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此次培训为我国和东亚天文科研人员和学生们提供了一个面对面学习交流应用统计学和R语言工具分析天文数据机会,促进东亚天文学者在天文统计学、大数据等领域合作和交流。
    来自东京大学、蒙古国立大学、越南国家空间中心、智利大学、香港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南京大学、广州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紫金山天文台、上海天文台、云南天文台、新疆天文台等共 ...
    Eric Feigelson教授上课情景 通过此次培训,Eric教授跟大家分享了统计学方法在天文研究和数据分析中的正确应用,也指出了一些目前论文中常见问题。
    颁发证书 本次研讨会期间,地方组委会还分别组织大家参观了紫金山天文台和五百米口径球面射望远镜(FAST)。
    7月20日下午,随着贵州师范大学物理与子学院副院长肖文君教授宣布第二届东亚天文统计学研讨会贵阳站顺利闭幕,第二届东亚天文统计学研讨会正式落下帷幕。
  • 依托上海天马望远镜对脉冲星B0740-28星际闪烁现象长期“双频同时”监测结果,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和北京大学研究人员成功找到回答该历史疑问直接证据,研究成果于2024年12 ...
    脉冲星星际闪烁类似于我们肉眼所见星星“眨眼睛”现象,不同之处在于它是由星际空间中非均匀分布等离子体散射造成,表现为射波段流量随时间和频率准周期调制。
    研究团队成功在2.25和8.60 GHz探测到脉冲星B0740-28星际闪烁现象,并以二维动态形式直观展示出来,还进行了自相关和傅里叶分析(后者结果通常称为二级),从而进一步量化星际闪烁参数以及调制情况 ...
    鉴于该研究重要意义,塔塔基础研究所Dipanjan Mitra博士在读到提前发布在子预印本系统(arXiv.org)上论文后,很快就给研究小组发来了祝贺邮件。
    科技部平方公里阵列射望远镜(SKA)专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课题的鼎力资助,以及天马望远镜运行团队有力保障对有关研究目标的实现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 研究团队利用我国五百米口径球面射望远镜(FAST)对其进行了一个小时观测,同样也没有观测到中子星脉冲信号,说明该中子星脉冲信号不存在或者非常微弱无法被探测到,也可能是脉冲辐射并未指向地球。
    另外,通过多波段观测数据获知,该双星系统中的红矮星色球层活动比较活跃(如图2所示,红矮星外围金边为色球层;外围火焰状的为日冕)。
    Palomar天文台海尔5米望远镜(P200)、美国凌日系外行星巡天卫星(TESS)、欧空局盖亚天体测量望远镜(Gaia)以及我国500米口径球面射望远镜(FAST),为发现和解析这颗非同一般宁静态中子星发挥了非常关键作用 ...
    截至2022年9月30日,LAMOST数据已通过国家天文科学数据中心对外发布41次,其中国内发布33次,国际发布8次(DR 8 v2版数据已对全世界公开发布,DR 9 v1版数据已面向国内发布,DR 10 ...
    v0版数据已面向国内天文学家和国际合作者发布)。
  • 近日,由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早期宇宙与高红移星系团组牵头国际合作科研团队在LAMOST和SDSS光谱巡天数据里低红移绿豌豆星系样本中发现了7例特殊星系,它们是詹姆斯·韦布空间望远镜(JWST ...
    ,能谱上有V结构。
    这些“小红点”天体相似体绿豌豆星系样本都有致密形态、V紫外-可见光能谱和氢原子宽线特征(图3),它们在紫外光度、黑洞吸积率、离状态、气相金属丰度等方面也与“小红点 ...
    图3 近邻宇宙对应体与高红移“小红点”天体光谱及能谱对比(左)以及发射线光谱型(右)。
    本次工作论文第一作者为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博士生林如秋,通讯作者为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研究员郑振亚,合作团队还包括来自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美国宇航局戈达德太空飞行中心、智利天主教大学 ...
  • 太阳射宽带动态频谱仪观测数据,太阳射宽带动态频谱仪(SBRS)主要记录观测太阳大气无线辐射动态频谱随时间变化特征,望远镜位于怀柔太阳观测站,此数据为1994年至至今观测数据。
  • 近日,北京师范大学天文系苑海波副教授和研究生张若羿利用LAMOST和Gaia数据在仙女座星系(M31)和三角座星系(M33)外围探测到了尘埃信号。该成果发表在《天体物理学报通讯》上。
    在本星系群中,M31和M33分别是最大和第三大星系,但探测这两个星系外围尘埃依然非常具有挑战性。
    因为无论是从尘埃在光学波段吸收还是从远红外波段发射而言,它们信号与银河系前景尘埃相比都非常微弱。因此,必须要精确地去除银河前景尘埃信号的干扰,才能揭开它们神秘面纱。
    以M31和M33为中心两个虚线椭圆表示其尘埃盘大小,以M31为中心大圆代表其尘埃晕范围。
    在仔细地去除了SFD98尘埃图(它包含来自银河系、M31和M33尘埃信号)银河系前景信号后,研究人员揭示了M31和M33外围一个相当大区域内尘埃分布情况。
  • 该数据集包含323个产生C级和M/X级耀斑活动区光球磁场参量,包含强梯度极性反转线长度、高自由能密度区内总自由能密度、磁通量、平均流、流螺度等11个磁场参量。
  • 太阳耀斑是由磁重联引起能量突然释放过程,它们发生在短至几分钟时间尺度上,在此期间会导致日冕磁场迅速重组,包括上方磁通绳爆发、下方流片和耀斑后环形成。
    近年来,人们对与耀斑相关太阳黑子结构突然变化进行了深入研究, 例如,耀斑爆发后,太阳黑子半影结构可能会在极性反转线附近增强或者变的更暗,在相对于极性反转线外围区域会衰减或消失。
    对光球层磁场进一步研究表明,爆发后沿极性反转线分布水平磁场会变强,而远离极性反转线区域则变弱,即极性反转线附近的磁场变得更加水平,而相对外围区域则相反,变得更加垂直。
    同时,耀斑爆发对太阳黑子结构产生了显著反馈效应,具体表现为黑子发生了明显收缩现象即黑子半影消失,外围区域磁场向极性反转线汇聚,导致极性反转线处磁场强度增加,而外围区域磁场则减少。
    这种磁场重新分配与耀斑期间出现强烈朝向极性反转线方向水平洛伦兹力变化直接相关,表明了耀斑作为一个典型太阳爆发活动,不仅在短时间内改变了局部磁场结构,还在长期上影响了太阳黑子演化过程。
  • 天文观测底片是天文学观测研究珍贵遗产。在科技部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重点项目支持下,上海底片数字化实验室在2017年完成了29314张底片扫描和归档工作。
    在此基础上,上海天文台研究团队基于Gaia DR2星表对数字化天文底片进行了进一步天体测量定标工作,将初始版本数字底片转换为了标准fits格式天文数字图片,用以满足相关专业天文学家研究工作。
    这批数据包含了北京天文台、上海天文台、紫金山天文台、云南天文台、青岛观象台五个中国天文台站的9台观测望远镜观测数据,时间跨度从1901年到1998年。
    天体精度主要与望远镜焦距有关,对于上海天文台40cm双筒折射望远镜、上海天文台1.56米反射望远镜及云南天文台1米反射望远镜等长焦距望远镜底片,天体测量精度可达到0.1-0.3″。
    本次发布数据与“中国天文底片数字化数据:早期发布”中数据区别如下:(1)更新了早期数据发布所有6615张天文底片头信息,新增这些底片天体测量结果。
  • ALMAGAL旨在以相似的线性分辨率观测1000多个质量大于500太阳质量、距离小于7.5千秒差距致密团块1毫米连续和谱线。
    样本涵盖了从银河系棒状结构顶端到银河系外围所有演化阶段,从红外暗云到HII区。
    0.1毫央斯基灵敏度设置将能够在全银河系范围内完整研究团块到核心碎裂过程,分辨率至少达到1000天文单位和0.3太阳质量,绘制承载核心团块温度和局部/全局内落速度模式图。
    主要数据类型包括:辅助数据(校准表、脚本、日志和质量保证报告)、产品数据(科学目标和校准源FITS产品)、原始数据(用于制作最终产品未校准原始数据)、半合格原始数据(未使用有缺陷或不完整未校准原始数据 ...
    主要的科学数据产品包括主波束校正的聚合干涉仪连续谱图像(product/_scicontpbcor.fits)、主波束校正且连续减除干涉仪谱线数据立方体(product/_scicubepbcor.fits ...
  • 数据内容:来自第三方测试单位报告射望远镜馈源天线阵列性能测试参数和论文发表天线阵列性能参数。(2)滤波馈网络设计 建立基于人工表面等离子激元(SPPs)技术天线解耦和噪声抑制方法。
    针对互耦导致天线性能下降,提出新型人工SPPs传输线设计天线阵列馈网络,揭示人工SPPs 磁束缚特性抑制天线互耦及其低通特性对高次模干扰信号抑制机理,降低高集成度馈源端口耦合和抑制干扰噪声。
    项目考核指标:滤波馈网络端口互耦≦-20 dB、陷波深度-40dB、带内插损≦0.15dB、带内驻波≦1.2,最小带外抑制-40dB。数据内容:论文发表望远镜馈源滤波馈网络磁传播性能参数。
    通过低温纳米晶体管小信号路模型及其参数提取方法,研究低温纳米晶体管小信号噪声模型;通过低温晶体管噪声形成机理,揭示主要噪声源与晶体管物理结构关键设计参数之间的关系,建立精准晶体管等效路模型。
    数据内容:论文发表望远镜馈源放大器性能参数。
  • 其中仅6颗磁星探测到射波段辐射,可谓少之又少。和常规脉冲星相比,磁星具有剧烈高能现象、多样辐射轮廓、频繁自转变化等显著特点。
    无论是磁星辐射还是结构、演化等基本问题一直是天文学研究前沿热点。
    继上次成功探测到银河系中心黑洞周围磁星PSR J1745-2900爆发后,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天马射望远镜团组又取得了磁星Swift J1818.0-1607观测研究新进展。
    这颗磁星于2020年3月12日因X射线爆发被首次发现,随后观测证实其具有持续辐射,后续全球多台大型射望远镜均将它列为重要观测目标。
    有关磁星后续监测还在天马望远镜进行,将进一步揭示这类天体奥秘。这项研究是在上海市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支持下完成
  • 天文观测底片是天文学观测研究珍贵遗产。在科技部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重点项目支持下,上海底片数字化实验室在2018年完成了29314张底片扫描和归档工作。
    在此基础上,上海天文台研究团队对数字化天文底片进行了进一步高精度天体测量定标工作,将初始版本数字底片转换为了标准fits格式天文数字图片,用以满足相关专业天文学家研究工作。
    本次数据释放包含了6615张质量较高天文数字底片,观测目标主要为太阳系外天体,解算后天体测量精度达0.2″。
    这批数据中包含了国家天文台、上海天文台、紫金山天文台、云南天文台、青岛观象台五个中国天文台站的多个观测望远镜观测数据,时间跨度从1904年到1998年。
  • 在LAMOST运行和发展中心及相关单位共同努力下,2022年3月31日,包含先导巡天及正式巡天前九年LAMOST DR9数据集(v1.0版本)正式对国内天文学家和国际合作者发布。
    根据科学需求, DR9 v1.0在原来数据基础上做了如下更新:(1) 提供了连续归一化后的光谱数据产品;(2) 以Gaia和PANSTARR数据为基础星表,构建了LAMOST天体目标的唯一标识UID ...
    DR9 v1.0数据集包括5533个低分辨率观测天区,1529个中分辨率观测天区。发布光谱总数达到1944万条,其中低分辨率光谱1122万,中分辨率非时域光谱184万,中分辨率时域光谱638万。
    此外,DR9发布数据中还包括一个约879万组恒星光谱参数星表。LAMOST继续保持发布光谱数和恒星参数数量国际第一地位。
    图1 LAMOST DR9数据详情 国家天文科学数据中心为LAMOST DR9数据发布搭建了专门数据发布平台,科学用户可登录网站(http://www.lamost.org/dr9/v1.0/) ...
  • 数据集中添加了一个我们在文章附件中使用示例表,每个表都对应于文章中每个分析部分中使用样本。欢迎使用我们数据。
  • 数据集中添加了一个我们在文章附件中使用示例表,每个表都对应于文章中每个分析部分中使用样本。欢迎使用我们数据。
  • 我们使用JCMT/SCUBA2望远镜观测了54个红移6类星体亚毫米波尘埃连续,这里是处理后的图像数据。发表在Li, Q. et al. 2020, ApJ, 900, 12 ...
  • 我们使用JCMT/SCUBA2望远镜观测了54个红移6类星体亚毫米波尘埃连续,这里总结了观测测量结果,以及收集到其他波段观测数据。
  • 望远镜馈源低噪声 放大器性能测试,包括:基于BFU725C波段LNA常温和低温测试;0.15um GaAs C波段LNA常温和低温测试;100nm GaAs C波段LNA常温测试;0.25um ...
  • 近日,来自中国科学院新疆天文台脉冲星团组博士研究生王振在导师袁建平和温志刚研究员指导下,利用“中国天眼”-500米口径球面射望远镜(FAST)和澳大利亚Parkes射望远镜超宽带接收机对脉冲星 ...
    研究人员利用脉冲星闪烁现象来探测星际介质微观结构,这种方法为理解星际介质物理性质提供了新视角。 图:FAST和Parkes望远镜对脉冲星B0919+06观测得到闪烁二级
    研究展示了所有观测动态、二维自相关函数和二级,确定了闪烁带宽、闪烁时标和漂移率。闪烁参数的频率依赖性显示出单一幂律行为,表明星际介质中的子密度涨落近似遵循Kolmogorov
    二级显示出两条明显抛物线弧,确定了他们曲率,分别对应外弧和内弧。在各向同性散射假设下,散射屏位置大约确定为157.3和726.0 秒差距(pc)。
    通过精确测量闪烁参数和二级特性,推断出了星际介质中子密度分布和涨落特性,这对于理解宇宙结构和演化具有深远的研究意义。
我们使用cookies为您提供更好的体验。继续使用本网站,即表示您同意按照我们的Cookie 政策使用cookie。
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