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些数据对应着天上30多亿个源,包括太阳系中的行星、卫星、小行星、彗星、恒星,弥漫在河系中的星际介质以及遥远的河外星系。
  • 热亚矮星是河系中一类非常特殊的小质量恒星。这类恒星处于中心氦燃烧阶段,质量大约只有太阳质量的一半,但是表面有效温度可达20000K以上。
  • SGRJ1935+2154是一颗位于河系内的磁星。它在2020年4月28日发生了一次磁星爆发,同时地面射电望远镜捕捉到来自此磁星的一个极亮的射电爆发。
    该磁星的射电爆发已经达到某些河外FRB的亮度,因此被认为是第一例来自于河系内的FRB现象。在2020年以后,该磁星还零星发生过几次类似FRB的较亮的射电爆发。
  • 1.6万光年至8.1万光年范围内的河系旋转曲线,成为目前该范围内最精确的河系旋转曲线。
    这为测量河系总质量及太阳领域的暗物质密度等基本物理量提供了至关重要的约束,对搜寻暗物质粒子、理解暗物质在河系中的分布意义重大。
    论文链接:点击这里 精确测量河系的旋转曲线是相当具有挑战性的工作,天文学家需要取得河系中距离心较远处的示踪天体的精确距离、自行和视向速度信息。
    图1 河系的俯视(左)和侧视(右)示意图(NASA/JPL)。
    基于该亮红巨星的大样本,研究团队从中遴选出大约54000颗具有视向速度、自行和分光距离的河系薄盘恒星,利用金斯模型构建了距离河系中心1.6万光年至8.1万光年范围内(5kpc-25kpc)的河系旋转曲线 ...
  • 近期由广州大学国家天文科学数据中心大湾区分中心、大理大学、昆明理工大学、中山大学、鹏城实验室联合天文团队的迟焕斌、王锋和李忠木等基于Gaia空间望远镜的数据对5kpc以内的领域进行细粒度系统搜寻找到了约1万个河系盘疏散星团候选体 ...
    ,形成了目前较大规模的河疏散候选星团数据库。
    河系盘疏散星团数据库的建立是一个艰巨的任务,需要对海量的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
    河疏散星团数据库的建立,不仅有助于深入了解盘结构和演化,还为天文学技术和数据处理方法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该研究工作进一步扩大了河系内星团样本规模,提高了河系星团样本的完备性,对于研究恒星形成与演化,以及河系旋臂的起源具有重要意义。
  • LSST的科学目标包括: 观测深空中的弱引力透镜以探测暗能量和暗物质 搜寻太阳系中的小天体,尤其是近地小行星和柯伊伯带天体 侦测光学瞬变现象,尤其是新星和超新星 观测河系的精细结构 因为 ...
  • 图4 左图为单个分子云在道座标下的图像.右图为该区域对应的树状图. 天体分类 传统的天体分类由人工完成。但随着数据集越来越大,选取合适的特征量进行算法分类是一大趋势。
  • Imaging Camera for Deep Observations(MICADO) 它能够在近红外波段拍摄高分辨率星象,非常适合用于系外行星搜寻、认证,也可以用于河外星系中恒星的分辨以及探索河系中心神秘区域 ...
    Integral field spectrograph(HARMONI) 它非常强大且“多才多艺”,既可以研究遥远的星系、高能的类星体和伽马射线暴,也可以研究近邻星系中的单个恒星以及河系中的太阳系外行星 ...
  • 研究结果验证了该团队提出的道面背景类星体选源方法的有效性,为后续大样本的道面背景类星体巡天打下了坚实基础。 图1.
    大型类星体巡天主要关注北天的高纬天区,而通常不覆盖道面天区(纬|b|<=20°区域)。
    一个较大的道面背景类星体样本有助于建立更好的天体测量参考架,提高道面天体测量的精度,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河系的结构和运动学性质。
    另一方面,利用道面背景类星体的光谱特征还可以用于示踪盘上的气体分布,以及测量河系消光等。 由于道面严重的尘埃消光、红化以及密集的星场,寻找道面背景类星体十分困难。
    使用高纬天区数据发展的类星体选源方法不能直接适用于道面天区,因为高纬天区和道面天区的天体测光数据遵循不同的统计分布。
  • 它们是链接恒星与行星的桥梁,在河系形成历史、初始质量函数、热行星大气研究等方面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研究团队从LAMOST DR7数据的70多万M 型星中筛选出一万多条晚型M型恒星,再通过人工查验和比较,最终挑选出734颗运动学年龄在3亿年左右、运动学特征与金属丰度都和河系盘星相似的极冷矮星。
  • 近日,国家天文台博士生刘思琦、罗阿理研究员,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王俊贤教授及上海天文台沈世研究员等人在LAMOST海量光谱中发现了1547个致密星系,其中1417个为最新发现的,包括大量绿豌豆星系、蓝莓星系及紫葡萄星系等 ...
    它们大约在距离我们15亿到50亿光年的位置上,体积不足河系的十分之一,质量不到河系的百分之一,但是却在以10倍于河系的速度形成恒星。
    蓝莓星系比绿豌豆星系更加致密,体积不足河系的3000分之一,质量不到河系的万分之一。
  • 近期,由德州学院王丽丽副教授、上海天文台沈世研究员、国家天文台罗阿理研究员等人组成的研究团队分析了LAMOST巡天中约43000个星系,并成功测量了这些星系的平均年龄和金属丰度,首次发布了LAMOST ...
  • 作为河系的主体,盘通常被分为两种成分:一是年轻的薄盘恒星,ɑ元素丰度较低;二是相对年老的厚盘恒星,具有较高的ɑ元素丰度。
    近年来一些研究工作却发现了一些富含ɑ元素的“年轻”恒星,这与河系化学演化模型的预言不一致,因此这类特殊恒星的形成机制一直困扰着天文学家。
  • 二十多年来,中国的光学天文观测就依赖兴隆基地2.16米和高美古2.4米这两台通用型望远镜,还有建于兴隆基地的郭守敬望远镜(LAMOST)负责河系巡天,为我国在当今的光学天文领域争得了一席之地。
    图8:2021年七夕的河拱门,拍摄于施工中的赛什腾C点,赛什腾山台址质量的所有数据均在此采集完成(图片来源:洪文瀚 摄) 因为大型科学装置对现代文旅业发展有巨大的牵引力,因此选址实际上隐含了一种利益上的竞争 ...
  • ” LAMOST千万量级的光谱数据将成为‘数字河系’的重要基石,对于研究河系的结构、形成和演化具有不可替代的科学意义。
  • 疏散星团广泛分布于盘上,拥有较宽的年龄谱(贯穿整个盘的形成历史)和质量谱(从几百上千到几万个太阳质量),长期以来一直被当作是研究盘恒星系统形成和演化的有效探针:无论是大样本的统计性质,还是单个星团的内部特性 ...
    ,都将对河系结构和化学演化模型提供关键性约束。
    ,以及以此为探针对河系金属丰度梯度和化学演化模型的研究。
    进一步分析显示,除了非常年轻的疏散星团(age<0.1Gyr),河系的径向金属丰度梯度随时间的增加逐渐变平,这一观测现象再现了河系盘的径向迁移过程,为河系化学、动力学演化模型提供了重要的观测约束 ...
    图2:左图为河系在RGC=7-15kpc半径范围内的金属丰度径向梯度及其随时间的演化,右图为面距1kpc以内的金属丰度垂向梯度及其随时间的演化。
  • 这些光谱和恒星参数在研究恒星物理、系外行星和河系结构,尤其是在结合K2高精度光变曲线的多项研究工作中具有重要的科学应用价值。
  • 主红团簇星是中小质量恒星的氦主序阶段,它作为研究河系(特别是盘)的示踪体有如下优势:1)主红团簇星被认为是标准“烛光”,其距离精度高达5%-10%;2)主红团簇星的绝对星等比较亮 ...
    利用该样本,云南大学研究团队在理解盘的速度场、外盘的翘曲以及特殊星族起源上取得了系列重要进展。具体如下: 一、盘翘曲的运动学信号及视向节点角度的测量 旋涡星系的外盘普遍存在翘曲现象。
    作为一个典型的旋涡星系,上世纪60年代的射电观测揭示河系外盘也存在显著的翘曲。随后通过对不同示踪物(如尘埃、恒星盘等)的观测进一步证实了盘翘曲的存在。
    翘曲产生机制的理论有很多,如河系卫星星系对盘的扰动,内落气体的吸积等。要从观测上厘清盘翘曲的成因不仅需要我们有对翘曲结构性质的了解,还需要我们从运动学上探测到翘曲信号加以限制。
    然而,盘翘曲的运动学研究受限于河系恒星自行精度的影响,在Gaia DR2释放之前的研究都是有限的。
  • 恒星基本参数和化学元素丰度是恒星光谱包含的重要信息,是研究河系化学演化的重要基础。
    作为目前世界上光谱获取率最高的光学望远镜,LAMOST二期中分辨巡天极大地扩展了国际上中等分辨率恒星光谱库的数量,为天文学家研究河系及一般星系的形成与演化提供了强有力的基础性数据。
  • 这一成果开创了搜寻恒星级黑洞的新方法,对现有的恒星理论提出了挑战;2)首次在河系中发现低镁的快中子俘获过程元素超丰恒星,开创了用化学DNA识别河系中“星系际移民”的新方法;3 ...
    )在河系晕中发现40余个子结构,首次得到了河系晕中大样本子结构的六维参数信息,精确地展现出河系现在的结构及过去的吸积历史;4)首次精确地描绘了河系外晕中人马座星流的三位空间轨道分布;5)利用LAMOST ...
    而在诞生之初就发生变化;7)发现44颗富锂巨星候选体,构建了目前国际上一致性最好、数据量最大的高分辨率富锂巨星样本;8)发现16032颗OB星,成为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准确度最高的OB星表,该星表已被作为基础数据用于研究河系外盘年轻恒星的运动 ...
  •  
我们使用cookies为您提供更好的体验。继续使用本网站,即表示您同意按照我们的Cookie 政策使用cookie。
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