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空间站望远镜(CSST)主巡天相机(SC)旨在利用七个波段的测光系统进行大面积测光巡天,将为银河系结构和恒星星族的研究提供海量的深度数据。
    为了支持 CSST 的研发和与其巡天数据相关的科学项目,CSST 银河系和近邻星系的星族研究联合团队使用TRILEGAL恒星星族合成工具生成了第一个适用于CSST SC测光系统的全面的银河系恒星模拟星表 ...
    该星表对约126亿颗不同结构的银河系恒星提供了包括恒星参数、测光、天体测量和速度的数据,星等极限在AB星等系统中达到g=27.5 等。
    该星表反映了我们对银河系恒星群体的最基础的理解,可以直接与CSST的真实巡天数据进行比较。
  • 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从2011年11月开始组织开展“银河画卷”巡天计划,使用紫金山天文台青海观测站13.7米的毫米波望远镜,对北天银道面附近利用CO 及其同位素13CO和C18O的 J=1-0三条分子谱线同时进行大天区观测 ...
  • 基于模拟结果,使用暗晕占据数的模型,产生出本类银河系光度星系(L*星系)模拟星表。
  • 我们利用DESI g、r波段的光学图像,结合了IRAS 100 μm图像,探测了银河系卷云。我们从Legacy Surveys Imagine sky viewer上下载了g、r波段的光学图像。
  • 由于这种图像显示方式对画面生成及显示有极高的要求,现在,360度×180度的全景画幅只应用在了极少数的科技娱乐场馆当中。
  • 元素丰度与银河系演化巡天(Stellar Abundance and Galactic Evolution Survey,SAGES)是一个利用 SAGES 测光系统开展的北天多波段测光巡天。
  • 先说一下发现超新星的原理: 超新星是银河系之外的星系中某个大质量恒星死亡时发生的大规模爆发,在我们看来就是某个星系中突然多了一个星点。
    可以这么说,PSP系统其实就是一个网上看图平台。 举个例子吧: PSP的搜索图有两种,分别是静态强化处理图(以下简称静态图)和手动动态切换图(以下简称动态图)。
    好了,已经迫不及待了,您可以尝试做一下在线测试,过关了就会成为PSP大家庭的一员,开始您充满期待的搜索之旅啦~~~~ 如果您打算使用手机看图,可以试试这个网址https://nadc.china-vo.org ...
  • 盖亚卫星是在欧洲航天局伊巴谷卫星工作的基础上,希望解决现代天文学中最困难、最基本的一个问题:创建一个包括整个银河系和其它区域的大约10亿颗恒星的非常精确的三维地图。
    盖亚的大规模恒星普查为此提供了基本的观测数据,帮助天文学家理解银河系的起源、结构和演化历史等重要问题。盖亚卫星提供了一个在观测范围、准确性和完整性方面都前所未有的数据库。
  • 仰望星空,银河星波荡漾。这是由于银盘南北两侧存在一些交替出现的“恒星子结构”。长期以来,天文学家对于这些“恒星子结构”的来源争论不休。
    图1:银河系盘具有“波浪”一样的起伏特点。
    银河系盘结构与其它旋涡星系一样被认为具有“薄盘”和“厚盘”两个组成部分。
    研究人员解释,这些子结构分布于距离银河系中心3.9万光年到9.78万光年的范围,这也论证了离银心9.78万光年处仍然存在外盘成分。 图2:左图为挑选的成员星样本在X-Y空间的轨道分布。
    此外,研究人员也证实了麒麟座星环、A13、三角座-仙女座星云是银河系外盘一部分的观点。 国家天文科学数据中心为天文观测设备和研究计划提供数据与技术服务。
  • 国家天文科学数据中心为揭示银河系核风与气体盘作用的证据提供数据与技术服务。
    自2011年11月,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开展“银河画卷”巡天计划,使用紫金山天文台青海观测站13.7米的毫米波望远镜,对北天银道面附近利用CO及其同位素¹³ ...
    基于大尺度、高灵敏度、无偏的CO分子谱线巡天数据,紫金山天文台“银河画卷”科学团队对内银河系的分子气体进行研究发现: CO示踪的分子气体与HI示踪的原子气体在大尺度分布上成协 ...
    图1 银河系核风与气体盘示意图。
    经过估算,银河系核风爆发于3—6 Myr之前。银河系核风内远离银盘的大部分冷气体被迅速摧毁。
  • 此数据在公开数据的基础上经过简单筛选和合并,包括了270条高质量光谱,做了[OIII]波长定标和银河系消光改正。
  • 银河画卷计划自2011年11月开始,全面完成一期巡天,二期巡天已经完成2个观测季节。
  • 内部核球星族的运动特征与银河系的棒状结构一致,指示其与盘的动力学不稳定性有关;而中央核球星族的运动学特征更为缓慢、速度弥散较低,缺乏明显的盘结构迹象,可能代表银河系早期形成阶段的“经典核球& ...
    同时,高速弥散的闯入者星族主要来自银河系的银晕或厚盘。此外,研究还发现中央核球与内部核球在恒星形成历史上存在差异。
    通过统计建模分析,研究进一步支持了银河核球主要来源于盘的动力学不稳定性所驱动形成的棒状伪核球模型。
    银河系中心存在一个超大质量黑洞,位于一个呈“花生状”几何形态的棒状核球结构中。该结构在银河系的形成与长期演化中发挥着关键作用。
    因此,相关结果有力支持银河系核球主要源自盘的长期演化过程。
  • 银河系这样同时具有盘和晕的漩涡星系是先形成盘还是晕?这是理解星系如何起源和早期宇宙环境的关键问题。
    过去的观测发现,绝大部分河外盘星系的红移小于3,对应年龄小于110亿年,而对于银河系,长期以来人们也普遍认为银晕是银河系最古老的结构,而银盘则晚于银晕,于大约100亿年前形成。
    图1 银河系现存最古老的盘结构“盘古”想象图。
    由于缺乏古老恒星的统计大样本及精确年代学信息等原因,人们一直无法得知早期银河系的真实结构及其演化历史。
    揭秘银河系早期起源不仅加深了我们对自身家园星系历史的认知,也为检验星系形成理论和了解早期宇宙环境提供了独特视角。随着天文学进入巡天大数据新时代,银河背后的诸多奥秘有望被逐一解开。
  • 任何对LAMOST DR3感兴趣的用户都可以在官网上查询和下载数据。 巡天数据统计表 巨大的数据量证明了LAMOST的确拥有世界上最高的光谱获取率。
    科学家们利用获取的光谱创造出一个“数字银河”用来研究银河系的结构,形成和演化。随着Gaia和LAMOST巡天顺利进行,在不远的将来银河系天文学将迎来一个全新的时代。
  • 盖亚卫星是在欧洲航天局伊巴谷卫星工作的基础上,希望解决现代天文学中最困难、最基本的一个问题:创建一个包括整个银河系和其它区域的大约10亿颗恒星的非常精确的三维地图。
    盖亚的大规模恒星普查为此提供了基本的观测数据,帮助天文学家理解银河系的起源、结构和演化历史等重要问题。盖亚卫星提供了一个在观测范围、准确性和完整性方面都前所未有的数据库。
  • 银河画卷巡天是我国正在开展的分子巡天项目,为分子云与恒星形成、银河系结构、星际物质循环等多个天文研究领域提供重要的数据支撑。自2011年11月开始,一期巡天已全面完成,二期巡天开展了一年多的观测。
  • 基于国家天文台建设运行的大科学装置LAMOST获取的银河系恒星的精确参数和恒星类型多样性,研究人员依托LAMOST数据训练的模型,结合Gaia卫星获取的数据,构建了世界上第一个亿星级消光数据库,发布了首幅覆盖全天的银河系三维尘埃消光规律图 ...
    ,首次实现了银河系三维尘埃分布与消光曲线的同步测绘,为天文观测提供了重要参考。
    这项突破性成果将迄今已测量的银河系恒星视线数提高了两个数量级,建成了迄今世界上第一个亿星级的消光数据库;第一次实现了银河系三维尘埃分布与消光曲线的同步测绘。
    该成果创建的三维尘埃立体图覆盖了巨大空间尺度,使得将尘埃理化性质纳入银河系演化的大框架成为可能,揭示了尘埃性质与恒星形成、银河系结构的紧密关联。
    新发布的三维尘埃消光特性图打开了一面全新的研究尘埃与银河系的窗口,既为天文观测提供了重要参考,也给天体化学、恒星形成和银河碳循环、生命起源等问题的研究提供了全新的角度与无限的可能。
  • 它们大约在距离我们15亿到50亿光年的位置上,体积不足银河系的十分之一,质量不到银河系的百分之一,但是却在以10倍于银河系的速度形成恒星。
    因此对于绿豌豆星系的研究为早期宇宙星系形成与演化及恒星形成问题打开了新窗口。
    蓝莓星系比绿豌豆星系更加致密,体积不足银河系的3000分之一,质量不到银河系的万分之一。
  • 近日,国家天文台李荫碧、罗阿理、陆由俊和赵刚等人在LAMOST和Gaia数据中发现591颗高速星,其中43颗能够摆脱银河系引力束缚,未来飞出我们的银河系。
    高速星在银河系中的数量非常稀少,但它们能够帮助人类理解很多银河系的重要问题,例如银心黑洞周围的环境以及银河系结构等。
    快速晕星则是个“系外”来物,它们是银河系与矮星系的潮汐作用产生的。
    此外,它们的金属丰度分布特征意味着银河系的恒星晕主要通过并合和瓦解矮星系形成。
    如需了解详情,可通过该网址:https://registry.china-vo.org/resource/101038或DOI号(10.12149/101038)进行查看。
我们使用cookies为您提供更好的体验。继续使用本网站,即表示您同意按照我们的Cookie 政策使用cookie。
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