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进入计算机与互联网的新时代,天文学也在信息技术和工程技术助力下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大数据”科学。海量的天文数据对天文学家追求真理,发现自然规律至关重要,也是宝贵的科学教育资源和财富。
    《小学天文教学(教师用书)》为该丛书的小学卷,由华中师范大学乔翠兰博士、国家天文台李珊珊、河南大学附属中学杜康玉编著,适用小学4-6年级学生。
  • 以国家天文科学数据中心的工作为主线, 为您奉上 NADC数据资源建设 数据与计算服务 学术交流与合作 数据驱动的天文科普教育 四张成绩单。   ...
  • 全国科学计算与信息化会议面向全国科学研究人员以及计算机专家与工程技术人员,搭建一个沟通交流平台,探讨科学研究需求、实际工作经验以及新技术发展与应用,以更好的提升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在现代科学研究的应用水平。
  • 深度定制的相位屏模拟代码(包括可变r0 L0和boiling effect),以及其他介质内的光波相位扰动可以联系论文作者贾鹏(邮箱robinmartin@126.com或robinmartin20@gmail.com ...
  • 深度定制的相位屏模拟代码(包括可变r0 L0和boiling effect),以及其他介质内的光波相位扰动可以联系论文作者贾鹏(邮箱robinmartin@126.com或robinmartin20@gmail.com ...
  • 中国虚拟天文台对现有的望远镜时间申请系统进行升级,为TAP项目定制开发,提供全面技术支持。申请者不再需要像往年一样分别发邮件,通过望远镜时间申请系统快速、统一地提交材料。
    射电等不同望远镜的观测时间管理需求,将望远镜时间申请与分配的工作流程标准化,将国内的主要观测设备纳入到统一的管理流程中,提高科学装置的运行效率;另一方面,支持多租户特性的快速扩展,在短时间内即可满足具体望远镜的定制需求 ...
  • 课堂上学生们聚精会神听课 中国虚拟天文台(China-VO)自2015年起,基于公有云、专有云相结合的云资源平台和中国科技网IPv6网络环境,为课程定制“互联网+大数据”的软件环境。
  • 为了支持FAST的全球开放和对科学项目全周期的管理,中心为FAST定制了信息系统,并研发了观测申请与评审、观测参数提交、项目管理、日志管理以及数据中心等子系统。
  • 自2018年TAP项目推出了在线填报服务以来,中国虚拟天文台团队就对其已有的望远镜时间申请系统进行升级,为TAP项目进行了定制开发。
  • 这个URL地址可以由用户个性化定制并维护,China-VO保证地址的长期有效与数据安全。存储在平台上所有资料的产权仍归论文作者所有。
  • 由于日间观测设备与夜间观测设备观测模式的不同,China-VO团队针对太阳观测的特性对时间申请系统进行定制开发。自2014年7月,该望远镜时间申请系统正式发布以来,得到了望远镜用户和运行团队的肯定。
  • 相较上一期课程内容,本期课程基于万维望远镜全新版本开发,是您了解该天文软件平台的最优途径;另外,乔翠兰老师根据实际教学经验重新定制了课程大纲并组织录制课程,具有丰富万维望远镜教学经验的杜康玉老师、李珊珊老师以及乔老师的学生杨志鹏参与了课程录制 ...
    第九课 添加WMS数据 第十课 时空动态显示 第十一课 日出日落的观测 第十二课 地震数据可视化实例 第十三课 3D模型的导入 讲师介绍: 乔翠兰 华中师范大学物理学院副教授 ...
    杜康玉 河南大学附属中学物理组教师,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院课程与教学论专业。在教学技巧及教案设计等物理学方面有独到之处。
  • 这个地址可以由用户个性化定制并维护,China-VO保证地址的长期有效与数据安全。存储在平台上所有资料的产权仍归论文作者所有。
  • 3月30日,中国虚拟天文台(China-VO)南京大学节点正式上线,南京大学天文与空间科学学院的师生此后将能与中国科学院天文领域的师生一样方便快捷地使用中国虚拟天文台提供的海量数据资源和丰富的网络化服务 ...
    中国虚拟天文台南京大学节点由南京大学天文与空间科学学院出资建设,是China-VO的第六个节点,也是中国科学院之外的首个节点。
  • 这里公布的是太原理工大学智能光学实验室研究的CMOS暗电流建模和坏像素识别方法所对应的样例代码,代码已经应用于一个商用卫星的数据处理任务中,并且展示了比较好的结果。
  • 这里公布的是太原理工大学智能光学实验室研究的CMOS暗电流建模和坏像素识别方法所对应的样例代码,代码已经应用于一个商用卫星的数据处理任务中,并且展示了比较好的结果。
  • 本数据集为中国科学院大学多波段天文观测与数据处理研究生课程光学红外数据处理数据,观测日期为2023年6月17日,观测设备是兴隆60cm望远镜,BRV三波段,观测目标DY Her (Delta Scuti ...
  • 由于NVST这类日间观测设备与2.4米、2.16米望远镜这类夜间观测设备的观测模式不同,生成的观测数据也不同,团队需要针对太阳观测的特殊性对系统进行定制开发。
  • 安装过程中,内陆科考队克服了高原缺氧、低温等各种困难,并且在现场维护更新了为天文设备提供能源和通讯的设施PLATO-A,这是澳大利亚UNSW科学家为冰穹A南极天文定制的系统。
    本研究共包括9位作者,参与单位包括国家天文台、天津师范大学、中国极地研究中心、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UNSW)、和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UBC)。
    感谢武汉大学中国南极测绘研究中心庞小平和王诗云提供原图。 该研究通过中国虚拟天文台论文数据贮藏库保存科学数据并提供开放下载(如图5)。
  • 此外,也可根据不同品牌的实际需求和属性定制个性化的合作方案。 2021,宇宙漫游创作大赛即将迎来它的升级之年,在第五届大赛开启的同时亦将拉开首届国际赛的序幕。
我们使用cookies为您提供更好的体验。继续使用本网站,即表示您同意按照我们的Cookie 政策使用cookie。
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