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去年12月以来,受设备故障及疫情影响,公众超新星搜寻项目(PSP)暂时停止运行。随着疫情形势好转,全国陆续复工,修整了近三个月的PSP项目也在逐步恢复正常运行。3月16日中午12点(如无特别说明,以下均为北京时间)工作人员开始测试出图。虽然系统仍未完全修复,参与者只能暂时采用旧的看图搜寻模式,但在这段特殊时期他们依旧有新的收获。 3月17日11时许,管理员孙国佑发现IC 1222星系附近有一候选体,在进一步查验后,由管理员孙国佑和张宓分别上报至天文电报中央局(CBAT)及瞬变源命名服务网站(TNS),内部编号XMPGS1,候选体编号PSN J16350676+46 ...
  • 在大的尺度上,超过100pc的大尺度纤维状分子云被人们视作银河系旋臂的“骨骼”,撑起着整个银河系;在小的尺度上,纤维状结构连接了分子云的坍缩到最终碎化形成致密云核。
    正因为此,纤维状结构成为了当前星际分子云研究的一个前沿热点。对于纤维状分子云的认识与理解总体上仍处于起步阶段。
    加利福尼亚巨分子云是太阳系附近(大约500pc)新近证认的一个巨分子云,因为其中的亮星云NGC1499形似美国加利福利亚州而得名。
    与著名的猎户座A(Orion A)巨分子云相比,加利福尼亚巨分子云具有与其相当的尺度和质量,但过去测量到的整体恒星形成率却要低一个量级,因此也被称作“沉睡的巨物”。
    基于银河画卷CO及其同位素分子谱线的数据,团队在该分子云中首次证认了一个长度接近80pc、犹如一条蜿蜒长龙的纤维状结构,属于国际上已知纤维状分子云中的大块头(见图1)。
  • 但21世纪以来天文观测数据量呈爆发式增长,对以千万计的星系样本进行形态分类是一个具有巨大挑战性的任务。
    全民科学思想(Citizen Science)提供了一个有趣的解决思路,国家天文科学数据中心使用新颖的交互方式构建了『星系迷宫』(GALAXYMAZE)项目。
    项目背景 星系是由恒星,气体,尘埃,暗物质等组成的一个巨大的自引力束缚的“宇宙岛”。它们是宇宙的基本组成单位,也是恒星形成的场所。
    图1 作为一个巨大的自引力系统,每个星系都有其独一无二的结构与形态,其中不乏有趣或宏伟的美丽图案。 亮星系巡天关注的是DESI中较亮的星系。
    它的操作十分简单,项目科学家在此为您准备了一个快速入门教程,一起来学习一下吧! 1. 点击主页导航栏 “个人中心”按钮登录系统,如第一次登录该系统需注册。 2.
  • 除此之外,发布数据集中还提供了一个包含317万颗恒星的光谱参数星表,这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恒星光谱参数星表。依照国际惯例,LAMOST DR3经过保护期之后现对全球公众完全开放。
    巡天数据统计表 巨大的数据量证明了LAMOST的确拥有世界上最高的光谱获取率。 图1显示了先导巡天和前三年正式巡天所覆盖的天区。
    科学家们利用获取的光谱创造出一个“数字银河”用来研究银河系的结构,形成和演化。随着Gaia和LAMOST巡天顺利进行,在不远的将来银河系天文学将迎来一个全新的时代。
  • “在宇宙中一个典型区域进行的这一超级放大模拟,需要利用八个‘放大镜’接力去放大。其放大程度相当于在一张月球表面的图片找到上面的一只跳蚤。
    想想如何逐次去配置每一个新的‘放大镜’使新获得的图像和原来的一样精确清晰就对我们模拟原初条件的精度和程序的精确度和可靠度提出了巨大的挑战。
    ”王杰研究员说到:“如果不知道比例尺,在图像上几乎很难区分一个巨大的星系团暗晕和一个只有地球质量大小的超微暗晕。
  • 它通常包含一个超大质量的黑洞,以及环绕着黑洞运动的由星际尘埃及气体组成的吸积盘。随着气体从吸积盘落入黑洞,巨大的能量以电磁辐射的形式释放出来。它是天文学家研究遥远宇宙空间的重要探针。
  • SKAO加入IVOA将对射电天文领域的数据互操作起到巨大的牵引作用,也必将重新定义数据处理新范式。 IVOA成立于2002年,现在包括中国、美国等22个项目成员。
  • 太阳活动区主要由强磁场组成,蕴含了巨大的磁场能量,也是太阳耀斑、日冕物质抛射、暗条爆发的主要发生区域。众所周知,这些活动区中的磁场基本都是从光球底部浮现出来的,新浮现的磁场携带着各种光球底部的信息。
    针对这个争议,王金成及其合作者研究了发生在2018年8月24日至25日的一个反Hale极性规律活动区的浮现过程。
  • 13.7米毫米波射电望远镜课题观测采用单点观测模式观测的数据,每条谱线一个fits文件,数据库的表中一条记录对应一个文件的头信息。2003年至今共观测323万多条谱线。
  • 十几年前,天文学家首次发现来自一个超大质量黑洞的X射线准周期震荡信号—“黑洞的心跳“。十几年后,当天文学家再次有机会观测这个黑洞时,发现这个信号仍在持续。
    这个特殊的黑洞被命名为RE J1034+396,是一个距离地球6亿光年,具有2百万个太阳质量的超大质量黑洞。
    电影《星际穿越》里的“卡刚图雅“黑洞就是这样一个大黑洞。
    漂浮在星际空间中的物质会被黑洞的引力所俘获,在逐渐落入黑洞的过程中,会形成一个圆盘状的结构,并在黑洞周围很小的空间里释放大量的能量,从而产生很强的高能辐射,比如X射线。
    目前明确知道的一个能够产生类似心跳信号的黑洞,是一个位于银河系旋臂内,被称为GRS 1915+105的小黑洞。
  • 自1990年升空以来,在28年的时间里,哈勃空间望远镜向天文学家们提供了大量可靠的科研数据和图像,为人类深入理解宇宙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中国天文界就已实现了与云计算产业界的首次跨界合作——国家天文台与阿里云携手成立“天文大数据联合研究中心”,以中国虚拟天文台(China-VO)主节点成功上云为标志,实现天文数据的全球读、全球写,打造出一个全生命周期的天文大数据管理与开放共享平台 ...
    我国天文学领域第一个国家大科学工程项目郭守敬望远镜(LAMOST)、南极巡天望远镜、北京-亚利桑那巡天(BASS)项目第二季度的3.5亿天体数据也已完成云端存储,向全球开放共享。
  • 重大天文观测设施台址的选择,是一个严肃的科学问题,容不得各种其他因素的干扰。然而大型科学装置对现代文旅业发展有巨大的牵引力,选址实际上隐含了一种利益上的竞争。
    图4:论文中给出lenghu.china-vo.org网址 图5:新华社对该成果的报道截图 更多详情欢迎访问项目网站:http://lenghu.china-vo.org ...
  • 他表示,信息科学是科技革命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中国虚拟天文台历经20年的建设已经为天文数据的处理、存储及应用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天文学与信息科学的深入交流与领域融合,将为天文学的发展带来更多新机遇。
    代表们普遍认为,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为天文学研究打开思路并提供了巨大的便利,天文学与信息技术学科的深度融合,将大幅提升天文学研究成果产出的效率,让天文数据在更多的应用场景下发挥更大的价值。
  • 作为虚拟天文台的一个重要实例,本次上线的万维望远镜2.0版由中国虚拟天文台(China-VO)开发,成功对接了国际先进的天文数据标准HiPS,实现了对万维望远镜数据的大批量、一次性更新,上线了包括嫦娥2 ...
    赵永恒说,LAMOST作为我国天文界第一个大科学工程以及世界上光谱获取率最高的望远镜,在大规模光学光谱观测和大视场天文学研究方面,居于国际领先地位。
    中国虚拟天文台也有一个类似的全民科学项目,即公众超新星搜寻项目(Popular Supernova Project,PSP)。       ...
    虚拟天文台承载的另一个职能是以更直观的方式向中小学生科普天文学知识。       ...
    李珊珊憧憬,这些努力结合公众科研项目可以使天文学科普变得真实与新颖,将一个个天文梦播种在孩子的心中。     ...
  • All Sky Release数据产品包括一个包含470992970个物体的位置和光度的点源星表(PSC),一个包含59731次巡天扫描的公共信息的扫描信息表(SCN),以及一个包含1647599个空间扩展源 ...
    (其中大多数是星系)的位置、光度和基本形状信息的扩展源目录(XSC),以及一个包含4121439张覆盖天空的J、H和Ks FITS图像的图像图谱。
  • 哈勃空间望远镜为科学研究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为人们对宇宙的认知带来了全新的视野,是人类高级科学研究设备的代表之一,因此它也在科普领域和大众流行文化中非常知名。
    这3台空间望远镜虽与哈勃空间望远镜在同一个计划中,但它们在大众甚至学界中的知名度却远远不如哈勃空间望远镜。
    在1997年CGRO发现了银河系中心附近能量为511 keV的正负电子湮灭产生的谱线,表明存在一个巨大的反物质喷流,并记录了约2500个伽马射线暴,发现它们在宇宙中的分布是各向同性的,支持了伽马射线暴是发生在宇宙学尺度上的爆发现象这一观点 ...
    1999年12月6日,望远镜上用于姿态控制的一个陀螺仪因球状轴故障而失灵。
    望远镜本身还装有一个保护罩,以此避免被太阳和地球发出的红外线干扰。
  • 这是世界上第一个全球性的自动望远镜网络。其站点分布于西班牙(两个站点)、新西兰、中国、墨西哥、南非和智利,是目前同类网络中最为完整的一个
    BOOTES各站点软硬件配置基本相同,是一个同构的程控自主天文台(Robotic Autonomous Observatory,RAO)网络,可以作为一个整体协同开展科学观测,监测天空和配合空间卫星开展随动观测任务 ...
    这次爆发现象是由两颗中子星的合并导致,首次实现了利用光学波段和引力波数据针对同一个源的同时研究,开创了天文学的新纪元。
    ■ 2020年,BOOTES网络的观测为限制银河系中产生的一个持续时间很短的射电暴发做出了贡献,在《自然》杂志上发表的三篇论文揭示了产生该事件的背后实际上是一个有强磁场的中子星。
    图3 BOOTES-4落成时各方代表合影留念 “BOOTES的完成可谓是一个巨大的成功,因为它是在人力和预算投入都远低于同类项目的条件下实现的。
  • 该设备是爱因斯坦探针(EP)卫星宽视场X射线望远镜(WXT)的一个实验模块,于北京时间2022年7月27日搭载由中科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抓总研制的空间新技术试验卫星(SATech-01)发射升空。
    (左图中红色标记的是捕捉到的一个变亮的中子星 X 射线双星)。 科学家利用该仪器首先观测了银河系中心天区(图 1)。
    观测也捕捉到一个X射线辐射增亮数倍的中子星X射线双星(图2左)。同时,从数据中还能获得这些天体X射线辐射强度随时间变化的信息,以及天体的X 射线能谱。观测结果与仿真结果(图2右)相比高度一致。
    这是第一个宽视场X射线聚焦望远镜,创造了一个新记录。…… 几十年来,我们一直在期待一个真正的宽视场软X射线望远镜,EP-WXT探路者的成功运行令人振奋。
    这项技术将对X 射线天空的监测带来变革性的推动,这项试验也表明了EP卫星巨大的科学潜力。” 图 5:观测到的超新星遗迹 Cas A的X射线能谱,观测时长为1100秒。
  • 这三架极大望远镜将在未来几十年乃至更长的时间里为科学进步创造巨大的机会,它们将有能力解决以上提到的三个优先科学领域的所有重要科学问题。
    另外,还有一个地外行星相机和光谱仪也会尽快开始建设。现在我们先介绍它将会配备的第一代仪器。
    在波长大于800纳米的范围内,自适应光学系统使它的图像清晰度比哈勃空间望远镜高10倍,巨大的主镜使它的观测清晰度比现有大型地面光学望远镜高10至100倍。
    Giant Magellan Telescope Consortium Large Earth Finder(G-CLEF) 第一个被安装、使用的仪器,是一个高分辨率的阶梯光栅光谱仪,波长覆盖范围是 ...
    GMT第一个自适应光学仪器,波长覆盖范围是0.9至2.5微米,光谱分辨率为5000或者10000,视场为400(20×20)平方角分。
  • 作为下一代射电望远镜,平方公里阵望远镜(SKA)将以巨大的接收面积获得极高的灵敏度,以千公里的基线获得极高的空间分辨率,以纳秒级的采样获得精细的时间结构,以 10Pb/s 的速率产生超越全球互联网总量的观测数据 ...
  •  
我们使用cookies为您提供更好的体验。继续使用本网站,即表示您同意按照我们的Cookie 政策使用cookie。
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