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双星星族中双星比例、质量比分布和周期分布等统计性质对进一步理解和研究双星演化、双星相关天体形成、恒星及银河系形成演化具有重要作用。
    但一直以来人们对双星星族统计性质知之甚少,海量LAMOST中分辨率巡天光谱数据为研究双星星族统计性质提供了可能性,尤其是对双星质量比分布和双星比例研究具有绝佳优势。
    基于该方法,研究团队得到了A型、F型和G型恒星双星星族质量比分布(图3)与密近双星比例。
    图3 以太阳为中心,不同距离范围内双星质量比密度。在上图中,我们展示了我们样本中A、F和G型双星(黑色方块、蓝色圆圈和红色三角形)质量比分布。
    该系列工作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资助。 国家天文科学数据中心为天文观测设备和研究计划提供数据与技术服务。
  • 我们使用机器学习技术有效识别了新共生星。这是一个新发现共生星候选体星表。我们提供了相应赤经赤纬和相关星等信息。
  • 该数据是我们在论文《用COLA快速生成模拟星系表》中提到SDSS DR12星系模拟星表,产生快速模拟星表技术是基于以下几个:Code for Anisotropies in the Microwave ...
  • “天文数据挖掘”天池大赛于2月6日正式开启,希望让大众参与到天文科学探索中,用人工智能技术和方法分析望远镜收集真实天文数据。
    本次大赛以郭守敬望远镜(LAMOST)巡天光谱分类为课题,向选手们征集高效高准确率自动化算法来解决这个天文研究中的实际问题。 尽管初赛的时间跨越了春节,选手们参赛热情丝毫不减。
    经过激烈角逐,最终确定初赛成绩前40支队伍中前5名进入决赛,参加了在国家天文台举行决赛答辩会。
    在复赛成绩基础上,评委会根据5个优胜团队现场展示和问答情况确定了本次大赛的最终结果:刘洋、李凯东、李孟禹组成“天文爱好者联盟”队荣获一等奖;王奇勋、周书锋、李政组成“银河护卫队”荣获二等奖;张杰 ...
    、汪嵘、张卓然组成“龙樱”队荣获三等奖;马智恒、杨科山、张弛组成“禾思众成”队和东科、史红欣组成“专业酱油队”获得极客奖。
  • 近日,国家天文台刘佳明博士、刘超研究员与美国亚利桑那大学天文学系房敏博士等合作利用LAMOST DR5低分辨率光谱数据和Gaia DR2 天体测量数据,在太阳系邻近发现了两个未被证认过年轻星协, ...
    而太阳近邻星协由于距离我们较近,有利于低质量暗星探测,因此对于研究星协低质量端初始质量函数、褐矮星以及行星系统形成与演化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由于成团恒星在演化过程中会受到银河系引力和潮汐作用而逐渐瓦解,这一现象极大地限制了星协探测和证认。过去多年研究也仅发现了极少数(约一)太阳近邻星协。
    刘佳明等人新证认这两个星协是对近邻星协样本扩充,也将为星协性质研究提供有力支持。
    图1:两个新证认星协位置、距离和自行分布 国家天文科学数据中心为LAMOST、Gaia科学数据提供归档、管理及发布等全方位数据服务。
  • 图1:万维望远镜中新加入新昌风光全景图 一般来说,画面越大带给人沉浸感就越强,通过逼真的细节展示,为我们呈现出更加震撼视觉冲击力。
    巨幕、弧幕、环幕、球幕,随着画面在人可视范围中占比的提高,观众沉浸感也越来越强。传统意义上全景图往往指的是首尾相接形成360度图像。当我们被全景画面360度包围时,会产生非常强烈临场感。
    由于这种图像显示方式对画面生成及显示有极高要求,现在,360度×180度全景画幅只应用在了极少数科技娱乐场馆当中。
    虚拟现实(VR)眼镜把人视野限定在镜框内,一个人在封闭空间中,体验的是另外一种意义沉浸感。这和球幕等环境这种可群体体验沉浸感完全不同。
    不同展示方式带来不同观看体验,而这些都可以借助万维望远镜平台实现。
  • 通过扫描技术,太阳塔可以同时记录Ha/CaII 8542埃和He I 10830埃线二维光谱数据。典型观测,扫描50步,每一步对应空间约为2角秒。
    本项目数据处理过程中对数据信息进行了完善和规范化,保存成国际通用fits格式。
  • 恒星基本参数和化学元素丰度是恒星光谱包含重要信息,是研究银河系化学演化重要基础。
    作为目前世界上光谱获取率最高光学望远镜,LAMOST二期中分辨巡天极大地扩展了国际上中等分辨率恒星光谱库数量,为天文学家研究银河系及一般星系形成与演化提供了强有力基础性数据。
    通过和国际上其它巡天(APOGEE、RAVE、GALAH)及之前文献数据集进行对比分析,发现同源样本SPCANet结果和参考集结果具有很好的一致性。
    图1:LAMOST观测同一个源多次曝光中分辨率光谱(蓝端),袁海龙绘制。 图2:LAMOST观测同一个源多次曝光中分辨率光谱(红端),袁海龙绘制。
    图2:LAMOST中分辨率光谱巡天第一年天区覆盖图 国家天文科学数据中心为天文观测设备与研究计划提供数据与技术服务。
  • 该工作利用LAMOST DR8中分辨率数据,研究了886颗观测次数大于6次早型星双星比例、质量比分布和周期分布,给出了早型星双星比例与有效温度、金属丰度和投影自转速度之间的关系,为研究早型星形成及演化 ...
    大质量双星统计性质对于追踪大质量恒星形成和限制双星星族性质至关重要,一直是天文学重点研究课题。
    目前,大部分早型星观测样本来自于不同观测,缺乏一致性观测样本,导致了早型星双星统计性质研究结果存在较大偏差。
    研究发现这批样本早型星内禀双星比例随温度降低而降低,随着金属丰度降低而降低:大质量O/B型星双星比例可以达到76%,而质量相对较小的B/A型星双星比例约为48%;金属丰度类太阳([M/H]> ...
    该成果可以作为双星星族合成输入参数,进而理解致密双星形成及演化。 该研究成果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资助。 国家天文科学数据中心为天文观测设备和研究计划提供数据与技术服务。
  • SKA是目前正在建造世界最大射电天文干涉阵列望远镜,其产生的巨大数据量对数据存储、传输以及后续处理提出了挑战。
    广州大学国家天文科学数据中心大湾区分中心(邓清文、王锋、邓辉、梅、黎静)、南非罗德斯大学SKA团队(Oleg Smirnov)、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团队(郭绍光)基于基线依赖平均(Baseline Dependent ...
    本研究在射电天文仿真、校准和成像库(RASCIL)基础上实现了一个新BDA模块。
    图1: BDA模块性能测试 论文利用全尺寸SKA1-LOW阵列对不同目标图像进行模拟仿真观测,研究给出了不同BDA参数设置下压缩比和成像误差,为将来SKA科学数据产品使用有较好的参考价值。
    国家天文科学数据中心为天文观测设备和研究计划提供数据与技术服务。
  • 来自国家天文台总部(16个不同团组)、新疆天文台、天津大学、云南天文台共60多名学员参加了此次培训。 随着国内近年来科学观测设备发展,国产天文数据增长速度越来越快。
    对科研人员来说,高效科研数据管理也越来越复杂。为了促进科研人员对数据使用效率,国家天文台信息与计算中心在台职工培训资助计划支持下,举办了此次天文科学数据归档与发布培训。
    培训由中科院网络中心、国家天文台信息与计算中心老师担任讲师。中科院网络中心老师介绍了中国科学院科学数据库、云存储情况。台信息中心老师讲授了虚拟天文台技术架构和技术标准。
    通过培训,学员们初步掌握了天文数据、Python以及PostgreSQL操作,为日后在天文观测数据归档与发布中使用这类操作奠定了基础。
    学员们认为通过这次技术讲解与实践相结合培训,熟悉了天文数据归档流程,天文数据库使用方法,很有助于今后工作中天文数据使用效率提高。
  • 近期,广州大学国家天文科学数据中心大湾区分中心和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团队许婷婷、刘超、王锋、黄伟荣、邓辉、梅和曹忠等人,开展了LAMOST恒星变源候选体识别与分析研究。
    基于高质量样本集光变曲线,对不同光变参数进行统计建模,并将得到最优模型应用到LAMOST变源识别中,发表了包含631769个样本LAMOST变源数据。
    ZTF得益于大视场和微弱极限星等,作为新一代时域巡天项目之一发布了数以亿计光变曲线数据,为恒星变源研究提供了新机会。
    本研究利用了ZTF时域测光结果建立统计模型识别变源,应用所得的最优模型识别得到了631769个概率大于95%变源候选体,它们颜色星等图如下(横轴是变源候选体颜色,纵横为绝对星等)。
    国家天文科学数据中心为天文观测设备和研究计划提供数据与技术服务。
  • 这是我们论文“用COLA快速生成模拟星系目录”支持数据,包括模拟目录和merger-tree输出晕文件。
  • 近期,广州大学国家天文科学数据中心大湾区分中心和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团队谈磊、王锋、梅、邓辉、柳志存和刘超等人,开展了基于深度迁移学习方法白矮星搜寻研究。
    本研究基于LAMOST发布光谱数据,通过迁移学习方法构建分类模型用于搜寻LAMOST中的白矮星,并得到了6317个候选体,通过交叉和人工证认,有4968颗被证明是白矮星,其中489颗是新发现
    国家大科学装置LAMOST运行至今,从低分辨率到中分辨率巡天已经积累了千万级恒星光谱数据,为白矮星搜寻提供了充足数据源。 本研究提出了一种基于迁移学习白矮星识别方法。
    该模型在测试集上准确率为96.08%,本研究利用训练得到模型在LAMOST DR9中成功找到了489个新白矮星,其中包括377个DA、1个DB、4个DZ、1个磁WD、101个DA+M双星和1个 DB ...
    本研究还得到了PCL重点项目支持。
  • 排名第十位以后的国家也一起贡献了与美国相当论文数,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天文学科国际发展水平。不过还有约7%论文无法有效地确定国别,主要原因是tex源文件地址写法多种多样。
    作者邮箱也不固定,有8.6%作者留的是gmail邮箱。
    图2 第一作者国家分布 如果按照第一通作者邮箱地址来统计单位,除去gmail这样商业邮箱之后,排在第一位的是意大利国家天体物理研究所(INAF),有260篇论文作者使用inaf.it邮箱。
    在软件技术方面,近年火热卷积神经网络(CNN)、机器学习(ML)均已占有一席之地,不过距离MCMC这样通用算法还有一定差距。
    图7:代表性软件技术相关论文 透过这些数据,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新设备和技术总是能够带来新发现。2023年总结分析就是这些,祝大家在新一年里取得新成果和突破。
  • 为了使科研人员更好地在日常科研工作中更好地运用Python语言及数据技术知识,国家天文科学数据中心在每年一度《年度职工培训计划安排》支持下,自2016年起已连续举办了四届 “天文数据与Python ...
    技术培训”。
    今年技术培训还新增了线上模式,全部培训将通过“央视频(国天星语)”和B站(bilibili)-国家天文台进行在线直播,感兴趣同事和同学可以通过扫描二维码在线收看。
    图1:b站直播入口 培训讲师简介: 1.何勃亮,国家天文台天文信息技术研究团组(国家天文科学数据中心)高级工程师,主要研究领域为天文科学数据管理和科学大数据,Python技术培训负责人。
    主要研究领域为星际介质和恒星形成区毫米波射电观测和数据处理。 5.陶一寒,国家天文台天文信息技术研究团组(国家天文科学数据中心)助理研究员,获伦敦大学计算机科学博士学位。
  • 近期,广州大学国家天文科学数据中心大湾区分中心和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团队林家琪、王锋、邓林华、邓辉、梅和谢扬帆等人,开展了日冕物质抛射在高低纬度上时空行为的研究。
    日冕物质抛射(CMEs)是太阳上大尺度等离子体和磁场爆发,是灾害性空间天气主要源头,引起了许多中度到强烈地磁暴。
    通过利用太阳日球天文台(SOHO)上大视角分光日冕仪(LASCO)观测数据,太阳物理学家发现高纬度和低纬度CMEs演化特征存在明显差异。
    研究发现,CMEs、F10.7和CBI之间的相关程度在第24周比第23周要高。当从CDAW目录样本中除去非常微弱CMEs时,相关系数数值会变大。
    国家天文科学数据中心为天文观测设备和研究计划提供数据与技术服务。
  • 近期,广州大学国家天文科学数据中心大湾区分中心、南非罗德斯大学SKA团队、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团队和昆明理工大学孙浩民、邓辉、王锋、梅、许婷婷、Oleg Smirnov、邓林华和卫守林等人,开展了基于深度学习方法射频干扰识别研究 ...
    以平方公里阵列(SKA)为例新一代射电干涉阵列迅速发展为天文学研究提供了前所未有机会。
    然而来自通信技术以及其他人类活动所产生的射频干扰(RFI)严重影响了射电天文观测数据质量同时也大大降低了望远镜灵敏度。因此在射电数据处理中,对观测数据中的RFI进行识别标记是一项重要的工作。
    本研究提出了一种鲁棒基于卷积神经网络(CNN)RFI识别方法。
    来对其余三个受到不同强度、形态干扰数据集进行测试,测试结果表面:本文提出模型对SKA1-LOW仿真数据中RFI识别效果良好,ROC曲线下面积(AUC)达到了0.93。
  • 近期,广州大学国家天文科学数据中心大湾区分中心、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团队和西华师范大学团队、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谈磊、梅、王锋、邓辉、柳志存、罗杨平、刘超和邓林华等人,开展了基于深度学习方法热亚矮星搜寻研究 ...
    本研究基于LAMOST发布光谱数据,通过构建深度学习模型,并将得到模型应用到LAMOST中热亚矮星识别和筛选中,得到了2393个候选体,通过交叉和人工证认,有2092颗被证明是热亚矮星,其中25颗是新发现 ...
    但由于LAMOST没有测光观测,传统颜色切割方法无法运用于热亚矮星搜寻中,并且由于数据量庞大,人工证认会耗费大量时间和精力。
    图1 网络结构 总的来说,本研究提出模型可以有效地识别特定光谱,结果鲁棒,精度高,可以进一步应用于大规模光谱分类和特定目标的搜索。
    国家天文科学数据中心为天文观测设备和研究计划提供数据与技术服务。
  • 2020年12月7日至9日,由国家天文台“年度职工培训计划”支持,国家天文科学数据中心承办Python in Astronomy 2020技术培训在线上线下同时举行。
    来自国家天文台和国内其他天文研究单位相关科研人员,以及对Python如何在天文学中应用感兴趣公众及爱好者们参加了本次培训。 图1:本次直播数据详情。
    Python以及衍生的一系列数据处理分析软件包已经成为天文学家日常工作不可或缺工具,为了使科研人员更好地在日常科研工作中更好地运用Python语言及数据技术知识,国家天文科学数据中心对本次课程进行了精心编排设计 ...
    Python开展科学研究实战案例。
    培训课件及资料可以扫描下方二维码获取。
  •  
我们使用cookies为您提供更好的体验。继续使用本网站,即表示您同意按照我们的Cookie 政策使用cookie。
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