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津大学智能与计算学部于2018年正式组建,当前共设四个学院:计算科学与技术学院、软件学院、人工智能学院、网络安全学院。
    学部拥计算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两个一级学科博士点,计算学科位列ESI全球前1%,软件工程学科在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被评为A类学科,计算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专业均为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学部现140余位专职教师,十余位教师入国家各类高层次人才计划。
    广州大学物理与材料科学学院是广东省较早开展天文教学与科研的专业构,下属天体物理研究中心始建于1994。
    广州大学与国家天文台已经近20年的合作,2015年成立了国家天文台-广州大学联合天文研究中心,广州大学相关人员在虚拟天文台技术应用、海量数据处理与分析方法、射电干涉阵成像技术与超大规模数据处理技术方面与国家天文台多个团队进行了紧密的合作 ...
  • 从2008年初项目正式运行以来,已经在澳大利亚、英国、荷兰、美国、加拿大和日本等多个国家举办过活动,是国际上将前沿天文研究与青少年科学教育结合的成功范例。
    参与活动的师生大量的与天文专家交流的会,特别是出现一些趣现象的时候,往往会激发热烈的讨论。例如在12月9日的活动,帕克斯望远镜遇到了风暴,当瞬时风速超过设定的警戒上线时,望远镜自动停
    12日是观测活动开放日,应邀前来观摩的嘉宾澳大利亚总领馆Chris Yost领事和黎舒薇研究助理、广州市科协青少中心梁仲伟主任一行三人、广东天文学会谢献春副理事长和四位常务理事,还广州大学、广州和清远等多所中学的老师 ...
    从事天文科普工作几十年的广东天文学会常务理事秦孟立老校长感慨,以往只天文专业的大学生或研究生才能接触到射电天文,如今中学生也能会亲身体验了。
    的同学热切的希望能够开展更挑战性的研究课题,他们将会更为深入地接触脉冲星方面的研究。 本届活动的成功得益于广州大学和广大附中组织团队的共同努力以及多方的参与和协作。
  • 借助人工智能的力量,科学家们得以处理和分析海量的观测数据,从中提取出价值的信息,进而推动天文学的发展。
    促进天文与信息处理领域专家共同开展跨领域的合作交流,拓展人工智能算法在天文领域的应用,国家天文科学数据中心、中国天文学会信息化工作委员会和《天文技术与仪器(英文)》编辑部联合特邀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崔辰州研究员、广州大学王锋教授和中国科学院新疆天文台张海龙正高级工程师担任专刊主编 ...
    一、专辑主编 崔辰州 研究员 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 王锋 教授 广州大学 张海龙 ...
    截稿日期 : 2024年8月31日 四、联系方式 联系人:鞠青华 电 话:15808715592(信同号) 邮 箱:jqh@ynao.ac.cn 五、期刊简介 《天文技术与仪器(英文 ...
    ,以及天文构的运行与管理。
  • 2021年8月25日,国际大科学工程-平方公里阵列射电望远镜天文台(Square Kilometre Array Observatory, SKAO)与广州大学正式签定了SKA数据处理软件开发框架合同( ...
    广州大学物理与材料科学学院天文系、国家天文科学数据中心(NADC)大湾区分中心王锋教授成为SKA 科学数据处理(Science Data Processor,SDP)团队的核心研发人员(Principal ...
    这意味着广州大学通过竞标,成为全球瞩目的SKA望远镜的建设单位之一。在未来的8年时间里,广州大学将参与SKA科学数据处理软件研发,承担其中的高性能数据处理、高性能分析算法等方面的工作。
    如此大规模的数据运输、存储、读写、运算、管理、归档和发布对信息和计算领域的前沿技术提出了严峻的考验,更是SKA望远镜最后成功与否的核心关键。
    图2:王锋教授在SKA总部参与项目相关工作 在科技部的统一领导下,在国家遥感中心(SKA中国办公室)的精心指导下,广州大学积极发挥自身优势,凭借其参加SKA-SDP关键任务评估和桥接阶段的工作积累,认真组织材料 ...
  • 由科技部国家遥感中心主办、广州大学物理与材料科学学院、国家天文科学数据中心大湾区分中心承办的“第六届中国SKA暑期学校”于2021年8月8日至14日在广州大学成功召开。
    科技部国家遥感中心刘爽副处长、广州大学物理与材料科学学院王洪光院长、天体物理中心主任樊军辉教授出席开幕式。
    本次暑期学校邀请中国SKA首席科学家武向平院士讲授射电天文基础知识,还邀请了来自澳大利亚西澳大学、南非罗德斯大学、瑞典查尔姆斯理工大学、北京大学、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广州大学等国内外高校 ...
    、科研构的15位专家进行授课,并开设了晚上辅导、软件实操课程。
    通过学员调查问卷,近90%的学员表示本次暑期学校效果非常好,对于SKA相关理论知识、数据处理、科学研究等方面均学所获,同时对于包括中国SKA暑期学校在内的国内SKA人才培养活动提出了很多好的意见建议 ...
  • 近期,广州大学国家天文科学数据中心大湾区分中心和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团队许婷婷、刘超、王锋、黄伟荣、邓辉、梅盈和曹忠等人,开展了LAMOST恒星变源候选体的识别与分析研究。
    但LAMOST因为没测光观测,无法识别变源,一定程度上限制了LAMOST在变星等领域的研究。
    ZTF得益于大视场和微弱的极限星等,作为新一代时域巡天项目之一发布了数以亿计的光变曲线数据,为恒星变源的研究提供了新的会。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和中国科学院合作的天文学联合研究基金(U1831204,U1931141)、国家青年科学基金(11903009),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国际合作与交流基金(11961141001),广州市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项目 ...
    (202102020677)、广州大学全日制研究生基础创新项目(2020GDJC-D20)的支持,也得到了国家天文台、中国科学院和阿里云共同成立的天文大数据联合研究中心的支持。
  • 我国内地遴选提交的候选提案:太阳系外行星L168-9b提名:青鸾(Qingluan)与其母恒星L168-9提名:丹凤(Danfeng),最终从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成功入
    活动参与者为由专业与业余天文学家、天文爱好者、学生、教师等组成的团队,要求其开展与系外行星关的天文科普活动,并为上述20个系统之一命名,每个系统都一颗已知的系外行星及其母恒星,恒星与行星的名字通过一个共同的主题相联系 ...
    图2 本次活动的命名对象 活动于2022年8月正式展开,我国内地的团队共提交效命名提案52个,参与提名团队成员总数达550人,组织的与系外行星关的各类线下或线上科普活动惠及受众超过8万5千余人次 ...
    图3 候选提案(终命名):丹凤/青鸾 我国内地遴选提交的另两个备用提案分别为联系人赵经远等人团队提出的行星LHS 3844b:“栖凤” 与其母恒星LHS 3844:&ldquo ...
    在2019年庆祝IAU成立100周年举办的上一次系外世界命名活动中,由我国广州六中天文社提出的“羲和”(Xihe)、“望舒”(Wangshu)成为我国天文学家发现的首个系外行星系统 ...
  • 近期,广州大学国家天文科学数据中心大湾区分中心、南非罗德斯大学SKA团队、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团队和昆明理工大学的孙浩民、邓辉、王锋、梅盈、许婷婷、Oleg Smirnov、邓林华和卫守林等人,开展了基于深度学习方法的射频干扰识别研究 ...
    结果表明:本研究中提出的深度神经网络对RFI的识别效果总体上与AOFlagger相当,并在一定情况下比现算法所改进。
    以平方公里阵列(SKA)为例的新一代射电干涉阵列的迅速发展为天文学研究提供了前所未会。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和中国科学院合作的天文学联合研究基金(U1831204,U193114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国际合作与交流基金(11961141001)、国家科学基金(11903009)、广州大学全日制研究生基础创新项目 ...
    (2020GDJC-D20)、广州市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项目(202102020677)的支持。
  • 为加强问题导向与关键核心技术联合攻关,促进项目间交流,进一步推进项目的效实施,中国科学院新疆天文台联合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拟定于2023年12月6日-9日在广东省广州市举行脉冲星测时阵引力波探测国家重点研发项目联合年会 ...
  •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基础科研条件与重大科学仪器设备研发”专项“海量多波段天文数据融合关键技术与科学应用”项目年度工作会暨国家天文科学数据中心共建单位交流会在广州举行 ...
    图1 会议合影 会议伊始,广州大学物理与材料科学学院院长王洪光代表本次会议承办单位致欢迎词。
    他表示,广州大学将继续全力以赴完成重点研发计划任务,期待未来与其他单位共同开展更多天文研究。 会上,项目组汇报了自项目启动以来的总体组织实施情况。
    后续各课题成员将继续全力以赴完成计划目标,使课题成果更好地匹配科研人员工作需求,应用于更多科研项目之中,为重大成果的发现提供力支撑。 图2 会议现场 ...
  • 近期,广州大学国家天文科学数据中心大湾区分中心和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团队的谈磊、王锋、梅盈、邓辉、柳志存和刘超等人,开展了基于深度迁移学习方法的白矮星的搜寻研究。
    本研究基于LAMOST发布的光谱数据,通过迁移学习方法构建分类模型用于搜寻LAMOST中的白矮星,并得到了6317个候选体,通过交叉和人工证认,4968颗被证明是白矮星,其中489颗是新发现的。
    图1 本文使用的CNN模型 本研究得到国家SKA计划(2020SKA0110300)、广州市科技经费(2023A03J0016)、广州大学研究生基础创新项目(2021GDJC-M15)的资助。
  • 10月19日下午,国家天文台郝晋新副台长、国家天文台崔辰州博士、中山大学冯珑珑教授、暨南大学彭青玉教授、华南师范大学李乡儒教授、广州大学物电学院邓荣标老师、广州天文协会秘书长袁凤芳、重庆梧台科技朱鸣罡经理 ...
    吕鸿斌老师带领各位专家参观华附互动式数字天象厅 图2 华师附中WWT互动式数字天文天象厅验收会现场 图3 国家天文台郝晋新副台长与华南师大附中吴青副校长共同为中国虚拟天文台天文科普基地(广州 ...
    )揭牌 图4 广州大学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邓荣标老师与华南师大附中吴青副校长共同为天文教育实践基地揭牌 图5 广东天文学会副理事长彭青玉教授与华南师大附中吴青副校长共同为天文科普教育基地揭牌 ...
    崔博士从大数据时代开始,给同学们讲解了世界各地和中国目前的重大天文研究计划、天文台站的分布和工作情况,丰富的照片和视频资源让同学们开阔了视野,对虚拟天文世界了新的认识。
  • 为培养我国射电天文与SKA项目相关的研究队伍,由国家遥感中心主办,广州大学、国家天文科学数据中心粤港澳大湾区分中心承办的第六届中国SKA暑期学校将于2021年8月9日至14日在中国广州举行。
    本次培训班理论与实操并重,与SKA的SDP和SRC紧密结合,热忱欢迎从事相关研究的研究生(专业不限,天文、天线技术、计算、电子信息、数据管理、信息管理等博士或硕士研究生优先)、以及正在从事射电领域科研工作的青年才俊参加 ...
    4、如不明事宜,欢迎联系:王 锋 (fengwang@gzhu.edu.cn) 报名表下载链接:https://pan.baidu.com/s/1idGjvzZSbtDsLNWJ2pgl_Q 提取码 ...
  • 近期,广州大学国家天文科学数据中心大湾区分中心、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团队和西华师范大学团队、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的谈磊、梅盈、王锋、邓辉、柳志存、罗杨平、刘超和邓林华等人,开展了基于深度学习方法的热亚矮星的搜寻研究 ...
    从LAMOST目录中识别热亚矮星具重要的研究价值,因为LAMOST可以提供热亚矮星的光谱特征,揭示热亚矮星形成和演化的细节。
    但由于LAMOST没测光观测,传统的颜色切割方法无法运用于热亚矮星的搜寻中,并且由于数据量庞大,人工证认会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和中国科学院合作的天文学联合研究基金(U1831204,U193114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国际合作与交流基金(11961141001)、国家科学基金(12173028)、广州市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项目 ...
    (202102020677)、广州大学全日制研究生基础创新项目(2021GDJC-M15)的支持。
  • 近期,广州大学国家天文科学数据中心大湾区分中心和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团队林家琪、王锋、邓林华、邓辉、梅盈和谢扬帆等人,开展了日冕物质抛射在高低纬度上时空行为的研究。
    黑线表示所CMEs,红线表示高纬度CMEs,蓝线表示低纬度CMEs。
    此外,研究表明高/低纬度CMEs的源区在形成高度上可能是不同的,相位关系可能与低层大气到高层大气的磁能聚集和耗散过程关。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和中国科学院合作的天文学联合研究基金(U1831204,U1931141)、国家青年科学基金(11903009),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国际合作与交流基金(11961141001),广州市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项目 ...
    (202102020677)、广州大学全日制研究生基础创新项目(2021GDJC-M13)的支持,也得到了国家天文台、中国科学院和阿里云共同成立的天文大数据联合研究中心的支持。
  • 最终效申请书共计38份。
    申请用户遍布国内天文研究构及高校,主要:国家天文台、云南天文台、紫金山天文台、上海天文台、高能物理研究所、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科技大学、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广州大学、台湾大学、香港大学、山西师范大学等构 ...
    ;此外还国外的用户,如:韩国天文与空间科学研究所、Aarhus University、IANCU等。
  • 近期,广州大学国家天文科学数据中心大湾区分中心、昆明理工大学和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团队邓正、王锋、邓辉、梅盈、谈磊、邓林华和冯松等人,开展了太阳耀斑预报与人工智能学习的学科交叉研究。
    由于一个太阳周中上升期的持续时间比下降期短,耀斑能量在这两个阶段的储存和耗散的物理过程可能表现出不同的时空演化行为,因此对第24太阳活动周的上升期和下降期分别建立耀斑预报模型是价值的,且十分必要。
  • 在线申请窗口关闭后,经过统计,平台共接受了69份在线申请,最终效的申请书64份。
    申请用户遍布国内天文研究构及高校,主要:国家天文台、云南天文台、紫金山天文台、上海天文台、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科技大学、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国家授时中心、广州大学、中国极地研究中心 ...
    、贵州大学、澳门科技大学、香港大学、山西师范大学等构;此外还国外的用户,如:韩国天文与空间科学研究所、Aarhus University等。
  • 三垣,即紫微垣(Purple Forbidden Enclosure)、太垣(Supreme Subtlety Enclosure)、天市垣(Celestial Market Enclosure),是中国古代星空的重要组成部分 ...
  • 广州大学陈曦教授(上海天文台特聘研究员)领导的包括国家天文台任致远、上海天文台沈志强和李斌以及南京大学郑兴武的国际合作团队,在天文脉泽与大质量恒星形成研究方向取得重要突破。
    该现象会导致年轻恒星的光度迅速上升,从而能效地激发出强的、以前没探测到的新的脉泽辐射。 图2:天马望远镜监测获得的HDO,HNCO 和13CH3OH 三种脉泽成分的峰值流量随时间的变化。
    意思的是,无论是旋臂吸积流结构还是脉泽光度爆发现象都被认为是与大质量年轻恒星天体盘的引力不稳定性关联,但该项工作是首次从观测上将这两种现象在同一个目标(G358.93-0.03)上地结合在一起, ...
    此外,它还表明,盘调制的间歇吸积可以被认为是小质量恒星到高质量恒星形成的共同制。
    此项研究工作由广州大学、中科院上海天文台、中科院国家天文台、南京大学,以及来自俄罗斯、英国、澳大利亚、南非、加拿大、荷兰、美国、日本、德国等的多家研究构的国际研究团队合作完成。
我们使用cookies为您提供更好的体验。继续使用本网站,即表示您同意按照我们的Cookie 政策使用cookie。
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