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幸运的是球状星团里具有一类很有辩识度的恒星:氮增丰贫金属星。因此搜寻氮增丰贫金属场星,将有助于我们了解银河系与近邻矮星系及球状星团的相互作用过程。
    图1:氮增丰贫金属场星可能从球状星团中逃逸或者在双星演化过程中产生 虽然球状星团里能够产生氮增丰贫金属星,但这并不是其唯一来源,双星系统也可能产生氮增丰贫金属星。
  • 由于这种图像显示方式对画面生成及显示有极高的要求,现在,360度×180度的全景画幅只应用在了极少数的科技娱乐场馆当中。
  • 此星表的共生双星候选体是用机器学习的方法得到的。
  • 当前国内FAST和LAMOST等望远镜发现了大量双星系统,其中的致密双星系统蕴含的物理极为丰富,国内很多团队正在开展相关研究工作。
    为了深入学习,交流进展,促进相关学科发展,在国家天文台人事处培训项目的支持下,我们准备于12月初在南京举办致密双星系统研修班。
    会议为期5天,邀请相关专家讲授黑洞双星、中子星双星以及其它致密双星系统基本知识,深入介绍致密双星系统的形成与演化及引力理论检验和引力波辐射等前沿内容。
  • 为了促进国内在X射线双星领域的学者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兹定于2023年11月22-25日在武汉市举办第五届“X射线双星的多波段研究”研讨会,主要交流X射线双星、致密天体物理及相关领域的研究进展,促进此领域的合作 ...
  • 该工作利用LAMOST DR8中分辨率数据,研究了886颗观测次数大于6次的早型星的双星比例、质量比分布和周期分布,给出了早型星双星比例与有效温度、金属丰度和投影自转速度之间的关系,为研究早型星的形成及演化 ...
    大部分早型星属于双星系统, 由早型星组成的双星系统最终可能演化形成双中子星、黑洞-中子星、双黑洞等引力波源。
    大质量双星的统计性质对于追踪大质量恒星的形成和限制双星星族性质至关重要,一直是天文学的重点研究课题。
    研究发现这批样本早型星内禀双星比例随温度降低而降低,随着金属丰度的降低而降低:大质量O/B型星的双星比例可以达到76%,而质量相对较小的B/A型星的双星比例约为48%;金属丰度类太阳([M/H]> ...
    如需了解LAMOST数据更多详情或希望使用该数据,您可以访问如下网址:https://nadc.china-vo.org/res/resource/?tag=10。
  • 近日,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博士研究生李江丹及其导师韩占文院士等人基于LAMOST DR6 和 DR7 中分辨率光谱数据,为研究双星星族统计性质设计了一种全新的方法,并利用该方法对不同光谱型的双星质量比例分布规律和双星比例进行了研究 ...
    我们对宇宙的了解大多来自于恒星,而宇宙中大约一半的恒星是双星系统。大质量恒星中双星比例可达到70%,类太阳恒星中双星的比例大约为44%,但它们仍然在双星星族中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双星系统中,两颗恒星之间的相互作用能够影响双星的命运。双星演化是非常复杂的过程,对天体物理学的发展至关重要。
    双星星族中双星比例、质量比分布和周期分布等统计性质对进一步理解和研究双星演化、双星相关天体的形成、恒星及银河系的形成演化具有重要作用。
    但一直以来人们对双星星族的统计性质知之甚少,海量LAMOST中分辨率巡天光谱数据为研究双星星族的统计性质提供了可能性,尤其是对双星的质量比分布和双星比例的研究具有绝佳优势。
  • 银道坐标系中的LAMOST DR5(灰色圆圈)和SDSS(彩色点)数据中白矮-主序双星。其中原点的颜色表示它们的星等。
    白矮-主序(White dwarf-main sequence, WDMS)双星是指由白矮星和位于主序阶段的恒星组成的双星系统。它们在双星演化的研究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该星表包括876颗WDMS双星,是之前LAMOST DR1白矮-主序双星星表数目的8倍之多。其中,有357颗双星(占整个星表的40%)是首次发现的。
    基于其数据形成的WDMS双星星表将会是SDSS WDMS双星样本的一个重要补充。
    同时,还测量了LAMOST WDMS双星的视向速度,找出了128颗后共包层双星(PCEBs),其中76颗是新发现的。准确测量了30颗WDMS双星的轨道周期,估计了15颗双星的轨道周期。
  • 宇宙的恒星系统中,双星系统普遍存在。双星在确定恒星参数、理解恒星演化、测量恒星距离以及在追踪黑洞候选体等多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
    创建包含光谱信息的掩食双星星表具有很大的挑战性,因为多次观测,特别是光谱观测,需要占用望远镜非常多的观测时间。第一个大的光谱双星样本由CAMPBELL 和CURTIS(1905) 完成。
    在所有双星观测中,具有光谱信息的掩食双星,能够最全面地限制双星的参数,光谱则可以给出可观测恒星较丰富的信息,而光变曲线能用来确定掩食系统的轨道参数,如图1 所示。
    下面的曲线是光谱、掩食双星系统LPSEB71的光变曲线。所示的RV曲线对应于用深色圆圈标记的恒星。 该双星星表包含88 对短周期光谱掩食双星,其中13个是新发现的双星系统。
    本星表的双星周期分布,在 0.22 天显示了明显的截断。这个结果验证了绕转周期双星的稀少性。该工作为进一步研究双星的演化模式奠定了基础,短周期的双星系统是非常宝贵的极端物理现象的天然实验室。
  • ,使得具有精确恒星质量和金属丰度的双星样本增加了约三分之一,有效扩充了现有的恒星质量参数库,并提供了更完备的恒星参数信息。
    双星解轨是能够直接测量恒星质量和半径的重要方法,具有模型依赖低、测量精度高等优点。因此天文学家可以通过双星的光谱和测光观测来获取准确的恒星质量以及半径等信息。
    LAMOST光谱巡天和大型时域测光项目获取的大量密近双星的观测数据为完善恒星质量参数库提供了数据支持。
    新获取的这些双星样本为已有文献中的128颗具有动力学质量、半径和有效温度、表面重力和金属丰度测量的双星样本增加了近三分之一。
    如需了解LAMOST数据更多详情或希望使用该数据,您可以访问如下网址:https://nadc.china-vo.org/res/resource/?tag=10。
  • 近期,云南天文台陈兴浩博士、丁旭博士、国家天文台张孝斌研究员和云南天文台李焱研究员、季凯帆研究员等人基于TESS巡天数据认证了123颗新的盾牌座δ型脉动食双星,使已有该类型脉动食双星样本增加了约 ...
    论文链接:点击这里 脉动食双星通常是指两子星中至少有一颗为脉动变星的食双星系统。
    基于TESS巡天项目提供的测光数据,研究人员系统性的搜寻了含盾牌座δ型脉动的食双星系统,共找出242颗候选体。图1所示为脉动食双星脉动主周期和轨道周期关系图。
    图2:脉动食双星脉动主周期分布图。 此外,研究工作新发现了123颗盾牌座δ型脉动食双星,有效扩充了已有盾牌座δ型脉动食双星样本数量,增加了约三分之一。
    这对我们进一步研究双星轨道运动与子星脉动的相互作用机制,以及探究双星子星间物质吸积、潮汐对恒星脉动及其结构和演化的影响具有重要科学意义。
  • 国际天文期刊《天文和天体物理学研究》(Research in Astronomy and Astrophysics)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郭彦君博士与合作者利用LAMOST中分辨率巡天数据开展的早型星双星方面的研究工作 ...
    大部分早型星属于双星系统,演化最终会形成双黑洞、双中子星等引力波源。早型星的双星比例是决定宇宙中黑洞或中子星双星数目和空间分布的重要因素,一直是天文学的重点研究课题。
    目前,还缺乏系统的、一致的方法对早型星的双星比例进行估计。LAMOST中分辨率巡天观测为开展此方面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机遇。
    研究人员首先计算出了这批样本的相对视向速度,并且把相对视向速度有明显变化的样本证认为光谱双星。随后利用蒙特卡洛模拟的方法对观测数据进行全面校正,得出了早型星固有双星比随温度降低而降低的结论(见图1)。
    该研究发现,大质量O/B型星的双星比例可以达到~70%,而质量相对较小的B/A型星的双星比例约为45%。利用该结果可以进一步从观测上对大质量双星星族性质作出限制,进而理解致密双星的形成及演化。
  • 近日,国家天文台博士研究生李春乾、施建荣研究员、星云计划研究员闫宏亮等人利用LAMOST中分辨率光谱数据,发现了3133颗光谱双星以及132颗光谱三星,并精确测量了它们的视向速度,其中95%为最新发现的多星系统 ...
    银河系中约有一半的恒星处于双星系统中。通过测光和光谱观测,科研人员可以得到双星准确的轨道参数、恒星质量以及半径等信息,这对于单星是难以做到的。双星系统中可能发生的物质转移也使其演化变得极其复杂。
    双星是研究恒星乃至银河系形成与演化的重要成员。 图1:双星示意图 (NASA) 传统上,发现双星系统的主要手段之一是掩食法。但由于双星轨道存在倾角,倾角越大越难发生掩食因此不能利用测光观测到。
    光谱观测则可以将这些没有掩食的双星证认出来。重要的是,光谱观测可以提供双星的轨道参数以及恒星大气参数等信息,再结合测光数据,便可以确定恒星质量、半径和光度等其它重要信息。
    最终证认出了3000多颗光谱双星和三星系统,并给出了不同观测时刻各子星的视向速度值。
  • 国家天文台袁海龙、王松副研究员等人利用LAMOST低分辨光谱,结合Gaia EDR3数据,兴隆85厘米望远镜多波段测光数据,以及加那列大型望远镜GTC的HORuS仪器拍摄的高分辨率光谱,发现了一个包含致密天体的双星系统 ...
    图1 该双星系统的多波段光变曲线和视向速度曲线拟合 利用LAMOST的低分辨率时域巡天数据,研究团队对该双星系统进行了视向速度拟合,得到了速度半振幅和质量函数;利用多波段测光数据、Gaia视差、消光和恒星演化模型 ...
    图2 该双星系统的GTC光谱分解 研究发现该双星系统中可见恒星的填充度约为70%,没有充满洛希瓣,时域光谱也没有发射线特征。
    因此可以推断该双星系统的致密伴星更大概率为一颗中子星。 LAMOST的第二个五年巡天开展了更多的时域天区观测,这有助于发现更多包含致密天体的双星系统。
    如需了解LAMOST数据更多详情或希望使用该数据,您可以访问如下网址:https://nadc.china-vo.org/res/resource/?tag=10。
  • 贵州大学张立云教授团队、美国巴特勒大学韩先明教授和贵州中医药大学皮青峰博士合作利用时序测光和LAMOST光谱等数据,针对四颗晚型食双星进行了系统研究,确定了它们的轨道参数、光球黑子和色球活动性质。
    对于很多晚型食双星,我们尚未获知它们的轨道参数和磁活动演化规律。
    LAMOST恒星光谱库为天文学家研究食双星的物理参数和色球活动性质提供了绝佳的机遇,另外结合国家天文台兴隆基地、美国SARA组织等国内外一米级光学望远镜时序测光观测的优势,针对一批具有LAMOST光谱的活动食双星进行后续测光监测 ...
    图1:食双星V384 Ser的LAMOST光谱。
    未来我们将继续利用LAMOST巡天数据,特别是中分辨率时序光谱更加精确地研究食双星的物理参数和色球活动演化情况,同时结合国内外测光望远镜数据研究其光球黑子参数,进一步揭示不同物理参数食双星的磁活动规律。
  • 视向速度变源包含脉动变星、双星等内在变源和外在变源。随着LAMOST光谱巡天的开展,越来越多的视向速度变源被重复观测。
    视向速度变源中的双星系统,通过轨道求解可以精确确定恒星参数,进而对恒星内部的物理过程进行约束和限制;同时,通过伴星的视向速度变化可以对双星系统中的白矮星、中子星、黑洞等致密天体进行探测;一些特殊恒星的形成可以利用双星演化模型解释 ...
    ,如Ia型超新星起源于白矮星对其伴星的物质吸积;此外,双星对星族合成的研究也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获取脉动变星、双星等在内的视向速度变源星表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 图1:模拟双星样本的周期-振幅联合分布特征。黑色方框标出了LAMOST可探测的双星
    该星表包含约8万颗恒星,其中包括77%的双星系统和7%的脉动变星,样本纯净度高于80%。随着LAMOST、Gaia等巡天项目的开展,越来越多的变源将被确认和分类。
  • 相接双星是两颗子星均充满洛希瓣的强相互作用双星系统,其子星周围存在一个公共包层。目前的 Wilson–Devinney或者 Phoebe 程序对一个目标的解轨时间长达数小时及数天的时间。
    随着数以万计的相接双星光变曲线的释放,采用此方法进行批量解轨,很不现实。因此针对这种海量的光变曲线,需要一种快速解轨的方法。
    图1 相接双星的结构图(来自Phoebe) 近期,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丁旭博士、季凯帆研究员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博士后李旭志等人,利用机器学习的方法快速得到相接双星的参数和误差。
    科研人员首先利用神经网络(NN)建立相接双星参数与光变曲线的映射关系,分别得到了无第三光影响的模型和有第三光影响的模型。
    该方法使得对海量相接双星进行解轨成为可能。研究人员下一步将对空间望远镜TESS巡天数据和地面望远镜ZTF巡天数据中的相接双星进行批量解轨和统计分析。
  • 近期,国家天文台研究人员单素素博士等人联合北京师范大学、曼彻斯特大学的研究人员利用LAMOST时域巡天数据开展黑洞和中子星等致密天体的搜寻计划,发现了一个特殊的单线光谱双星系统LTD064402+245919 ...
    双星系统由一颗亚巨星和一颗“看不见”的天体组成。
    因此该方法对于搜寻那些双星系统中X射线平静态的黑洞是非常有效的。
    结合光谱视向速度监测和时域测光数据联合限制的双星参数信息可以判定,如果双星系统含有一个比较大质量的不可见质量天体,那该系统很可能含有一个致密天体侯选体。
    研究人员独立开发了全链条软件来搜寻和解析单线光谱双星系统的物理参数,并在LAMOST数据中发现了一颗特殊的单线光谱双星系统——LTD064402+245919。
  • ,精确描述了宽距双星的内禀属性,深度挖掘了宽距双星在银晕物质分布、双胞胎星形成与演化等方面的科学价值,取得的系列科研成果先后在美国的《天体物理期刊》、《天体物理期刊增刊》以及英国的《皇家天文月刊》等国际权威期刊上发表 ...
    相距分别大约为200、1000、5000倍日地距离的白矮-主序双星(蓝色为白矮星,桔红色为主序星),这些双星离我们的距离分别为60 pc, 118 pc和143 pc 宽距双星通常是指间距超过100倍日地距离 ...
    比如,白矮-主序(WD-MS)双星是宇宙中一类特殊的双星系统(如图1所示),一颗子星已经演化为白矮星,另一颗子星由于质量小演化慢,仍处在主序阶段。
    2019-2020年,田海俊等人在对宽距双星间距进行统计时,从Gaia DR2中挑选出并发布了八十多万对宽距双星候选体样本。邱丹等人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纯筛选,最终确定了4050对主序-白矮双星
    在未来的研究中,我们将进一步发展恒星年龄的计算方法,并将结合Gaia eDR3和田海俊等人2020发布的GPS1+自行星表极大地扩展宽距双星的样本,除了精确计算恒星年龄外,还将围绕宽距双星挖掘更加丰富的科学应用 ...
  • 近期,来自北京大学与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的研究团队,利用LAMOST光谱数据,并结合Fermi、Gaia以及TESS等国际上多个望远镜的数据,在双星系统中发现了一颗长轨道周期的红背蜘蛛脉冲星候选体 ...
    蜘蛛脉冲星在理解毫秒脉冲星的形成、双星演化以及限制中子星物态方程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依据LAMOST以及Gaia提供的位置信息,该单线光谱的双星位于Fermi伽马射线源4FGL J1318.2+6754位置的误差范围内,因此该伽马射线源有可能是双星系统的对应体。
    基于蜘蛛脉冲星具有伽马射线辐射的特征,推测该双星系统可能包含蜘蛛脉冲星候选体。此外,TESS卫星获得的光变曲线亦表明该双星系统具有蜘蛛脉冲星典型的加热特征,进一步支持了该源包含蜘蛛脉冲星的可能。
    这类包含毫秒脉冲星的双星系统为我们研究星风相互作用、双星演化乃至测量中子星质量等提供了重要的场所。 国家天文科学数据中心为天文观测设备和研究计划提供数据与技术服务。
  •  
我们使用cookies为您提供更好的体验。继续使用本网站,即表示您同意按照我们的Cookie 政策使用cookie。
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