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目前已知的383颗超新星遗迹中,仅有不到三分之一被确认与脉冲星成协,在超新星遗迹中搜寻射脉冲星对研究脉冲星的形成和超新星爆发机制至关重要。
    0.1方向上发现了一颗自转周期为P = 983.6ms,色散量为DM = 444.6 ± 2.0cm–3pc 的新脉冲星PSR J1845–0306,并使用YMW16子密度模型估算了其距离 ...
  • 图2 虚拟天文馆软件实地星空模拟 Stellarium脑端网站:https://stellarium.org/zh_CN/ Stellarium移动端:可在iOS/iPadOS AppStore ...
    Heavens-Above是一个由天文爱好者创建并运营的非营利网站,主要提供如国际空间站、星链、哈勃空间望远镜、无线卫星等人造天体的轨迹计算和过境时间的预测信息,同时也提供一些彗星、小行星等天体的位置数据 ...
    这个系统可查看从50多个空间探测任务和地基观测装置收集的覆盖整个磁波段的海量天文数据,包含自1978年来收集的50多万幅图像和近950万条光谱和星表数据。
  • 本次培训由华中师范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副教授乔翠兰老师主讲,河北师范大学物理学院教授李冀老师与辽宁师范大学物理与子技术学院讲师洪许海老师与会指导。
    因此,乔老师的讲解围绕“创新”展开,从选题、设计与制作三个方面对微视频和课堂两种作品形式如何准备进行了详细指导。
  • 管理员张宓立即将其上报至天文报中央局(CBAT)和暂现源名称服务网(TNS),该候选体随即获得编号AT 2023yoa与PNV J00430932+4115416,内部编号PSP23N。
    30日凌晨,Shafter教授等人发布了第16354号天文学家报(ATel#16354),AT 2023yoa的所有发现者均被列为共同作者。
  • 该研究使用我国的500米口径球面射望远镜(FAST)对蜘蛛脉冲星PSR J2051-0827进行观测,基于FAST高灵敏度的优势详细分析掩食附近的偏振变化细节,成功测量到法拉第旋转量的变化,为伴星存在磁场提供了直接证据 ...
    蜘蛛脉冲星是一类特殊的毫秒脉冲星双星系统,在射波段有掩食现象。但是由于对掩食介质性质的理解较为匮乏,具体导致掩食产生的机制仍不清楚。偏振观测使得脉冲信号作为探针来探究介质的性质。
    法拉第旋转量的数值反映了介质的子密度和磁场强度。通过对蜘蛛脉冲星掩食轨道相位附近脉冲辐射的法拉第旋转量的测量可以计算介质磁场强度,从而可以约束掩食机制。
    法拉第旋转量反转现象的发现表明蜘蛛脉冲星和快速射暴一样,其周围附近存在复杂磁场环境。 研究工作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项目的支持。
  • 在进一步查验后,管理员张宓将其上报至天文报中央局(CBAT)和暂现源名称服务网(TNS)“占坑”,待稍后PSP参与者从项目网站提交后,再修改填报发现者。
  • 该工作针对河内快速射暴磁星SGRJ1935+2154的多波段观测,揭示其射脉冲星辐射相。
    团队通过对比脉冲星辐射和其X射线辐射轮廓相位,发现其所发出快速射暴爆发与脉冲星脉冲具有不同的相位分布,快速射暴发生的相位更为随机。
    该工作揭示了快速射暴爆发现象与射脉冲星辐射可能存在物理机制上的不同。 论文链接:点击这里。 快速射暴一般是来自宇宙深处其他星系的毫秒级极亮射爆发。
    它在2020年4月28日发生了一次磁星爆发,同时地面射望远镜捕捉到来自此磁星的一个极亮的射爆发。该磁星的射爆发已经达到某些河外FRB的亮度,因此被认为是第一例来自于银河系内的FRB现象。
    虽然比快速射暴暗了约10个量级,该源的射脉冲星相辐射具有很好的规律性,其脉冲产生的区域只占总旋转相位的不到7%。
  • 望远镜采集脉冲星数据时,人类通信技术(卫星、移动基站或导航雷达)引起的射频率干扰(RFI)对于多通道脉冲星时频信号的形状有较大破坏性,常规的消干扰方法使得信号在后续天文研究中灵敏度降低,影响分析精度 ...
    近期,新疆天文台行星科学研究团组副研究员单昊利用2011-2014年南山射天文望远镜的部分观测数据,使用最大似然类非线性鲁棒估计器,结合快速优化算法,进行了RFI消干扰、脉冲星测时的初步研究。
    利用南山26米射望远镜采集的脉冲星数据,开展引力波探测研究。 国家天文科学数据中心为天文观测设备和研究计划提供数据与技术服务。 图1 PSR J1935+1616测时结果。
  • 该调查研究由杭州子科技大学田海俊教授领导的团队完成,相关成果已发表于西华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三峡大学研究生许祺为第一作者。
  • 北京时间5月12日,国际科学期刊《科学》发表了围绕中国天眼FAST发现的最新成果,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领导的国际合作研究论文“一个重复快速射暴周湍动环境中的磁场反转”,揭示了快速射暴可能的双星起源 ...
    快速射暴(FRB)是在无线波段宇宙中最剧烈的爆发现象,其物理起源未知,是天文学领域重大热点前沿之一,也是中国天眼FAST的核心科学目标之一,富含科学机遇。
    这种以月为时间单位的极端反转,很可能由伴随快速射暴的大质量天体造成。快速射暴信号穿过大质量恒星星风甚至黑洞喷流造成的磁化等离子体环境,随着双星相互绕转发生信号磁特征的方向反转。
    “重复快速射暴周围磁场的湍动成分可能像毛线团一样杂乱无章”,论文的合作者云南大学杨元培教授解释道。
    该发现表明快速射暴源周围的磁化环境存在剧烈演化,为揭示快速射暴的起源和环境迈出了重要一步。未来,对于中国天眼发现的FRB 20190520B的持续监测有望进一步揭示快速射暴的起源和环境。
  • 此外,卫星使用的磁波段可能对射天文学研究产生严重影响。
    国际天文学联合会以及暗静天空保护中心的依托单位,美国科学基金会国家光学红外天文研究实验室(NSF NOIRLab)和平方千米射望远镜阵天文台(SKAO)都就这些卫星将对基础研究和人类体验自然夜空产生的不良影响表示担心 ...
    美国科学基金会国家光学红外天文研究实验室(NSF NOIRLab)和平方千米射望远镜阵天文台(SKAO)是中心的共同依托单位。
    该中心将协调国际上不同机构和个人的多学科合作国际努力,在多个地理区域联合开展工作,以减轻卫星星座对地面光学和射天文观测以及人类享受夜空的负面影响。
  • 在进一步查验后,张宓确认了该候选体的真实性,同时他也发现在PSP后台的静态图中,该候选体清晰可见,因此决定先将该候选体上报至天文报中央局(CBAT)和暂现源名称服务网(TNS)占坑,待稍后PSP参与者从项目网站提交后 ...
    稍晚,他们发布了第15759号天文学家报(ATel#15759),报告包括AT 2022zyr在内的5颗M31新星(候选体)测光数据。
    第二天晚上,他们将光谱数据及分类上传至TNS,并在附注中写道:“我们使用冈山天文台3.8米晴明望远镜上的光纤馈积分场光谱仪(KOOLS-IFU)进行了后随光谱观测,分辨率约为500,波长覆盖范围为 ...
  • 项目通过中心网站和信公众号等渠道面向社会公开征集。项目申报人根据通知要求报送《国家天文科学数据中心青年数据科学家项目申报表》。
  • 随后,张宓决定先将该候选体上报至天文报中央局(CBAT)和暂现源名称服务网(TNS),待22时许参与者提交后再修改填报发现者。
  • 极大型望远镜是指直径大于20米的望远镜,且其观测波段包括紫外、可见光和近红外波段(其它工作波段的望远镜可以大得很多,例如射波段的FAST直径为500米)。
    它可以研究星系演化(包括密集场中的)方面的课题并且包括黑洞和宇宙再离方向,如第一代星系的结构、大质量黑洞的质量物理性质和星系核、恒星与行星的形成过程等等。
  • 研究发现:HINSA与CO分子云相关联的条件很可能是探测到¹³CO;中心高密度区域的HINSA丰度要低于周围低密度区(图1右),这可能是由于HI的离或者高密度区域中HI到H₂的转化更快 ...
    13.7米毫米波射望远镜是我国唯一的一架工作在毫米波波段的天文观测设备,工作频段为85—115GHz,望远镜年均开机运行300天,24小时持续运行。
  • 随后由赵经远将其上报至天文报中央局暂现天体证认页(CBAT TOCP)和暂现源名称服务网(TNS),该目标获得候选体编号PNV J00463343+4145355和AT 2022nci,内部编号PSP22Y ...
  • 2021年5月择机实施降轨,着陆巡视器与环绕器分离,软着陆火星表面,火星车驶离着陆平台,开展巡视探测等工作,对火星的表面形貌、土壤特性、物质成分、水冰、大气、离层、磁场等科学进行探测。
  • Commons Attribution 2.0 北京时间2月4日凌晨,国际天文学联合会(IAU)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选择美国科学基金会国家光学红外天文研究实验室(NSF NOIRLab)和平方千米射望远镜阵天文台 ...
    该中心将协调国际上不同机构和个人的多学科合作国际努力,在多个地理区域联合开展工作,以减轻卫星星座对地面光学和射天文观测以及人类享受夜空的负面影响。
    国际天文学联合会信奉黑暗和无线宁静的天空原则,这不仅对增进我们对宇宙的理解至关重要,而且对全人类的文化遗产和对夜间野生动物的保护也至关重要。
    今天该中心的共同依托单位正式宣布: NOIRLab(美国地基光学天文学中心)和SKAO(一个总部设在英国的政府间组织,其任务是在澳大利亚和南非建设世界上最强大的射望远镜网络)。
  • 在这一过程中,磁力线会在流片处湮灭(磁耗散区),使磁能转化为等离子体的动能、热能、辐射能等。
    图1:一米新真空望远镜(NVST)和太阳动力学天文台(SDO)高分率观测和数值模拟的磁重联过程,揭示了太阳耀斑中快速磁重联的流片内磁岛的三维结构和演化。
    Hinode/EIS光谱数据也揭示了重联流片中有非常强的非热辐射。高分辨率的极紫外观测发现大量等离子团(磁岛)在重联流片中形成。
    他们进一步通过数据驱动的高分辨率数值模拟,重现了流片中磁岛的形成过程,并证实磁岛是具有强缠绕结构的小磁绳。
  •  
我们使用cookies为您提供更好的体验。继续使用本网站,即表示您同意按照我们的Cookie 政策使用cookie。
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