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地时间5月2日,美国国家科学院公布了最新一届当选名单,包括 120 名院士和 23 名外籍院士,表彰他们在原创研究中取得的杰出的、持续的成就。虚拟天文台之父Alex Szalay教授成功当选。
    Szalay教授除了学识渊博还爱好广泛,是匈牙利上世纪70-80年代小有名气的Panta Rhei乐队主力吉他手。2017和2018年乐队成员重新聚集,在布达佩斯和德布勒森等城市巡回演出。
    Szalay教授是匈牙利科学院的通讯院士、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2007年,获得了微软吉姆·格雷奖。
    截止最新一届,美国国家科学院共有院士 2565 名,外籍院士 526 名。
  • IERS的A公报主要给出地球方向参数、世界时UT1与协调世界时UTC差值及其每日间隔的误差、对未来1年的预测值等数据。
  • Bora(康科利天文台;匈牙利罗兰大学), T. Rom(UniST;UGA), P. Hernandez Cascales(UCM;CAB), D.
    Takacs(康科利天文台;匈牙利罗兰大学), E. Trentin(波茨坦莱布尼兹天体物理研究所;波茨坦大学), D. Vaz(葡萄牙天体物理与空间科学研究所-波尔图大学), H.
  • “互联网+”天文科普教育生态系统 “互联网+”云计算的服务模式让天文学的最新数据和科学成果及时传递给各地受众,课件和“影片”同步分享,分布在各地的万维天象厅以虚拟天文台为枢纽联结成“宇宙院线联盟 ...
  • 北京时间4月25日晚,在全世界天文学家的期待中,欧洲空间局盖亚任务小组进行了盖亚天文卫星(GAIA)的第二批数据发布(GAIA DR2)。其令人目不暇接的精彩数据和丰硕的成果,激起了所有关心天文观测研究,热衷天文探索的人们的热情和关注。发布会结束之后 GAIA 的数据发布服务器就被蜂拥而至的天文学家们“挤爆”,出现短暂超负荷现象。项目组官方推特称发布前两分钟就有超过 256 个用户连接进行数据下载。来自加州大学圣克鲁兹分校的天文学家黄崧将其戏称为天文学界的“双十一”。 目前,中国虚拟天文台团队已完成了对GAIA DR2数据的国内镜像工作。用户可登陆中国虚拟天文台网站(a ...
  • 近日,国家天文台白宇副研究员、刘继峰研究员基于LAMOST和SDSS数据库,利用机器学习的方法,开发天体分类器和恒星温度回归器,并把天体分类器应用到最新发布的Gaia DR2星表,揭示了Gaia DR2 ...
    这是国际上使用最大样本开发的天体分类器和恒星温度回归器,该项研究成果已经被《天文学杂志》(AJ)接收,应用于Gaia DR2的最新结果已经发表在《天文和天体物理学研究》(2018,RAA,18,118) ...
    然而,二十世纪中叶发展起来的机器学习方法,能够有效的探测多维参数空间中隐藏的规律,帮助天文学家进行决策和预测。它的核心思想是教会计算机通过“经验”,而不是判据,对未知数据进行判断。
    此外,科研人员还把分类器应用于最新发表的Gaia DR2,发现其中大约98%为恒星,2%为星系和类星体,使用视差相对误差的判据可以得到非常纯净的恒星样本。
  • 目前联盟有21个成员,包括20个VO项目(中国、阿根廷、亚美尼亚、澳大利亚、巴西、加拿大、智利、欧洲、法国、德国、匈牙利、印度、意大利、日本、俄罗斯、南非、西班牙、乌克兰、英国和美国)以及欧洲空间局这个政府间组织 ...
  • 这些全景图从反射面底部、反射面下方、圈梁、支撑塔等多个视角全面展示了这架正在建设中的世界上最大射电望远镜最新进展情况。 圈梁上看FAST 一套全景图的有效像素高达3.3亿。
  • followups/J00412572+4044233.html TNS:https://www.wis-tns.org/object/2022zzj 图2 CBAT页面 值得一提的是,匈牙利天文爱好者 ...
    图3 Robert Fidrich的预发现图像 在随后的13日晚和18日凌晨,匈牙利Konkoly天文台的Agoston Horti-David等人、兹威基暂现源巡天项目(ZTF)分别向TNS报告了其后随观测数据 ...
  • 例如由观测样本统计的轨道周期中最小周期为76分钟,明显长于模型预测的最小轨道周期为65~70分钟。因此,获取更多的激变变星样本会加深我们对该类天体乃至密近双星系统结构和演化的进一步认识。
    侯文等人从LAMOST DR5低分辨率恒星光谱中利用排序算法结合随机森林方法,基于激变变星光谱特征搜寻得到245个激变变星,其中67个为最新发现的激变变星。
  • 因为保密等原因,不能提供更多获得数据的仪器等方面的描述,数据更新时间为不定时更新,此数据为地球自转B公报主要提供了有关地球方向的最新信息,包括世界时间,地球极坐标和天极偏移等数据。
  • 基于当前主流的日冕极紫外波段成像数据,首次利用深度学习方法预测日冕软X射线波段辐射。
    图1:流程图展示了机器学习模型通过输入多波段极紫外观测数据预测软X射线日冕成像。
    通过该方法预测日冕软X射线观测比传统方法利用极紫外日冕观测反演日冕微分辐射测量(DEM)再预测软X射线观测更便捷、更快、更精确。
    反过来,研究进一步发现,结合由该方法预测的软X-射线虚拟数据和实际观测的日冕极紫外数据,可以对日冕DEM作更为精确的反演,尤其是针对具有较高温度等离子体(五百万度以上)的日冕特征。
    图2:左上方为AI预测的全日面软X射线Al_mesh图;右上方为XRT观测的全日面Al_mesh 图;左下方是两者的相减像,反映预测图与观察图的不同,箭头所指特征为典型的日冕耀斑环;右下方是两者图中像素强度值的相关图 ...
  • 会上展示的最新研究成果以及研讨的各项议题,对国家天文科学数据中心的建设具有很大的参考价值。
    崔辰州博士作为本届IVOA主席在会上做主题报告,介绍IVOA的总体情况和各国虚拟天文台的最新进展。
    目前联盟有21个成员,包括20个VO项目(中国、阿根廷、亚美尼亚、澳大利亚、巴西、加拿大、智利、欧洲、法国、德国、匈牙利、印度、意大利、日本、俄罗斯、南非、西班牙、乌克兰、英国和美国)以及欧洲空间局这个政府间组织 ...
  • 品红色点虚线为基于LAMOST光谱给出的质量分布;黑色实线、点线和虚线分别是不同参数下理论模型预测的质量分布。 图2.富氦型热亚矮星质量分布。
    蓝色点虚线为基于LAMOST光谱给出的质量分布;黑色点线为理论模型预测的质量分布。 通过对比,科研人员发现sdB型热亚矮星的质量分布和理论模型预测基本一致,峰值质量在0.46倍太阳质量(见图1)。
    而富氦型的热亚矮星质量分布和理论模型预测差别较大。
    富氦型热亚矮星被认为是通过双星并合渠道产生,理论模型预测的峰值质量分布较平,在0.5-0.6倍太阳质量之间(见图2);而基于LAMOST光谱给出的富氦型热亚矮星的峰值质量在0.42倍太阳质量左右,远小于理论模型预测值 ...
  • 结果表明(如图1所示)MLP网络的结果与反演结果基本接近,可以克服线性定标存在的磁饱和效应(如图1右列本影区域所示),测试集的MLP预测的结果与光谱反演结果的拟合决定系数在0.91以上,样本预测与反演结果的残差在 ...
    图1 Hinode/SP活动区MLP预测结果比较。第一行是横场结果,从左至右分别为反演的结果、MLP的结果、线性定标的结果;第二行为纵场结果,从左至右同上。
    结果表明(如图2所示):卷积ResNet的预测结果(中)与光谱反演结果(左)更为接近,如红色方框所示。测试集的预测结果与反演结果的决定系数在0.95以上,残差在50G左右。
  • </p> <p>不过,突然出现的超新星,它是没有规律的,谁也不能预测什么时候在哪里会出现新的超新星爆发。因此,我们只能不断地搜寻天空,在群星中发现并分辨出它。
  • 随着观测技术的进步,人们陆续发现,部分类太阳恒星(在银河系中大约占1/100)大气中的锂含量非常高,在某些情况下,甚至比理论模型预测高出10万倍。到底什么原因导致了类太阳恒星中锂含量异常升高? ...
    理论模型预测经历此阶段的恒星锂含量应该非常低,但实际上,观测却发现这些恒星的锂含量平均高出理论预测值的200多倍,这表明类太阳恒星通过氦闪产生了新的锂元素。
    虚线为模型预测。红色符号带代表红团簇星的氦核燃烧阶段。
    注:目前宇宙大爆炸模型预测的原初值A(Li)=2.7dex(以对数尺度测量为A(Li)=log n(Li)/n(H) +12,其中n是原子数密度)作为原始或大爆炸值。
  • 紫金山天文台的多通道近红外太阳光谱仪(MISS)于上世纪 70 年代建成,经过上世纪 80 年代中期和 90 年代末及本世纪(最新 2015 年的改造升级)的更新,发展成现在的 5 个波段(Hα 6563 ...
  • 湘潭大学雷振新副教授和国家天文台赵景昆研究员等人利用LAMOST光谱数据,结合欧空局Gaia测光和视差数据,发现和证认了222颗热亚矮星,其中131颗是复合光谱型热亚矮星,并发现了一颗目前已知的偏心率最大的宽距热亚矮星双星,远超理论模型的预测值 ...
    而其中一个双星系统(sdB_b1)的偏心率达到了0.5,是目前已知的宽距热亚矮星双星中偏心率最大的,远超理论模型的预测值。
    右边小图的绿色和红色区域为模型预测覆盖的范围。 该研究工作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LAMOST重大成果培育项目、中国巡天空间望远镜(CSST)预研究项目、湖南省教育厅创新平台项目的资助。
  • 文/赵海斌 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 2020年2月29日,国际小行星中心(MPC)发布了紫金山天文台近地天体望远镜新发现的一颗对地球构成潜在威胁的小行星:2020 DM4,并预测将于2020年5 ...
    然后,根据更多实际观测的位置来对小行星轨道参数进行改进,以保证能够准确地预测小行星的运动。通常需要至少三次观测才能确定可供发布的轨道参数。
    观测数据越多,覆盖弧长越长,计算出的轨道参数就越准确,做出的轨道预测也就越准确。
  •  
我们使用cookies为您提供更好的体验。继续使用本网站,即表示您同意按照我们的Cookie 政策使用cookie。
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