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钟权重的大小是国际原时归算时的参数和衡量原钟长期性能水平的标志。根据原钟的性能确定其权重,可以充分发挥性能优秀的原钟优势。
    BIPM原钟权重计算周期为一个月,每月初公布上月相关儒略日对应权重的计算结果。NTSC通过数据字典匹配提取NTSC原钟权重数据。
  • TNG100: 盒边长75Mpc/h, 暗物质粒质量7.6*10^6太阳质量。 TNG300: 盒边长205Mpc/h, 暗物质粒质量5.9*10^7太阳质量。
    MillenniumTNG: 盒边长500Mpc/h, 暗物质粒质量1.6*10^8太阳质量。
  • BIPM原钟频率漂移计算周期为一个月,每月初公布上月相关儒略日对应频率漂移的计算结果,单位为ns/day/30days。
    其中,钟的序号不同数字对应了不同的钟的类型,其中35-表示铯原钟、4x-表示氢原钟,这两种占据了钟类型的绝大多数,此外还有其他的钟类型。
    NTSC通过数据字典匹配得到本实验室原钟频率漂移值。
  • 国际权度局BIPM原钟速率计算周期为一个月,每月初公布上月相关儒略日对应的速率计算结果,单位为ns/天。
    其中,钟的序号不同数字对应了不同的钟的类型,其中35-表示铯原钟、4x-表示氢原钟,这两种占据了钟类型的绝大多数,此外还有其他的钟类型。NTSC通过数据字典匹配提取NTSC原钟速率数据。
  • 利用Gaia DR3的视差和自行信息,我在这个全天星表中选出了超过3000颗与63个近邻分云成协的年轻星候选体,并通过拟合这些年轻星候选体的视差分布得到了这63个近邻分云的准确距离。
    这里我释放了这些星表数据,包含全天年轻星候选体星表,与分云成协的年轻星候选体星表和63个近邻分云的距离星表。
  • 利用Gaia DR3的视差和自行信息,我在这个全天星表中选出了超过3000颗与63个近邻分云成协的年轻星候选体,并通过拟合这些年轻星候选体的视差分布得到了这63个近邻分云的准确距离。
    这里我释放了这些星表数据,包含全天年轻星候选体星表,与分云成协的年轻星候选体星表和63个近邻分云的距离星表。
  • 包含5个数据集,用户请到页面下方点击各数据集了解详细情况。
  • 数据资源数据来源于紫金山天文台、云南天文台、佘山观测站、青岛观象台等单位的太阳黑手描历史资料;各台站工作人员每天手描太阳黑图、提取参数;对纸质资料进行清理,按照标准进行扫描。
  • 第2-3列是duplicate SP-sample中恒星的编号和重复观测次数,第4-5列是LAMOST 1D pipeline所得恒星光谱型及LAMOST g波段信噪比,第6-10列是每个参数的改正因( ...
  • 第2-3列是duplicate SP-sample中恒星的编号和重复观测次数,第4-5列是LAMOST 1D pipeline所得恒星光谱型及LAMOST g波段信噪比,第6-10列是每个参数的改正因( ...
  • 这是“Fast generation of mock galaxy catalogue with COLA”一文中所用到的数据集,包括BOSS CMASS NGC星系的模拟星表和暗物质粒模拟直接输出的暗物质晕表 ...
  • 课题组利用美国8.2米双座望远镜近红外光谱仪GNIRS对50个高红移类星体进行观测后完全处理完毕的科学级数据。
    所有原始数据都可以从双座望远镜官方数据库中下载: https://archive.gemini.edu/searchform。
  • 第2-3列是duplicate SP-sample中恒星的编号和重复观测次数,第4-5列是LAMOST 1D pipeline所得恒星光谱型及LAMOST g波段信噪比,第6-10列是每个参数的改正因( ...
  • 让孩们从小接触天文学知识,引领他们进入探秘宇宙星辰的世界,可以为他们插上逐梦的翅膀,激发他们的好奇心、探索欲,无论从知识的积累还是性格的养成方面,都将让他们受益终身。
    通过对真实天文数据的可视化展示能够让孩们从整体到局部、有层次地明确不同行星在太阳系中的位置,更有助于他们对于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 ...
    教学上的成功也点燃了孩们继续探索宇宙星辰的热情,下课后,不少同学都围着田老师想要一份万维望远镜的安装软件,有些没来得及拿到软件的同学第二天又带着U盘追到了办公室。
    相信不少孩都会想到可以去万维望远镜里看一看火星的样,感受一下它的运动,说不定也会有人制作出自己的漫游影片。”   ...
    她希望能有更多机会让孩们通过万维望远镜爱上仰望宇宙星辰,并带着这份热爱看得更深更远。   ...
  • 基于双座望远镜官方数据处理软件,本课题开发了新的处理GNIRS光谱仪数据的软件包。软件包基于Python和IDL。
  • 数据存在于纸质、胶片、胶板等观测资料主要进行扫描电化使之以电化的形式呈现。
    化产生的数据:1925-2015 年我国手描黑图,1983 年巴布亚新几内亚日全食闪光谱底片,1958-1994年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太阳射电流量计历史资料,1994-2014 年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太阳射电频谱仪历史观测资料 ...
    项目中部分数据是电化保存的数据,主要是对数据进行了科学级的数据处理,提供可以进行科学应用的数据。
  • 使用速度弥散较小的分云作为示踪物,能够比原气体更好地揭示银河系气体分布和结构。20世纪70年代,随着星际一氧化碳(CO)分的发现,对银河系内的分气体系统的巡天观测逐步展开。
    结合原气体和分气体巡天数据,天文学家对银河系气体的分布和性质有了基本的认识:不同于银河系恒星盘更加延展的分布,由原和分谱线示踪的气体结构似乎完全局限在薄薄的银盘上。
    总的来看,恒星盘分布最广也最厚,原气体盘次之,分气体盘又次之。
    ,还存在一个厚度是薄盘近3倍(约900光年)的分气体厚盘,由许多相对孤立、低质量、非引力束缚的暗弱小分云组成。
    有趣的是,新确认的分气体厚盘的标高与之前HI巡天发现的原气体盘的标高基本相当,表明二者有紧密的联系——即分云形成于原云中。
  • 数据注释在Readme.txt中,如您有更多问题,请发送电邮件至作者:何治宏,hezh@mail.ustc.edu.cn.
  • 因为保密等原因,不能提供更多获得数据的仪器等方面的描述,数据更新时间为不定时更新,此数据为地球自转C公报主要是提供UTC的闰秒信息,以及协调世界时UTC与国际原时TAI的相对差值等数据。
  • 氨分(NH3)是宇宙中探测到的第一种多原星际分,其谱线包含了很多频率接近的精细跃迁,便于计算分云的温度、密度等物理参数。
    较之于一氧化碳分(CO),氨分示踪的气体密度高一个量级(n~10⁴ cm⁻³),在低温时不易冻结耗散,特别适于观测研究分云中的冷致密气体成分。
    由于恒星形成就发生于低温的致密云核中,氨分谱线成为分云与恒星形成观测研究中最常用的分谱线之一。
    研究者着重从宏观角度分析分云的性质、变化及其与恒星形成的关系,得到了很多不同于以往高分辨率观测研究新结果。
    大质量恒星形成区氨分总丰度远高于小质量恒星形成区。整个分云的转动能远小于引力能。这些结果提供了一个全面认识天鹰座分云性质与恒星形成的新视角,是对以往高分辨率观测研究的必要和有益补充。
  •  
我们使用cookies为您提供更好的体验。继续使用本网站,即表示您同意按照我们的Cookie 政策使用cookie。
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