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利用机器学习算法,国家天文台白宇副研究员、刘继峰研究员等利用LAMOST光谱数据,给出了Gaia DR2数据中1.3亿颗恒星的星际消光,研究成果已经被《天文学杂志》(AJ)接收并即将发表。
    在当代天体物理学,科学技术的进步带来的天文大数据,极大拓展了人类对于银河系的认知,然而,其中最大阻碍之一是,充斥着银河系的星际气体和尘埃。
    国际上,已经有多个科研团队,以测光数据为基础,试图给出这些天体的星际消光信息,但是,测光学能够提供的数据量十分有限,得到的结果通常存在偏差。
    利用恒星大气模型给出这些恒星的本征颜色,与Gaia数据库比较,得到星际消光。采用Gaia内部参数训练回归器,并对1.3亿颗恒星的星际消光给出预测。
    该成果将可广泛应用于银河系天体物理学研究领域,对深入理解我们的银河系有着重要意义。 国家天文科学数据中心为LAMOST的科学数据提供归档、管理及发布等全方位数据服务。   ...
  • 近日,上海天文台科研人员李林林、沈世银等人利用LAMOST银河系巡天得到的海量恒星光谱数据对银河系中尘埃成分的结构进行了精确测量,并给出了目前为止最为精确的银河系尘埃整体分布的尺度。
    星际尘埃主要产生于恒星演化的后期阶段,它们吸收紫外和可见光波段的能量(形成黑云),并在红外波段发射。尘埃不仅有利于星际中的气体冷却以形成一下代恒星,更可以说是行星以及生命形成的基础“砖块”。
    虽然星际尘埃的质量一般占据星系总质量的千分之一还不到, 但是其在星系、恒星以及行星系统的形成和演化当中都起着关键性作用。
    与可直接观测整体结构的河外星系不同,由于身处银河当中,虽然银河系中的尘埃几乎是肉眼“可见”,但却很难一窥其整体结构的真面目。
    也就是说,如果离银河系足够远,在特定角度上,我们看到的银河系将和草帽星系非常相似。
  • 经过全世界业余和专业天文学家一周的后续观测,国际天文学联合会(IAU)的小行星中心计算出了它的初始轨道,并发现它是来自太阳系外的星际天体——这是目前已知的第二个经过太阳系的宇宙旅行者。     ...
    双子望远镜拍摄的星际旅行者2I/Borisov图片。
    在第一个系外访客1I/'Oumuamua(奥陌陌)发现仅仅两年之后,2I/Borisov的发现说明这种星际天体的数量可能很多。
    以此次事件为背景,梁雷老师联合凌源中学的冯宇静老师共同制作了科普漫游《星际旅客 2i/Borisov》向大家介绍了这颗星际彗星。       您可以点击这里来欣赏这部漫游作品哦!
  • 恒星通过内部的核反应产生一系列金属元素,并在生命接近尾声时通过星风或超新星爆发等方式将内部物质抛射到星际空间。在一代又一代的恒星诞生和演化过程中,星际气体的金属元素含量逐渐升高。
    由于恒星诞生于星际气体,恒星的金属元素含量就反应了其诞生的时间。 星团通常是由数千到数百万颗恒星组成的天体,其中的恒星具有近似相同的年龄和金属丰度。
    我们周围的绝大多数恒星都是在银河系中形成的,就像太阳一样。
    银河系的一小部分恒星则是通过银河系吞并较小的星系时带来的外来移民,它们更倾向于处在银河系的外围区域,当小星系被银河系吸积之后,就将它们的恒星和星团贡献给了银河系。
    但由于潮汐的作用,进入银河系的有些星团在绕银河系运转时一直在散落恒星,便在天空中留下了“星流”。
  • 近期,北京师范大学赵赫、姜碧沩教授等人利用LAMOST和APOGEE等项目数据,建立了一个包含130万颗恒星的样本,这些恒星覆盖了32个河内超新星遗迹,约占银河系内已知遗迹总数的10%。
    赵赫等人准确测量了其中15个遗迹的距离,获知了7个遗迹的距离范围,并研究了超新星爆发对星际尘埃的影响。论文链接:点击这里。
    星际尘埃作为星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广泛参与了星系中各种物理化学过程,并在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随着LAMOST新一批光谱数据的发布,赵赫等人将研究目标扩展到了所有被巡天数据覆盖到的银河系内的超新星遗迹。
    但随着光谱巡天的发展,这一方法将拥有更广阔的应用前景,接下来,包括超新星遗迹在内的不同星际环境下更多更准确的尘埃性质将逐步被揭示。
  • 银河系中大部分的分子气体都存在于星际物质中低温、稠密的巨大星云,即分子云中。分子云的主要成分是分子氢,也包含极少量的其他分子如一氧化碳分子和星际尘埃。
    分子云主要分布在银盘中,我们的银河系内大约有数千个分子云存在,这些分子云在星系中扮演着及其重要的角色。
    它们是恒星形成的场所,理解分子云的物理特征对于研究恒星形成的物理过程乃至银河系的恒星形成历史与演化过程具有重要意义。
    基于这个样本,研究团组还发现了银河系旋臂中一个新的毛刺子结构(spur)。该成果为今后精确研究分子云性质以及研究银河系动力学和分子云演化的关联建立了基础。
    Hurt (SSC/Caltech)绘制的银河系正面假想图。 国家天文科学数据中心为天文观测设备和研究计划提供数据与技术服务。
  • 人们对璀璨银河的好奇自古有之,但对银河系的真正认识还是从近代才开始的。
    厚盘由年老恒星组成,占银河系恒星总质量的10%;薄盘中则多为年轻恒星,且富含气体和尘埃。 图1:银河系的成分示意图。
    ” 由于太阳系位于距离银河系中心约2.7万光年的银盘边缘,我们很难窥探银河系的全貌。尤其是天体精确距离信息的缺乏,导致对银河系的认识有很大的不确定性。
    射电波段的波长远大于尘埃颗粒的尺寸,因此其电磁波在星际空间传播时几乎不受到星际尘埃的影响,穿透力更强。
    使用速度弥散较小的分子云作为示踪物,能够比原子气体更好地揭示银河系气体分布和结构。20世纪70年代,随着星际一氧化碳(CO)分子的发现,对银河系内的分子气体系统的巡天观测逐步展开。
  • 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从2011年11月开始组织开展“银河画卷”巡天计划,使用紫金山天文台青海观测站13.7米的毫米波望远镜,对北天银道面附近利用CO 及其同位素13CO和C18O的 J=1-0三条分子谱线同时进行大天区观测 ...
  • 中国空间站望远镜(CSST)主巡天相机(SC)旨在利用七个波段的测光系统进行大面积测光巡天,将为银河系结构和恒星星族的研究提供海量的深度数据。
    为了支持 CSST 的研发和与其巡天数据相关的科学项目,CSST 银河系和近邻星系的星族研究联合团队使用TRILEGAL恒星星族合成工具生成了第一个适用于CSST SC测光系统的全面的银河系恒星模拟星表 ...
    该星表对约126亿颗不同结构的银河系恒星提供了包括恒星参数、测光、天体测量和速度的数据,星等极限在AB星等系统中达到g=27.5 等。
    该星表反映了我们对银河系恒星群体的最基础的理解,可以直接与CSST的真实巡天数据进行比较。
  • 近日,北京师范大学天文系与天文与天体物理前沿科学研究所的博士生张若羿和苑海波副教授,与云南大学陈丙秋副教授合作绘制了一份目前分辨率最高的银河系尘埃性质分布图。
    该工作利用LAMOST数百万颗恒星,基于精确测量的多波段消光得到了追踪星际尘埃性质的关键参量,这为理解不同星际环境中尘埃的特性及其演化提供了新的视角,为实现精确的消光校正也具有重要意义。
    消光规律,又称消光曲线,是尘埃消光随波长变化的函数,而总的消光量和选择性消光量之间的比值Rv是反映星际尘埃性质的关键参量,它既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消光曲线的形状,又反映着尘埃的颗粒大小、化学组成等性质(图 ...
    ,这为了解不同星际环境中尘埃的不同特性提供了新的认识,也为实现精确的消光校正奠定了基础。
    图 4 Rv与各种星际介质参数之间的相关性。
  • 它们大约在距离我们15亿到50亿光年的位置上,体积不足银河系的十分之一,质量不到银河系的百分之一,但是却在以10倍于银河系的速度形成恒星。
    因此对于绿豌豆星系的研究为早期宇宙星系形成与演化及恒星形成问题打开了新窗口。
    蓝莓星系比绿豌豆星系更加致密,体积不足银河系的3000分之一,质量不到银河系的万分之一。
    通过与相同红移的一般星系的环境相比较,发现这些星系相互之间距离更远,位于更加离散的星际环境中。
  • 纤维状分子云普遍出现于冷暗星际介质和恒星形成区,在银河系结构与恒星形成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在大的尺度上,超过100pc的大尺度纤维状分子云被人们视作银河系旋臂的“骨骼”,撑起着整个银河系;在小的尺度上,纤维状结构连接了分子云的坍缩到最终碎化形成致密云核。
    正因为此,纤维状结构成为了当前星际分子云研究的一个前沿热点。对于纤维状分子云的认识与理解总体上仍处于起步阶段。
    图1:“银河画卷”的观测图像。
    近期,“银河画卷”团队针对加利福利亚巨分子云的观测又取得了重要进展。
  • 这两种类型的估算都涉及方向相关的先验论,该先验论是根据盖亚所看到的银河系恒星的3D分布、颜色和星等的复杂模型构建的,即同时考虑星际消光和盖亚选择函数。
  • 刘超,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主要从事银河系的结构与演化、星系动力学、星际消光、恒星物理等研究,2008年毕业于中国虚拟天文台团队。
  • 基于模拟结果,使用暗晕占据数的模型,产生出本类银河系光度星系(L*星系)模拟星表。
  • 近期,银河画卷团队对银道面银经132.0≥l≥122.0度和银纬-1.0≤b≤3.0度区域进行了大视场CO分子谱线观测研究,并在+1至+4千米/秒的速度范围内发现一条巨纤维状分子云 ...
    纤维状分子云普遍出现于冷暗星际介质和恒星形成区, 在银河系结构与恒星形成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通过精确的距离测量,银河画卷团队得到该巨纤维状分子云的东端距离为188pc,而西端距离约为553pc,由此估算的整个Cassiopeia Filament的长度超过390pc,是银河系中已知最长的纤维状分子云之一 ...
    该发现为研究银河系内大尺度气体结构的形成提供了重要样本。
    图像来自银河画卷团队。 论文第一作者为银河画卷团队的陈学鹏研究员。该项工作得到国家基金委FAST专项、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以及中科院前沿科学重点研究计划等项目的支持。
  • 左: 南非射电天文台的MeerKAT拍摄的银河系中心区域。右: 东亚VLBI网(EAVN)在1.3厘米 (上)和7毫米(下)波段的观测结果。
    左侧是观测到的Sgr A*(受星际介质散射影响)结构图像, 右侧是消除了散射效应后的Sgr A*内禀结构图像。  ...
    “在修正星际散射介质的影响之前,Sgr A*的结构存在东西方向的拉伸。
    对Sgr A*结构以及星际散射的VLBI观测研究由来已久,最早可以追溯到上世纪70年代。
    参加2017年银河系中心黑洞Sgr A*观测的东亚VLBI网台站及图像空间采样(红色部分代表天马望远镜相关基线)。    ...
  • hole,2673篇) 恒星形成(star formation,2660篇) 数值模拟(numerical simulation,2498篇) 暗物质(dark matter,2488篇) 银河系 ...
    (Milky Way,2349篇) 星际介质(interstellar medium,1950篇) 大质量恒星(massive star,1932篇) 中子星(neutron star,1875篇 ...
    microwave background, 676篇) 暗物质(dark matter, 674篇) 功率谱(power spectrum, 602篇) 黑洞(black hole, 582篇) 星际介质 ...
    排名前十的缩略词分别是: 活动星系核(AGN,1589篇) 能谱分布(SED,1358篇) 信噪比(S/N,1320篇) 宇宙微波背景辐射(CMB,1256篇) 星际介质(ISM,1072 ...
  • )及近年来基于普朗克卫星(Planck)数据利用不同方法构建的三个银河系全天二维消光图,进行了目前面积最大、精度最高的系统检验与定标,这为银河系尘埃全天消光图的进一步改进做出了推动性的工作,并为精确天文学时代的精确消光改正奠定了重要基础 ...
    在我们的银河系中存在很多的气体和尘埃,在很多震撼唯美的银河图片中,我们常常会看到一片片黑色的区域,这就是银河系中富含尘埃的暗云。
    银河系中星际尘埃的存在使观测到的天体的亮度和颜色都会发生改变,因此银河系尘埃消光的精确改正是获取河内、河外天体内秉性质并开展天体物理学研究的基础,也是银河系自身性质研究的重要课题。
    1998 年,Schlegel等人基于红外卫星测量到的银河系的尘埃辐射结果所构建的 SFD 消光图是目前最广泛使用的银河系全天二维消光图。
    这些结果为进一步改进银河系全天消光图提供了重要线索。审稿人认为该成果提供了目前最新的银河系二维消光高精度修正结果,对相关的科学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应用价值。
  • 一直以来,锂元素是连接宇宙大爆炸、星际物质和恒星的关键元素,对锂元素的研究是宇宙和恒星演化的重要课题。
    宇宙大爆炸时期的锂含量小幅增长,主要是由于高能宇宙射线轰击星际介质中较重的原子核,如碳和氧,将它们分裂成较小的原子,如锂。与其他元素不同,研究人员普遍认为锂元素将会在恒星中逐渐消失。
    随着观测技术的进步,人们陆续发现,部分类太阳恒星(在银河系中大约占1/100)大气中的锂含量非常高,在某些情况下,甚至比理论模型预测高出10万倍。到底什么原因导致了类太阳恒星中锂含量异常升高? ...
    这个巨大的氦核最终被点燃,发生剧烈失控地核燃烧,就像在恒星内部引爆了一颗氦原子弹,在几分钟内释放出相当于整个银河系的能量。
    星际介质(ISM)或非常年轻的恒星中约为A(Li) = 3.3dex,比原初值多4倍。
  •  
我们使用cookies为您提供更好的体验。继续使用本网站,即表示您同意按照我们的Cookie 政策使用cookie。
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