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经过全世界业余和专业天文学家一周的后续观测,国际天文学联合会(IAU)的小行星中心计算出了它的初始轨道,并发现它是来自太阳系外的星际天体——这是目前已知的第二个经过太阳系的宇宙旅行者。     ...
    双子望远镜拍摄的星际旅行者2I/Borisov图片。
    在第一个系外访客1I/'Oumuamua(奥陌陌)发现仅仅两年之后,2I/Borisov的发现说明这种星际天体的数量可能很多。
    以此次事件为背景,梁雷老师联合凌源中学的冯宇静老师共同制作了科普漫游《星际旅客 2i/Borisov》向大家介绍了这颗星际彗星。       您可以点击这里来欣赏这部漫游作品哦!
  • 在现代天文学中,星际介质的微观结构一直是研究的热点。星际介质中的湍流和微结构对理解宇宙的结构和演化有重要的研究意义,为解答宇宙学相关研究问题提供了重要线索。
    来自中国科学院新疆天文台脉冲星团组的博士研究生王振在导师袁建平和温志刚研究员的指导下,利用“中国天眼”-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和澳大利亚Parkes射电望远镜超宽带接收机对脉冲星B0919+06的多次观测数据,通过高分辨率的动态谱分析,探索了星际介质的特性 ...
    研究人员利用脉冲星的闪烁现象来探测星际介质的微观结构,这种方法为理解星际介质的物理性质提供了新的视角。 图:FAST和Parkes望远镜对脉冲星B0919+06观测得到的闪烁二级谱。
    闪烁参数的频率依赖性显示出单一的幂律谱行为,表明星际介质中的电子密度涨落近似遵循Kolmogorov谱。二级谱显示出两条明显的抛物线弧,确定了他们的曲率,分别对应外弧和内弧。
    通过精确测量闪烁参数和二级谱的特性,推断出了星际介质中电子密度的分布和涨落特性,这对于理解宇宙结构和演化具有深远的研究意义。
  • 新观测的消光分布特征挑战了传统的尘埃演化理论,这或许暗示着星际有机物的某种“生长”机制。论文链接:点击这里。
    图一 星际尘埃示意图,Credit: OPENVERSE 星际介质是存在于恒星之间空间中的物质和能量的统称,是银河系中物质循环的重要一环,也是太阳等恒星的“诞生地”。
    星际介质中大部分比氢和氦更重的元素都以固体小颗粒——尘埃的形式存在。尘埃会吸收和散射星光,使得远处的星显得更暗、更红。
    研究人员认为,这或许暗示了一种星际有机物(稠环芳香烃,PAH)的某种“生长”机制。
    新发布的三维尘埃消光特性图打开了一面全新的研究尘埃与银河系的窗口,既为天文观测提供了重要参考,也给天体化学、恒星形成和银河碳循环、生命起源等问题的研究提供了全新的角度与无限的可能。
  • 由于这种图像显示方式对画面生成及显示有极高的要求,现在,360度×180度的全景画幅只应用在了极少数的科技娱乐场馆当中。
  • 依托上海天马望远镜对脉冲星B0740-28星际闪烁现象的长期“双频同时”监测结果,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和北京大学研究人员成功找到回答该历史疑问的直接证据,研究成果于2024年12 ...
    脉冲星星际闪烁类似于我们肉眼所见的星星“眨眼睛”现象,不同之处在于它是由星际空间中非均匀分布的等离子体散射造成的,表现为射电波段流量随时间和频率的准周期调制。
    研究团队成功在2.25和8.60 GHz探测到脉冲星B0740-28的星际闪烁现象,并以二维动态谱的形式直观展示出来,还进行了自相关和傅里叶分析(后者结果通常称为二级谱),从而进一步量化星际闪烁参数以及调制情况 ...
    通过分析闪烁弧的周年调制情况,研究团队不仅指出该方向的星际介质散射特性为“各向异性”,还成功拟合出散射长轴的方向。
    凭借双频同时观测优势,研究团队获得更加可靠的星际介质散射指数,发现其随时间不断变化,进一步反映了古姆星云结构的复杂性。
  • 红外暗云是一种超低温(绝对零度以上10-30度)、冷暗致密的星际物质聚合体,是恒星形成和星际化学演化的主要场所,包含了这些过程的最重要原初状态信息。
    注1:氨分子(NH3)被认为是星际介质的灵敏温度计。
  • 近期,利用机器学习算法,国家天文台白宇副研究员、刘继峰研究员等利用LAMOST光谱数据,给出了Gaia DR2数据中1.3亿颗恒星的星际消光,研究成果已经被《天文学杂志》(AJ)接收并即将发表。
    在当代天体物理学,科学技术的进步带来的天文大数据,极大拓展了人类对于银河系的认知,然而,其中最大阻碍之一是,充斥着银河系的星际气体和尘埃。
    国际上,已经有多个科研团队,以测光数据为基础,试图给出这些天体的星际消光信息,但是,测光学能够提供的数据量十分有限,得到的结果通常存在偏差。
    利用恒星大气模型给出这些恒星的本征颜色,与Gaia数据库比较,得到星际消光。采用Gaia内部参数训练回归器,并对1.3亿颗恒星的星际消光给出预测。
  • 该工作利用LAMOST数百万颗恒星,基于精确测量的多波段消光得到了追踪星际尘埃性质的关键参量,这为理解不同星际环境中尘埃的特性及其演化提供了新的视角,为实现精确的消光校正也具有重要意义。
    消光规律,又称消光曲线,是尘埃消光随波长变化的函数,而总的消光量和选择性消光量之间的比值Rv是反映星际尘埃性质的关键参量,它既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消光曲线的形状,又反映着尘埃的颗粒大小、化学组成等性质(图 ...
    此外,他们还研究了 Rv 与其它星际参数(如尘埃温度Tdust,尘埃发射谱指数β,中性氢柱密度NHI、分子氢柱密度NH2以及它们的比值,气尘比GDR)之间的相关性(图4),发现这些关系随消光大小的变化而变化 ...
    ,这为了解不同星际环境中尘埃的不同特性提供了新的认识,也为实现精确的消光校正奠定了基础。
    图 4 Rv与各种星际介质参数之间的相关性。
  • 位于夏威夷毛伊岛上哈雷阿卡拉天文台(haleakala observatory)的泛星计划(Pan-STARRS)望远镜已经打开圆顶,准备开始晚上的巡天观测。 泛星计划望远镜圆顶。
    对于观测他已经是非常熟悉,而且现有的观测程序都已经自动化,他所需要做的就是打开电脑,运行设定好的程序。如果有新的天体被发现,会有提示信息。在开始观测不久,电脑信息就提示发现了一个可疑近地天体。
    因为按照现有的行星理论,在巨行星向中心恒星移动的过程当中,就会将一些小行星弹射出去,这些弹射出来的小行星在历经长时间的星际旅行之后,就有可能到达另外一个恒星系统。
    根据它的发现时间和类别,它被国际天文学联合会(Internatioanl Astronomical Union)给予了一个永久的科学名字1I/2017 U1,其中的字幕I代表了星际天体,1是此类天体中的第一个 ...
    比如有委员老师提出“青鸟星”,也有委员提出“远方信使”,还有“远方客”,“星际来客”,“远游星”,“访客星”等等。
  • 星际浩瀚,物质多元:星际气体(无论离子、原子、分子)各具特色,星际尘埃(不分硅、碳、冰)兼领风骚;星际辐射长波高频,含磁带电,振转并行。
    当此时也,从事星际物理与化学或相关学科研究的国内队伍规模加大,成果倍出,加强交流和合作已成必然之势。
    继长沙(2009)、大连(2014)、北京(2015)、成都(2016)、湘潭(2017)、昆明(2018)、淮北(2019)之后,我们定于2021年8月16 - 20日在广东省珠海市继续举办以“星际物理与化学 ...
  • 星际浩瀚,物质多元:星际气体(无论离子、原子、分子)各具特色,星际尘埃(不分硅、碳、冰)兼领风骚;星际辐射长波高频,含磁带电,振转并行。
    当此时也,从事星际物理与化学或相关学科研究的国内队伍规模加大,成果倍出,加强交流和合作已成必然之势。
    2009)、大连(2014)、北京(2015)、成都(2016)、湘潭(2017)、昆明(2018)、淮北(2019)和珠海(2021)之后,我们定于2022年8月12-16日在湖北省宜昌市继续举办以“星际物理与化学 ...
  • 赵赫等人准确测量了其中15个遗迹的距离,获知了7个遗迹的距离范围,并研究了超新星爆发对星际尘埃的影响。论文链接:点击这里。
    星际尘埃作为星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广泛参与了星系中各种物理化学过程,并在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其中绝大多数遗迹,两种成分的平均大小是不同的,硅酸盐颗粒的平均尺寸要明显大于石墨颗粒的平均尺寸;而在弥散星际介质和玫瑰星云中,硅酸盐和石墨有着相近的平均尺寸,并且与遗迹中石墨的平均尺寸也很接近。
    但随着光谱巡天的发展,这一方法将拥有更广阔的应用前景,接下来,包括超新星遗迹在内的不同星际环境下更多更准确的尘埃性质将逐步被揭示。
    黑色虚线代表了弥散星际介质中消光随距离的变化。 图(c):IC 443的消光曲线,包含了从光学到近红外10波段的数据,及尘埃模型的拟合。
  • 该研究成果表明离子射电复合线有望成为测量元素丰度的常规手段,对精确测定星际空间,特别是高度消光区的元素丰度具有重要意义。
    电离气体是星际空间中最为广泛分布的气体成分。对电离气体不同元素发射线的观测是测量宇宙元素丰度最重要的手段。长期以来,对电离气体丰度的测量大多基于光学(及红外)谱线观测。
    在天文领域,比氦更重的元素被称为金属元素,它们主导了星际尘埃与星际有机分子的形成。金属原子的射电复合线往往会被与之具有相近频率的氦原子射电复合线掩盖,这使得金属原子的射电复合线很难被探测到。
    至此,研究人员确信探测到了来自星际空间的离子射电复合线。
    由此,研究人员确信首次探测到了来自星际空间的碳氧离子射电复合线。 文章第一作者、通讯作者刘训川博士主持了天马望远镜谱线搜寻项目。
  • 测定得到的基本大气参数(有效温度、表面重力、微观湍流)和12种元素的化学丰度(C, N, O, Mg, Al, Si, Ca, Ti, Cr, Mn, Fe, Ni),以及由这些大气参数结合多波段测光数据进一步导出的星际消光 ...
  • 测定得到的基本大气参数(有效温度、表面重力、微观湍流)和12种元素的化学丰度(C, N, O, Mg, Al, Si, Ca, Ti, Cr, Mn, Fe, Ni),以及由这些大气参数结合多波段测光数据进一步导出的星际消光 ...
  • 星际尘埃主要产生于恒星演化的后期阶段,它们吸收紫外和可见光波段的能量(形成黑云),并在红外波段发射。尘埃不仅有利于星际中的气体冷却以形成一下代恒星,更可以说是行星以及生命形成的基础“砖块”。
    虽然星际尘埃的质量一般占据星系总质量的千分之一还不到, 但是其在星系、恒星以及行星系统的形成和演化当中都起着关键性作用。
  • 通过星际介质中Ca II K吸收线的等值宽度与红化系数之间的典型线性关系,可以区分由星际介质和星周物质引起的不同的吸收特征。
    大约20%的热亚矮星候选体显示出超出星际介质(ISM)预期的Ca II K吸收线,表明这些恒星周围存在显著的星周物质(图1)。
  • 近日,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的张国印博士与法国原子署恒星形成和星际介质团组合作,利用赫歇尔太空望远镜的观测数据,深入研究了加州巨分子云中的纤维状结构及其在恒星形成中的作用。
    赫歇尔太空望远镜的观测结果显示,这些纤维状结构在冷星际介质中无处不在。云核和纤维之间的空间关系表明,超临界纤维孕育了大多数星前云核。这支持了纤维状结构作为气体和尘埃积聚通道,从而形成云核的假设。
  • star formation,2660篇) 数值模拟(numerical simulation,2498篇) 暗物质(dark matter,2488篇) 银河系(Milky Way,2349篇) 星际介质 ...
    microwave background, 676篇) 暗物质(dark matter, 674篇) 功率谱(power spectrum, 602篇) 黑洞(black hole, 582篇) 星际介质 ...
    排名前十的缩略词分别是: 活动星系核(AGN,1589篇) 能谱分布(SED,1358篇) 信噪比(S/N,1320篇) 宇宙微波背景辐射(CMB,1256篇) 星际介质(ISM,1072 ...
  • 然而,观测视线数量的相对有限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我们对各种星际环境进行广泛采样的能力。因此,要全面进行关于尘埃性质、星际环境及其他星际介质特性之间关系的统计分析,仍然面临挑战。
我们使用cookies为您提供更好的体验。继续使用本网站,即表示您同意按照我们的Cookie 政策使用cookie。
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