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6月4日-5日,由中国图象图形学会主办,中国图象图形学会可视化与可视分析专委会(以下简称“专委会”)、国家天文科学数据中心、北京大学大数据分析与应用国家工程实验室(可视分析中心)联合承办的天文数据的艺术化呈现与可视分析交流研讨会在国家天文台召开。本次研讨会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举办,吸引了来自天文学、计算机科学、艺术设计、数据分析等不同学科的专家、研究者共150余人参加。
图1:会议合影留念
国家天文科学数据中心常务副主任、国家天文台研究员崔辰州为与会嘉宾介绍了研讨会背景,他希望本次研讨会可以碰撞出思维的火花,为发现天文之美提供全新的视角。北京大学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研究员、长聘副教授、博士生导师袁晓如向与会嘉宾介绍了中国图象图形学会可视化与可视分析专委会的情况,并期待本次会议为相关学科的交叉融合奠定良好的基础。
图2:崔辰州研究员和袁晓如研究员分别对研讨会背景和专委会情况进行介绍
会上,部分与会嘉宾进行了主题报告,分别从自己的研究领域出发,挖掘天文数据独特的艺术价值,分享数据可视化实践经验,探索科学数据更多可能。
可视化与可视化分析技术可以帮助天文学家进一步分析天体的信息特征。中科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的单桂华老师在天文数据可视化和数值模拟方面有丰富的工作经验,她通过案例分享展示了大规模天文数据可视化的方法及其成果应用。天津大学的毕重科老师则分享了如何高效检索海量天文数据的解决方案,并介绍了团队在移动端可视化检索天文数据方面的新探索。
如何将天文数据应用于艺术创作也是本次研讨会的重要议题。江南大学的龙娟娟老师讲解了艺术家如何从科学数据中汲取灵感,同时也强调了将科学与人文有机结合,才能孕育出优秀的科学传播成果。北京邮电大学的李铁萌老师分享了以可视化为手段,挖掘数据背后的故事并进行大众传播的案例,充分展示出了数据的魅力。来自观瞳创视的导演关彤从创作的角度为大家介绍了基于Blender制作的穹顶节目现状,以及对其未来发展的设想。
为了让参会者对天文数据有更多了解,国家天文台的罗阿理研究员、邹虎副研究员和朱明研究员分别介绍了LAMOST的光学光谱和星表数据、DESI图像巡天数据以及FAST中性氢星系巡天数据的基本情况、数据特点,帮助可视化领域专家更好了解天文数据的实际情况。同时,三位天文学家也提出了在开展数据可视化探索时遇到的困难,希望可以借助其他学科的力量,为天文学研究带来更多惊喜。
图3:主题报告
此外,来自美国犹他大学的研究者Fangfei Lan在线上分享了她最新的研究论文,该论文回顾了过去十年天文数据可视化技术流变以及在不同场景下的应用,对于探索可视化技术在未来的发展方向有很大的参考价值。
在自由讨论环节,参会者们围绕相关议题畅所欲言。他们认为,天文数据有非常可观的应用前景,对于推动创新研究、科学传播、艺术创作等方面都很有意义。后续,各领域专家将围绕天文数据可视化展开具体的合作和研究工作,进一步挖掘天文数据的魅力。
会议第二阶段在国家天文台兴隆观测基地进行。会议代表通过参观体验和深入交流,增进了彼此的了解,坚定了深入合作的意愿。
图4:参会代表在郭守敬望远镜前合影
附:研讨会报告题目及资料分享
1. 大规模天文数据的特征可视化 报告人:单桂华 下载链接
2. 天文数据可视化——虚拟星空 报告人:毕重科 下载链接
3. 天文数据的艺术可视化呈现探索 报告人:龙娟娟 下载链接
4. 可视化与数据叙事 报告人:李铁萌 下载链接
5. Blender制作穹顶节目现状与未来展望 报告人:关彤 下载链接
6. LAMOST光学光谱与星表数据 报告人:罗阿理 下载链接
7. DESI图像巡天 报告人:邹虎 下载链接
8. FAST中性氢星系巡天数据 报告人:朱明 下载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