Relying on existing large scientific facil ...
我们使用cookies为您提供更好的体验。继续使用本网站,即表示您同意按照我们的Cookie 政策使用cookie。
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