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数据列出了近20年文献中给出的18组大质量黑洞-宿主星系关系,并将每一组关系代入模型计算得出宇宙随机引力背景的特征应变幅度、特征应变幅度频谱在低频段的转折频率及转折谱指数等参数信息。
  • 我们了解到,北京市东城区青少年科技馆还专门组织了一场青少年宇宙漫游创作培训,吸引了来自史家小学、汇文中学、北京二中、潞河中学附属学校、北京教科院丰台学校、人大附中亦庄新学校等在内的东城区、丰台区、通州区 ...
  • 7月4日,中国科学院在北京怀柔科学召开“空间科学(二期)”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启动会暨爱因斯坦探针(Einstein Probe, EP)和先进天基太阳天文台(ASO-S)卫星工程启动会,宣布“空间科学 ...
  • ALMA毫米望远镜阵列于2016年、2017年和2019年分三次,分别进行了针对近邻星系NGC1365的12米阵列、7米阵列的毫米干涉成像和全功率(total power)阵列的观测,数据采集者为我们团队的日本合作者 ...
  • 我们使用JCMT/SCUBA2望远镜观测了54个红移6类星体的亚毫米尘埃连续谱,这里是处理后的图像数据。发表在Li, Q. et al. 2020, ApJ, 900, 12 ...
  • 13.7米毫米射电望远镜课题观测采用单点观测模式观测的数据,每条谱线一个fits文件,数据库的表中一条记录对应一个文件的头信息。2003年至今共观测323万多条谱线。
  • 广州大学国家天文科学数据中心大湾区分中心(邓清文、王锋、邓辉、梅、黎静)、南非罗德斯大学SKA团队(Oleg Smirnov)、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团队(郭绍光)基于基线依赖平均(Baseline Dependent ...
  • 13.7米毫米射电望远镜观测产出的毫米波分子谱线数据,有三种观测数据。
    一期巡天历时10年,已经于2021年4月底结束,共完成0°≤ l≤ 240°,|b|≤ 5°范围共2400平方度的探测覆盖,建立了毫米射电天文数据库。
  • 近期,广州大学国家天文科学数据中心大湾区分中心和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团队的谈磊、王锋、梅、邓辉、柳志存和刘超等人,开展了基于深度迁移学习方法的白矮星的搜寻研究。
  • 我们使用JCMT/SCUBA2望远镜观测了54个红移6类星体的亚毫米尘埃连续谱,这里总结了观测测量结果,以及收集到的其他波段的观测数据。
  • 图1:星轨 指导单位:国家天文科学数据中心 主办单位:赤城县文化广电和旅游局、赤城县霞文化旅游投资集团有限公司 协办单位:独石口镇人民政府、南斗星(北京)科技有限公司、河北工业大学天文协会 ...
  • 余傲江 2022年第四季度 2022F037 任育庆 2022F038 毕春朋 2022F039 王清臣 2022F040 朱林 ...
    2022F041 任育庆 2022F042 毕春朋 2022F043 丁岚贺 2022F044 兰博文 2022F045 丁岚贺 2022F046 朱林 ...
    2022F047 任育庆 2022F048 任育庆 2022年补充发现 2022F049 朱林(第三季度) ...
    2023年第三季度 2023F006 罗华 2023F007 区耀樟 2023F008 严小畅 2023F009 程在麒 2023F010 朱林 ...
    2023年第四季度 2023F016 周子越 2023F017 朱林 2023F018 朱林 2023F019 罗华 2023F020 毕春朋 ...
  • 此次活动由国家天文科学数据中心指导,赤城县文化广电和旅游局、赤城县霞文化旅游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主办,独石口镇人民政府、河北工业大学天文协会、南斗星(北京)科技有限公司协办,并得到光速视觉(北京)科技有限公司 ...
  • 在万维望远镜中展示“四星连珠”     我们只能感叹: 日月仄,斗转星移, 不是我们能够控制的!
  • 近期,广州大学国家天文科学数据中心大湾区分中心和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团队许婷婷、刘超、王锋、黄伟荣、邓辉、梅和曹忠等人,开展了LAMOST恒星变源候选体的识别与分析研究。
  • 13.7米毫米射电望远镜课题观测采用OTF观测模式观测的数据,每天同一个区域成图扫描结果平均后生成2个fits cube文件,数据库的表中一条记录对应2个文件的头信息。
  • 近期,紫金山天文台、国家天文台、三峡大学、湖南文理学院等合作团队结合FAST HI谱线数据与紫金山天文台青海观测站13.7 m毫米望远镜分子谱线数据,利用团队自主开发的新基线校准算法,在大质量恒星形成研究中取得系列进展 ...
    ,展现了FAST与13.7 m毫米望远镜的协同观测研究的巨大潜力。
    13.7米毫米射电望远镜是我国唯一的一架工作在毫米波波段的天文观测设备,工作频段为85—115GHz,望远镜年均开机运行300天,24小时持续运行。
  • 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抚仙湖太阳观测与研究基地研究人员利用一米新真空太阳望远镜(NVST)并结合其他地面和空间望远镜的数据,针对太阳大气中准周期快摸列的产生过程以及运动学特征进行研究,进一步揭示了准周期快摸列的形成物理机制 ...
    一方面,有学者认为它们是由太阳爆发活动中间歇性的磁重联所激发;另一方面,有学者认为它们是连续的磁声遇到波导结构产生色散的结果。因此,需要更多的观测证据来解决日冕准周期快摸列的形成问题。
    利用NVST以及其他望远镜的数据,王金成及其合作者详细研究了发生在2017年9月12日的两个同源日冕准周期快摸列。研究者发现这两个同源日冕准周期快摸列是由两次的同源小尺度暗条爆发所产生的。
    通过小波分析方法,发现这两个同源日冕准周期快摸列与源区的高温极紫外波段的峰值存在着极其密切的联系。在出现准周期列期间,高温极紫外的峰值辐射出现明显的震荡,这表明它们具有共同的激发机理。
    因此,研究者断定这两个同源准周期快摸列是由耀斑磁重联所激发,其激发过程和磁场重联的出流有着非常大的关系。
  • 近期,广州大学国家天文科学数据中心大湾区分中心、南非罗德斯大学SKA团队、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团队和昆明理工大学的孙浩民、邓辉、王锋、梅、许婷婷、Oleg Smirnov、邓林华和卫守林等人,开展了基于深度学习方法的射频干扰识别研究 ...
  • 近期,广州大学国家天文科学数据中心大湾区分中心和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团队林家琪、王锋、邓林华、邓辉、梅和谢扬帆等人,开展了日冕物质抛射在高低纬度上时空行为的研究。
  •  
我们使用cookies为您提供更好的体验。继续使用本网站,即表示您同意按照我们的Cookie 政策使用cookie。
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