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金山天文台近地天体望远镜发现小行星2020 DM4
发布时间:
2020-03-10 16:47
修改时间:
2020-04-27 10:08
文章类别:
阅读次数:
3710

文/赵海斌  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

2020年2月29日,国际小行星中心(MPC)发布了紫金山天文台近地天体望远镜新发现的一颗对地球构成潜在威胁的小行星:2020 DM4,并预测将于2020年5月初飞掠地球。

图1::2020 DM4(绿色)和类地行星轨道示意图(金星:白色;地球:蓝色;火星:橙色)

2020年2月26日晚,紫金山天文台近地天体望远镜(国际站号:D29)正在狮子座方向搜寻,计算机自动捕捉程序发现一颗亮度为20.3等的暗弱移动天体,视运动速度为0.103度/天,与典型的主带小行星明显不同。科研人员敏锐地意识到这可能是一个特殊目标,随即将该小行星的信息上报国际小行星中心(MPC),实现信息国际共享。上报MPC的同时,紫金山天文台科研人员立刻通知牵头组建的合作监测网内望远镜进行后随跟踪观测,包括紫金山天文台姚安观测站0.8米口径高精度天体测量望远镜(国际站号:O49)和俄罗斯国际科学光学监测网(ISON)中两台望远镜:格鲁吉亚Abastumani天文台0.7米口径望远镜(国际站号:119)和位于西班牙加纳利群岛的欧空局(ESA)光学地面站1米口径望远镜(国际站号:J04)。很快就获得了证认观测数据。2020 DM4的观测持续了4天。同时,信息上报MPC共享后,国际上另有8台望远镜也先后加入了后随跟踪监测。

图2:近地天体望远镜拍摄的2020 DM4图像

小行星候选目标发现之后,需要尽快确定其轨道,只有确定了轨道的,MPC才会发公告确认。小行星轨道由一组参数来表示,通过比较望远镜观测得到的小行星视运动位置与根据那组参数模拟得到的理论位置来确定。而理论位置的模拟则依赖于一个太阳系动力学模型,模型中考虑了包括太阳、大行星以及一些较大的小行星的引力等能改变该小行星运动的所有可能效应。然后,根据更多实际观测的位置来对小行星轨道参数进行改进,以保证能够准确地预测小行星的运动。通常需要至少三次观测才能确定可供发布的轨道参数。观测数据越多,覆盖弧长越长,计算出的轨道参数就越准确,做出的轨道预测也就越准确。最终,汇总全球12个观测站点的数据,确定了2020 DM4的轨道:轨道半长径为1.88天文单位,偏心率为0.45,轨道周期为2.55年,绝对星等为21.7等,与地球的最小轨道交会距离为0.048天文单位(约718万千米)。这是一颗Amor型近地小行星,也是一颗潜在威胁小行星,即所谓PHA。

2020 DM4正在接近地球,预计将于2020年5月初飞掠地球,届时离地球最近距离约为735万千米。

图3:所有参与2020 DM4观测的望远镜分布示意图(国际站号/口径)

紫金山天文台近地天体望远镜座落在江苏盱眙天泉湖畔的紫金山天文台,是国家天文科学数据中心体系中重要的科学装置之一。

新闻来源: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微信公众号(caspmo)

                  https://mp.weixin.qq.com/s/ALB2D7qVrGipHNIm9HQgjQ

本文作者:赵海斌,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 近地天体望远镜团组首席研究员,研究领域:太阳系天体观测研究。

)
Yang Hanxi
(文章编辑:
我们使用cookies为您提供更好的体验。继续使用本网站,即表示您同意按照我们的Cookie 政策使用cookie。
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