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华中师范大学天文协会的同学们就抢占先机,邀请多位在宇宙漫游创作指导方面具有丰富经验老师们线上开讲,分享漫游作品选题小妙招。
    来自华中师范大学、河北师范大学、辽宁师范大学三所高校四十余名同学参与了本次培训。 想知道老师们都分享了哪些精彩观点吗?一起来看看吧!
    因此,乔老师讲解围绕“创新”展开,从选题、设计与制作三个方面对微视频和微课堂两种作品形式如何准备进行了详细指导。
    图1 微视频作品创作要点(1) 在设计和制作方面,乔老师以时下流行密室逃脱、天文游戏、天文歌曲等为例,让同学们从实际生活经验出发,理解如何用精巧细节设计和制造悬念方式持续吸引观众注意力。
    洪许海老师分享了多年来指导参加宇宙漫游作品征集活动经验,同时也鼓励同学们要敢于突破常规叙事模式,敢于追求形式上创新,敢于挑战新鲜的话题,通过创意彰显年轻人趣味与风采。
  • 由于计算机和网络普及,这些复杂工作完全不需要我们去深入了解,因为计算机最能干的事情就是完成有规律且重复性很强的工作。
    </p> <p>不过,突然出现超新星,它是没有规律,谁也不能预测什么时候在哪里会出现新超新星爆发。因此,我们只能不断地搜寻天空,在群星中发现并分辨出它。
    </p> <p>该项目初衷是让任何对新天体搜索感兴趣普通民众都有机会参与到专业天文发现中来,即使您没有任何天文基础,哪怕您只是一名小学生。
    然而,我们希望有更多的人能参与搜索,分享发现快乐。
    不用担心是否是真实目标,不用了解各个星星名字和位置,不用知道如何测量,不用操心如何写英文报告……不要畏惧,勇敢地去参与尝试。</p> <p>看图会很难吗? ...
  • 他从最基础信噪比公式切入,讲解了如何进行天文测光等数据处理技术。接下来,国家天文台张彦霞研究员为培训做“人工智能在天文学中的应用”邀请报告。
    第三天,国家天文台张天萌老师做“Python在天文观测和数据处理中的应用分享邀请报告,他为大家讲解了不少应用案例,以及Python在最前沿CSST相关领域应用情况。
    下午,天文光学技术研究所王靓老师做如何做天文数据可视化报告,他以真实数据为实际案例做了详细的讲解。
    在培训汇报环节,学员们以小组为单位上台进行成果演示,大家在学习汇报环节报告中分享了他们学习心得与收获。
    图2 同学们在培训自习、讨论 本次培训材料和部分视频通过“中国虚拟天文台”b站账号进行发布,后续还将通过“中国科学院继续教育网”共享。
  • 来自国家天文台和国内其他天文研究单位相关科研人员,以及对Python如何在天文学中应用感兴趣公众及爱好者们参加了本次培训。 图1:本次直播数据详情。
    课程内容不仅包括Python语言基础,Numpy、Scipy、Matplotlib、Pandas等科学计算基础,AstroPy、Astroquery、VO等程序包使用等基础知识介绍,还邀请到一线青年科学家分享利用 ...
    大家不仅初步掌握了Python语言及其相关工具基础知识,还了解了如何利用这些工具解决科研中遇到实际问题,为今后尽快利用Python语言辅助开展研究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图3:线下培训现场 图4:培训在线上进行同步直播 课程结束后,国家天文台科学传播中心和国家天文台兴隆观测基地将本次培训录播视频上传到了哔哩哔哩国家天文台官方站点,感兴趣观众可以根据需要进行回放观看 ...
    图5:培训主页二维码 今后,国家天文科学数据中心将继续推进与天文数据处理及应用相关培训与科普活动,欢迎各位老师和同学通过留言积极与我们展开交流互动,或投稿分享您的培训心得。
  • 为了能系统地收集、整理和分享我国上空火流星及其陨石信息,国家天文科学数据中心领衔开发中国虚拟天文台火流星上报系统,旨在将其建立成一个公众参与平台和研究太阳系起源和演化公共数据库。
    这很可能就是发生在公元前687年英仙座流星雨世界最早记录。新中国最大陨石雨是发生在1976年3月吉林陨石雨,其最大陨石重达1770千克,是世界上最大目击陨石。 如何参与项目? ...
    同时,我们也为用户提供了意见反馈渠道和交流平台,供广大火流星爱好者交流信息、分享自己成果和经验。 “成果展示”将展示公众自己各种代表性成果。
    项目组将在该板块展示最近一个月到半年本网站收集到火流星图片和视频,供大家观看欣赏和分享。 “用户中心”用于本人上报新流星和查看本人已上报的流星。
    网站主页面也分成三栏:最上面一栏是“点击上报火流星”按钮,用来上报火流星;中间栏是用于展示精选火流星图片和视频;最下面一栏是排行榜,记录每个月上传火流星地区、组织和个人排名 ...
  • 中科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单桂华老师在天文数据可视化和数值模拟方面有丰富工作经验,她通过案例分享展示了大规模天文数据可视化方法及其成果应用。
    天津大学毕重科老师则分享如何高效检索海量天文数据解决方案,并介绍了团队在移动端可视化检索天文数据方面新探索。 如何将天文数据应用于艺术创作也是本次研讨会的重要议题。
    江南大学龙娟娟老师讲解了艺术家如何从科学数据中汲取灵感,同时也强调了将科学与人文有机结合,才能孕育出优秀科学传播成果。
    北京邮电大学李铁萌老师分享了以可视化为手段,挖掘数据背后的故事并进行大众传播案例,充分展示出了数据魅力。
    FAST中性氢星系巡天数据 报告人:朱明 下载链接 部分报告视频: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9g411g76u ...
  • 会议时间:2020年07月10日14:00-16:00 会议地点:国家天文台A208 线上会议系统:中科院桌面云视频会议系统云会议室号9301310001 报告题目: 1.公有云资源和优势介绍, ...
    报告人:汪海(阿里云) 2.云计算如何加速技术向服务转型,报告人:何万青(阿里云) 3.国台-阿里云战略合作回顾与展望,报告人:崔辰州(国家天文台) 如何参加视频会议? ...
  • 2015年7月28日上午北京师范大学英东学术会堂,电子大屏幕上恢弘场景,震撼画面,宇宙时空中伸缩自如镜头感,个性化情节故事和配音配乐。
    随着望远镜、探测器等设计制造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飞速发展,天文学观测数据呈几何级数增长。虚拟天文台和万维天文望远镜(Worldwide Telescope, WWT)应时而生。
    它们通过可灵活加载科学大数据功能,将遥远陌生的宇宙快捷、方便地呈现出来,并通过互联网分享出去,在为天文学家提供强大科研环境同时,使天文科普和教育资源能够手到擒来,为我们创造出一种科普教育新模式。
    就像获奖者赵至豪说:“任何人都可以制作一个漫游节目来分享自己眼中的宇宙,把自己认为美的东西分享给别人,有时候千言万语描述不如一张图片、一段视频来得直接。
    我正在做,就是分享我自己宇宙。” ...
  • 并亲自动手操作互动软件,实地参观望远镜及球幕天象厅,互相分享科普教育工作中的经验和体会。
    许多人都听说过万维望远镜,但如何使用它进行天文教学、科普演示;如何编辑制作漫游,找到合适天文资源;如何灵活地使用它丰富强大各种功能,在教室、学校、科技馆、天象厅等多种不同场景实际应用并不是一件容易事 ...
    而每年万维望远镜教师培训几乎是老师们全面了解该软件平台唯一机会。 樊东卫博士向教师们讲解移动式数字天象厅技术特点,并播放了数段宇宙漫游视频
    在培训教师带动下,老师们也积极分享了自己教学经验,基于万维望远镜提出了不少有趣教学创意。
    在培训最后,崔辰州博士将国际先进天文科普教学理念与国内实际情况结合,为我们带来报告《天文学为什么重要》,讲述天文学是如何从方方面面改变我们生活,为老师们带来启发。
  • 天文望远镜是天文学家了解宇宙重要工具,随着对宇宙探索越来越深入,对望远镜相关技术要求也越来越高。
    望远镜性能监测指的是在望远镜观测过程中对望远镜光学性能和指向跟踪性能表现进行评价。
    望远镜性能监测系统一旦发现望远镜性能不佳,能将望远镜性能不佳原因快速反馈给维护人员,从而提高望远镜维护效率和获得优良观测数据质量。
    近日,南京天文光学技术研究所参与LAMOST运行维护研究团队根据多年望远镜维护经验,结合人工智能在各类领域内广泛应用,提出了一种望远镜性能监测新方法。
    ;最后使用概率统计结合多个相机星像分类结果给出最终原因。
  • 天文学家在银河系附近发现了很多由恒星组成河流状结构,这些结构被称为星流。那么星流是如何形成? ...
    银河系通过不断吞食小质量卫星星系来增长,科学家们称这种过程为星系并合。通过对银河系并合历史研究,人们就可以知道银河系是如何形成和演化
    “这种吞食过程对银河系增长非常重要,我们可以通过研究星流来确定银河系历史上是如何吃掉一个个卫星星系,并长成现在这个大质量星系”。
    之前一些研究工作提出了球状星团NGC5824是和鲸鱼座星流成协核结构假设。这个工作通过详尽数值模拟,排除了这个假设。
    “这个工作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银河系形成过程”,赵刚说,“银河系中有大量类似鲸鱼座星流这样并合遗迹,这是研究银河系结构和形成过程宝库,同时也能帮助我们更好的理解宇宙中的星系是如何形成和演化 ...
  • IAU大会LOGO   https://v.qq.com/x/page/i0759jfbilr.html 压题视频:IAU大会宣传视频   第三十届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大会(简称IAU ...
    我有幸能够参加这次会议,希望通过“虚拟天文台”公号把大会的盛况及时分享给大家。新闻报道“客观性”永远是相对的,因为报道是人写的,而每个人都有着自己视角和理解,或者说“过滤器”。
    从事“虚拟天文台”这么多年,我后面几天就从VO视角来分享本次IAU大会上所见所闻。   ...
    其中国际虚拟天文台联盟展位号是0-06,中国天文学会的展位号是0-32,国内天文器材厂商QHYCCD展位号是1-07。 l 大会期间将表决决议数:5项。
    IAU GA参会史 IAU大会每三年举办一届,堪称是天文学“奥林匹克”。我与IAU GA是有缘
  • BASS DR2天图导览,多幅观测图像拼接合成M101风车星系 图片来源:China-VO 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与美国亚利桑那大学之间的国际合作项目——“北京-亚利桑那巡天(BASS)”目前已生成了第二版本 ...
    项目负责人、国家天文台研究员周旭说,合并星表包括3.5亿颗恒星和星系测光信息,“这是迄今国内发布天区面积最大星表产品”。
    BASS巡天作为开创性公开巡天项目,在数据所有权和科学研究方面秉承开放态度,通过中国虚拟天文台及时向全世界公开释放。
    在数据处理中,中国虚拟天文台协助将数据传输至阿里云存储,并建立了一组20台高性能虚拟机组成计算集群对数据进行计算,计算最终产生了3.5亿颗天体星表数据,生成了合并星图数据,星图数据基于虚拟天文台 ...
    随着BASS最终巡天计划完成以及数据处理系统不断完善,必将产出更大规模,更高质量数据产品,为人类对宇宙探索做出新贡献。
  • 但21世纪以来天文观测数据量呈爆发式增长,对以千万计星系样本进行形态分类是一个具有巨大挑战性任务。
    项目背景 星系是由恒星,气体,尘埃,暗物质等组成一个巨大自引力束缚“宇宙岛”。它们是宇宙基本组成单位,也是恒星形成场所。
    形态是图像观测中获得的星系第一手资料和一项重要性质,在星系物理性质与形成与演化机制相关研究中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天文观测技术发展,我们能够观测到星系数目也在飞速增长
    图2 从BGS中截取形态各异星系图像。 如何参与 这是一项所有人都可以参与天文研究工作。
    如果对项目内容与项目本身有任何意见、建议或想要分享感想,欢迎通过网站中的反馈提交入口进行反馈。 图6 项目反馈入口 那么,你还在等什么? ...
  • 长期以来,天文学家一直对超大质量黑洞质量与宿主星系物理性质之间的紧密相关性保持着浓厚的兴趣,然而对于黑洞与星系之间的关系是如何形成,以及它们如何随时间演化尚未达成一致意见。
    红色、绿色和蓝色椭圆代表了红移≳6类星体(quasar)和疑似拥有过小质量黑洞星系典型位置,包括红移2左右亚毫米波星系(SMG),近邻亮红外星系(LIRG)和I型窄线赛弗特星系(NLS1)。
    对于拥有过小质量黑洞,低于非活动星系关系活动星系,它们演化路径支持近期数值模拟中提出一种情景:黑洞增长最初落后于它的宿主星系,但是当恒星质量增大至气体稳定后情况发生反转。
    对于拥有过大质量黑洞,高于非活动星系关系活动星系,它们仍能继续增长恒星质量。这一结果与在早型活动星系中探测到活跃恒星形成活动和丰富气体含量一致。
    —恒星质量关系星系长期恒星质量增长
  • 它基于虚拟天文台平台将国际以及国内天文机构海量观测数据汇聚在一起,为使用者提供专业级观测数据。
    通过虚拟天空,万维望远镜允许使用者借助先进数据可视化技术和友好的用户界面在多波段环境下进行全天搜索。 万维望远镜“宇宙漫游”可以在数字宇宙画面中添加叙事镜头、文本、图像和音轨等素材。
    研究人员可以借助这个功能为自己科学成果快速制作视频资料。这就是万维望远镜视频摘要(Video Abstract)功能。
    根据紫金山天文台盱眙站首席科学家赵海斌研究员提供小行星轨道数据,凌源市第二高级中学梁雷老师和凌源中学冯宇静老师为这个重要发现制作了视频摘要《奇异小天体—2018 RR2》。
    漫游作品将小行星3D模型与万维望远镜3D太阳系相结合,生动地演示了这颗奇异小天体在太阳系里穿梭情景。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梁雷老师漫游作品吧! 中文版 英文版 ...
  • 视频地址:https://v.qq.com/x/page/r07355z34vs.html 1.什么是万维天象厅? ...
    万维天象厅(又称互动式数字天象厅)是在虚拟天文台所融合全球天文大数据资源基础上通过“互联网+”方式打造一种全新天象厅生态系统。
    它是一个互联网+大数据天象厅,向你展示一个真实、绚丽宇宙;是一个互动式天象厅,每个人都能参与进来;是一个可以玩天象厅,人人都能制作天文大片。 2.万维天象厅有什么特点? ...
    天象厅变身数字宇宙 以互联网为渠道把由虚拟天文台融合全球天文大数据而成浩瀚数字宇宙呈现在沉浸感十足球幕上,将天文馆“离线运营”提升为“在线服务”。
    “互联网+”天文科普教育生态系统 “互联网+”云计算服务模式让天文学最新数据和科学成果及时传递给各地受众,课件和“影片”同步分享,分布在各地万维天象厅以虚拟天文台为枢纽联结成“宇宙院线联盟 ...
  • Python以及衍生的一系列数据处理分析软件包已经在天文领域获得了广泛使用,在天文数据处理和分析、数据管理、天文数据绘图、高性能计算、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乃至望远镜管理等诸多领域,都有着广泛使用和不俗性能 ...
    最新2020年培训将于12月7日至9日在国家天文台A601会议室举办,今年培训将在往年基础上新增更加具体应用分享,我们特别邀请到邹虎副研究员、任志远博士、郑捷博士和陶一寒博士,分别从不同天文领域对 ...
    Python在其领域科研应用进行案例分享
    今年技术培训还新增了线上模式,全部培训将通过“央视频(国天星语)”和B站(bilibili)-国家天文台进行在线直播,感兴趣同事和同学可以通过扫描二维码在线收看。
    10:30-11:30 测光天文数据处理案例 郑捷(博士) 14:00-15:00 机器学习python实践 陶一寒(博士 15:30-16:30 讨论、自由分享 ...
  • 1、国内天文期刊如何错位发展; 2、如何提升我国天体物理英文期刊(RAA)国际影响力; 3、如何发展国内天文技术期刊; 4、天文数据情报如何为研究所发展决策提供帮助; 5、图书情报与期刊出版人员职业发展问题 ...
  • 从2020年8月到2023年7月,中性氢巡天面积已超过7600平方度,大约占整个FAST可探测天区35%。
    研究团队向星系宇宙学领域研究人员分享了迄今为止世界上最大中性氢星系样本、近邻星系中性氢气体分布和大尺度结构观测数据。
    巡天数据对研究星系低质量端中性氢质量函数、限制暗物质性质、发现未知暗弱星系、研究宇宙大尺度结构与演化等课题具有重要的意义。
  •  
我们使用cookies为您提供更好的体验。继续使用本网站,即表示您同意按照我们的Cookie 政策使用cookie。
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