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培训组织 •主办:国家天文台、微软亚洲研究院、华中师范大学 •协办:重庆九龙区石新路小学 •承办:重庆梧台科技有限公司 培训时间:2014年7月28-31日,其中28日报到,29、30 ...
    培训,31日参观或者离会 培训地点:重庆市九龙区石新路小学 培训对象:主要针对有建设WWT互动式数字天象厅或开设WWT天文教学课程意图学校的教师 培训内容: •WWT基本知识 •漫游制作基本知识 ...
    培训网址:http://wwt.china-vo.org/training2014/ 活动报名: 培训采用网上在线报名方式,请于2014年6月2日后登录培训网站提交报名申请表。
  • 近日,国内首座由海量科学数据驱动运行的WWT互动式数字天象厅在重庆市九龙区石新路小学建成,并于2013年10月21日正式交付使用。         ...
    2013年10月21日,万维天文望远镜互动式数字天象厅入驻重庆市九龙区石新路小学暨天文科学教育研讨会在重庆市九龙区石新路小学举行,这标志着国内首座WWT互动式数字天象厅建成并正式交付使用。
    石新路小学WWT互动式数字天象厅项目在重庆市九龙区教委大力支持下,由石新路小学、国家天文台、微软研究院、华中师范大学和重庆梧台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合作完成项目实施。
  • 本数据库提供了天望远镜历年观测的谱线观测数据,频率覆盖L/C/Ku/K/Ka/Q波段,包含天望远镜科学团队以及对外开放观测的数据,支撑恒星形成、天体化学、脉泽搜寻等多方面的科学研究。
  • 申请网址为http://nadc.china-vo.org/,按网站提示成功注册并登录系统后(已有账号可直接登录),点击网站上方菜单的“观测申请”,进入页面后选择“ ...
    图1:进入网站后在菜单点击“观测申请” 图2:在“中国科学院2米级望远镜联合申请”下点击“进入申请管理系统” 图3: ...
  • 申请网址为http://nadc.china-vo.org/,按网站提示成功注册并登录系统后(已有账号可直接登录),点击网站上方菜单的“观测申请”,进入页面后选择“ ...
    图1:进入网站后在菜单点击“观测申请” 图2:进入后选择“中国科学院2米级望远镜联合申请” 图3:或直接进入“工作台&rdquo ...
  • 2009年从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获得计算机应用工学博士,2009年至2013年先后在香港城市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和新加南洋理工大学留学,2014年入选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类 ...
    参与方式和网址将于培训前一天在公众号“虚拟天文台”相关通知推送下方公布,敬请关注。
  • 申请网址:http://nadc.china-vo.org 申请者按网站提示成功注册并登录系统后(已有账号可直接登录),在“我的申请”--“申请列表” ...
    图1 进入网站后在菜单点击“观测申请” 图2 进入后选择“中国科学院2米级望远镜联合申请” 图3 进入后可开始申请流程或查看申请指南 ...
  • 申请网址为 http://nadc.china-vo.org,按网站提示成功注册并登录系统后(已有账号可 直接登录),在“我的申请”--“申请列表”下方, ...
    图1 进入网站后在菜单点击“观测申请” 图2进入后选择“中国科学院2米级望远镜联合申请” 图3进入后可开始申请流程或查看申请指南 ...
  • 报名指南: 1、进入教师培训主页后,点击导航“在线报名”按钮进入系统 图1:培训主页 2、点击页面上方“加入”按钮并登录 图2:报名系统 ...
    重庆优趣科技有限公司 协办单位:重庆梧台科技有限公司 培训信息 培训时间:2021年7月27-30日(27日报到,28-30日培训) 培训地点:重庆市璧山中学校双星校区知行楼(综合楼)二楼考务办公室 报名网址 ...
  • 我们非常欢迎流星观测组织以团队的形式上报火流星,并在“上报中心”里增加了“观测者所属组织”
    如果观测者没有所属组织在请在该下拉框里选“无”,如果有所属组织且在下拉框中没有出现,请把观测者所属组织的名字、负责人的名称、联系方式(手机和邮箱)以及组织的情况介绍发到citizenscience ...
    网站主页面也分成三:最上面一是“点击上报火流星”按钮,用来上报火流星;中间是用于展示精选的火流星图片和视频;最下面一是排行榜,记录每个月的上传火流星的地区、组织和个人排名 ...
  • 赛课由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小学科学教育研究中心组织,重庆市教育学会小学科学教学专委会主办,来自九龙区、沙坪坝区、南岸区、江北区、两江新区等十多个区县的老师们同台献课。
  • 世界上最大的单口径射电望远镜FAST将于9月建成、新疆110米射电望远镜QTT正在推进立项、天65米射电望远镜、明安图射电频谱日像仪MUSER、天山腹地的天籁计划、中国大射电望远镜阵China-ART ...
    学科发展与跨领域合作 会议时间:2016年9月26—30日 日程安排:9月26日报到,27-29日学术研讨,30日离会 会议地点:新疆乌鲁木齐市 会议费用:会议免收注册费,代表交通和食宿费用自理 会议网址 ...
  • 继上次成功探测到银河系中心黑洞周围磁星PSR J1745-2900的射电爆发后,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天射电望远镜团组又取得了磁星Swift J1818.0-1607观测研究新进展。
    望远镜对该磁星进行双频率(2.25 GHz和8.60 GHz)同时监测研究,取得如下阶段性成果。 【1】仅用一台望远镜(即天望远镜)对该磁星实现了频率覆盖跨度高达6 GHz的双频同时观测。
    望远镜除了探测到这颗磁星较常见的单峰和双峰平均轮廓外,还多次观测到鲜有报道的“三峰”平均轮廓。
    尽管和澳大利亚帕克斯望远镜的观测仅仅相隔3天,天望远镜2020年7月21号探测到的模式变换现象却伴有剧烈的流量变化。
    有关磁星的后续监测还在天望远镜进行,将进一步揭示这类天体奥秘。这项研究是在上海市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支持下完成的。
  • 近期,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的天望远镜团队充分发挥天望远镜“一镜双频”的观测优势,通过分析天望远镜在2019年1月开始对磁星XTE J1810-197开展的跨度900余天的2.25 ...
    望远镜团队充分发挥天望远镜“一镜双频”的优势,从2019年1月开始,对XTE J1810-197开展了900余天的2.25/8.60 GHz双频同时观测研究。
    望远镜团队通过分析这些长达900余天观测数据的平均脉冲轮廓随时间和频率的变化情况,首次发现了XTE J1810-197在2018年爆发后的中间脉冲辐射。
    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沈志强研究员表示:“利用天望远镜对磁星的观测研究工作还在按计划进行,并且已经发现了一系列其它有意思的现象。
    该项研究获得了国家重点研发项目、上海市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天望远镜重大成果培育项目的支持。天望远镜全体工作人员的共同努力充分保障了可靠观测数据的获得。
  • 近期,上海天文台科研团队利用天65米射电望远镜首次探测到了碳氧离子射电复合线。基于此发现,该团队准确测量了M42电离区的碳氧离子丰度。
    近期,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研究团队利用65米口径的天望远镜首次探测到了来自星际空间的碳氧离子射电复合线。这一新发现是基于该团队利用天望远镜正在开展的谱线搜寻项目。
    文章第一作者、通讯作者刘训川博士主持了天望远镜谱线搜寻项目。他表示:“我们利用天望远镜同时探测到了数十条离子射电复合线,其中许多线不与任何原子谱线和分子谱线混叠。
    ”文章共同通讯作者、上海天文台刘铁研究员总结道:“正如审稿人所言,天望远镜为这一新的重要发现提供了清晰明确的证据。
    ”刘铁研究员还指出,本次研究结果也证明了天望远镜在天体化学研究方面的巨大潜力,天望远镜谱线搜寻项目将继续对Orion KL及其它天体进行深度积分,达到前所未有的mK量级灵敏度。
  • 平台为每一个实体对象提供一个永久的网络访问地址(统一资源定位符,URL),解决临时网址经常失效的问题。这个地址可以由用户个性化定制并维护,China-VO保证地址的长期有效与数据安全。
    DOI界面 4、预览及分享数据主DOI号 在DOI申请获批前,数据未正式通过NADC发布,点击图3圈中的“预览”,可打开数据详情页,如图6所示,用户可以通过复制浏览器地址网址分享数据集页面 ...
  • 比如活动星系核中心黑洞质量的测量精度是多少,其对大样本活动星系核的统计性质有哪些影响;单黑洞(和双黑洞)活动星系核环境是如何演变,环境演变能否回答观测上发现的极端(反常)物理事件,如宽线存在奇异双峰结构 ...
  • EAVN目前由21台射电望远镜组成,包括了中国6台、韩国4台和日本11台望远镜,上海天文台的天望远镜是该观测网的重要台站,长期为全球的天文学家提供了高质量的观测数据。
    上海天文台沈志强研究员介绍说:“作为东亚VLBI网中能够承担毫米波段观测的最大口径的射电望远镜,上海65米口径天望远镜的接收面积超过了其他望远镜的总和。
    望远镜的参与显著提高了东亚VLBI网的观测灵敏度,在保障探测更微弱信号的可靠性方面功不可没。
    望远镜是由中国科学院和上海市联合立项建造的一台具有多科学用途的世界级大型可转动射电望远镜,曾入选2012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和上海十大科技进展,曾获得2018年上海市科技进步特等奖。
    参加2017年银河系中心黑洞Sgr A*观测的东亚VLBI网台站及图像空间采样(红色部分代表天望远镜相关基线)。    ...
  • 这些都揭示了半人A复杂的恒星形成历史,同时表面并合过程在其演化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对于半人A的形成过程前人普遍认为有两种可能的形成过程。
    最近,由国家天文台王建岭领衔的国际研究团队,利用高级的流体动力学模拟,考虑恒星形成、气体的冷却以及负反馈的过程,利用两个大小相当的旋涡星系相互并合,成功再现了半人A的形成过程。
    图2:左图是深度光学观测,揭示出在半人A的周围存在大量的恒星子结构特征。右边两图给出两个大小相当的旋涡星系并合后形成的产物。
  • 点击主页导航 “个人中心”按钮登录系统,如第一次登录该系统需注册。 2.
    点击主页导航“教程”按钮,可了解该项目的背景与基本操作方法,在“已知范例”栏目中列出了每个星系类别的多个正反面图例,参与者可对照图例进行判断。
    点击主页导航的“分类”按钮,即可开始分类。每次开始分类前需点击“点击这里准备分类”按钮,随后按空格开始针对左侧图片的分类。
  •  
我们使用cookies为您提供更好的体验。继续使用本网站,即表示您同意按照我们的Cookie 政策使用cookie。
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