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空间站望远镜(CSST)主巡天相机(SC)旨在利用七个波段的测光系统进行大面积测光巡天,将为银河系结构和恒星星族的研究提供海量的深度数据。
    为了支持 CSST 的研发和与其巡天数据相关的科学项目,CSST 银河系和近邻星系的星族研究联合团队使用TRILEGAL恒星星族合成工具生成了第一个适用于CSST SC测光系统的全面的银河系恒星模拟星表 ...
    该星表对约126亿颗不同结构的银河系恒星提供了包括恒星参数、测光、天体测量和速度的数据,星等极限在AB星等系统中达到g=27.5 等。
    该星表反映了我们对银河系恒星群体的最基础的理解,可以直接与CSST的真实巡天数据进行比较。
  • 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从2011年11月开始组织开展“银河画卷”巡天计划,使用紫金山天文台青海观测站13.7米的毫米波望远镜,对北天银道面附近利用CO 及其同位素13CO和C18O的 J=1-0三条分子谱线同时进行大天区观测 ...
  • 基于模拟结果,使用暗晕占据数的模型,产生出本类银河系光度星系(L*星系)模拟星表。
  • 我们利用DESI g、r波段的光学图像,结合了IRAS 100 μm图像,探测了银河系卷云。我们从Legacy Surveys Imagine sky viewer上下载了g、r波段的光学图像。
  • 元素丰度与银河系演化巡天(Stellar Abundance and Galactic Evolution Survey,SAGES)是一个利用 SAGES 测光系统开展的北天多波段测光巡天。
  • 盖亚卫星是在欧洲航天局伊巴谷卫星工作的基础上,希望解决现代天文学中最困难、最基本的一个问题:创建一个包括整个银河系和其它区域的大约10亿颗恒星的非常精确的三维地图。
    盖亚的大规模恒星普查为此提供了基本的观测数据,帮助天文学家理解银河系的起源、结构和演化历史等重要问题。盖亚卫星提供了一个在观测范围、准确性和完整性方面都前所未有的数据库。
  • 仰望星空,银河星波荡漾。这是由于银盘南北两侧存在一些交替出现的“恒星子结构”。长期以来,天文学家对于这些“恒星子结构”的来源争论不休。
    图1:银河系盘具有“波浪”一样的起伏特点。
    银河系盘结构与其它旋涡星系一样被认为具有“薄盘”和“厚盘”两个组成部分。
    研究人员解释,这些子结构分布于距离银河系中心3.9万光年到9.78万光年的范围,这也论证了离银心9.78万光年处仍然存在外盘成分。 图2:左图为挑选的成员星样本在X-Y空间的轨道分布。
    此外,研究人员也证实了麒麟座星环、A13、三角座-仙女座星云是银河系外盘一部分的观点。 国家天文科学数据中心为天文观测设备和研究计划提供数据与技术服务。
  • 国家天文科学数据中心为揭示银河系核风与气体盘作用的证据提供数据与技术服务。
    自2011年11月,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开展“银河画卷”巡天计划,使用紫金山天文台青海观测站13.7米的毫米波望远镜,对北天银道面附近利用CO及其同位素¹³ ...
    基于大尺度、高灵敏度、无偏的CO分子谱线巡天数据,紫金山天文台“银河画卷”科学团队对内银河系的分子气体进行研究发现: CO示踪的分子气体与HI示踪的原子气体在大尺度分布上成协 ...
    图1 银河系核风与气体盘示意图。
    经过估算,银河系核风爆发于3—6 Myr之前。银河系核风内远离银盘的大部分冷气体被迅速摧毁。
  • 银河画卷计划自2011年11月开始,全面完成一期巡天,二期巡天已经完成2个观测季节。
  • 此数据在公开数据的基础上经过简单筛选和合并,包括了270条高质量光谱,做了[OIII]波长定标和银河系消光改正。
  • 内部核球星族的运动特征与银河系的棒状结构一致,指示其与盘的动力学不稳定性有关;而中央核球星族的运动学特征更为缓慢、速度弥散较低,缺乏明显的盘结构迹象,可能代表银河系早期形成阶段的“经典核球& ...
    同时,高速弥散的闯入者星族主要来自银河系的银晕或厚盘。此外,研究还发现中央核球与内部核球在恒星形成历史上存在差异。
    通过统计建模分析,研究进一步支持了银河核球主要来源于盘的动力学不稳定性所驱动形成的棒状伪核球模型。
    银河系中心存在一个超大质量黑洞,位于一个呈“花生状”几何形态的棒状核球结构中。该结构在银河系的形成与长期演化中发挥着关键作用。
    因此,相关结果有力支持银河系核球主要源自盘的长期演化过程。
  • 银河系这样同时具有盘和晕的漩涡星系是先形成盘还是晕?这是理解星系如何起源和早期宇宙环境的关键问题。
    过去的观测发现,绝大部分河外盘星系的红移小于3,对应年龄小于110亿年,而对于银河系,长期以来人们也普遍认为银晕是银河系最古老的结构,而银盘则晚于银晕,于大约100亿年前形成。
    图1 银河系现存最古老的盘结构“盘古”想象图。
    由于缺乏古老恒星的统计大样本及精确年代学信息等原因,人们一直无法得知早期银河系的真实结构及其演化历史。
    揭秘银河系早期起源不仅加深了我们对自身家园星系历史的认知,也为检验星系形成理论和了解早期宇宙环境提供了独特视角。随着天文学进入巡天大数据新时代,银河背后的诸多奥秘有望被逐一解开。
  • 银河画卷巡天是我国正在开展的分子巡天项目,为分子云与恒星形成、银河系结构、星际物质循环等多个天文研究领域提供重要的数据支撑。自2011年11月开始,一期巡天已全面完成,二期巡天开展了一年多的观测。
  • 盖亚卫星是在欧洲航天局伊巴谷卫星工作的基础上,希望解决现代天文学中最困难、最基本的一个问题:创建一个包括整个银河系和其它区域的大约10亿颗恒星的非常精确的三维地图。
    盖亚的大规模恒星普查为此提供了基本的观测数据,帮助天文学家理解银河系的起源、结构和演化历史等重要问题。盖亚卫星提供了一个在观测范围、准确性和完整性方面都前所未有的数据库。
  • 银河系的独特之处在于,我们可以非常详细地研究数百万颗恒星的运动。
    盖亚卫星任务首次绘制了银河系相当大一部分体积的恒星运动学图,揭示了前所未有的、也无法预见的丰富结构细节,发现银盘中存在丰富的相空间波纹结构。
    当前我们致力于理解这些波纹结构所反映的银河系结构形成与演化历史,并量化复杂内部和外部扰动。
    这次会议的目的是将银河系的观测与理论结合起来,讨论银河系盘内相空间波纹结构的最新研究进展,更深层次地理解银盘的形成与演化。
  • 近日,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研究团队基于“银河画卷”CO分子气体巡天数据,更新了外银河系旋臂图像,拓展了对银河系的认知。
       由于我们位于银河系盘内部,大量星际尘埃使得传统观测手段难以有效探测几千秒差距以外的区域,旋臂结构的研究仍然存在诸多不确定性。
    毫米波段CO分子谱线的观测不受尘埃消光影响,能够示踪冷且致密的星际介质,可以用来揭示银河系盘面的新结构。 图1. 左图,CO分子气体表面密度投影俯视图。
    银河系盘的边缘,约1306个分子云很好地描绘了最遥远的旋臂结构,连接了近年在银河系第一和第二象限发现的旋臂段,并将其延伸至更遥远的第三象限(如图2)。
    图2.银盘边缘的1306个分子云叠加在银河系结构遐想图上(背景图credit:Xing-Wu Zheng & Mark Reid BeSSeL/NJU/CfA).
  • 盖亚卫星是在欧洲航天局伊巴谷卫星工作的基础上,希望解决现代天文学中最困难、最基本的一个问题:创建一个包括整个银河系和其它区域的大约10亿颗恒星的非常精确的三维地图。
    盖亚的大规模恒星普查将为此提供基本的观测数据,帮助天文学家理解银河系的起源、结构和演化历史等重要问题。盖亚卫星提供了一个在观测范围、准确性和完整性方面都前所未有的数据库。
  • ,改写了人们对银河系早期形成历史的认知。
    图1:3月24日刊《自然》杂志封面 - 追星人的银河指南 夜空中美丽浩瀚的银河,自古以来就引发了人们无数的想象和无尽的探索。
    所幸天文观测大数据的涌现使得银河系演化图像正在被改写,开启银河尘封历史的时代已经到来。 LAMOST发布千万量级的恒星光谱数据,成为数字化银河的基石。
    也就是说,从时间上看,银河系的集成和演化历史分成两个明确的阶段,从130亿年前到80亿年前的早期阶段和80亿年前至今的晚期阶段。早期阶段形成了银河系的厚盘和银晕,晚期阶段形成了银河系薄盘。
    最古老的厚盘星甚至要比银河系内晕恒星年老约10-20亿年。银河系内晕结构被认为主要是百巨人恩塞拉都斯矮星系(Gaia-Sausage-Enceladus,GSE)碰撞银河系并被吸积并合时形成。
  • 人们对璀璨银河的好奇自古有之,但对银河系的真正认识还是从近代才开始的。
    “恒星天文学之父”赫歇尔(Herschel,Friedrich Wilhelm,英国,1738-1822)等人最早对银河系恒星开展了系统的光学观测,并绘制出银河系的扁平结构。
    厚盘由年老恒星组成,占银河系恒星总质量的10%;薄盘中则多为年轻恒星,且富含气体和尘埃。 图1:银河系的成分示意图。
    ” 由于太阳系位于距离银河系中心约2.7万光年的银盘边缘,我们很难窥探银河系的全貌。尤其是天体精确距离信息的缺乏,导致对银河系的认识有很大的不确定性。
    在内银河系(太阳绕银河系中心运动的轨道以内),分子气体盘虽然在垂直银盘的方向表现出一定的波动,但总体上是平直的,其厚度只有大约300-400光年。
  • 2021年8月17日 上午: 大会报告 下午: 分会场1:宇宙学 分会场2:星系与活动星系核 分会场3:恒星与银河系 分会场4:天体测量 2021年8月18日 上午: 大会报告 ...
    下午: 分会场1:宇宙学 分会场2:星系与活动星系核 分会场3:恒星与银河系 分会场4:系外行星与太阳系天体 2021年8月19日 上午: CSST科学工作委员会会议(仅限委员会相关人员 ...
    ) 下午: 分会场1:宇宙学 分会场2:星系与活动星系核 分会场3:恒星与银河系 分会场4:变源/暂现源 2021年8月20日 上午: 分会场1:CSST无缝光谱科学研究与数据处理 分会场 ...
我们使用cookies为您提供更好的体验。继续使用本网站,即表示您同意按照我们的Cookie 政策使用cookie。
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