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意大Antonio Frasca博士领导的一个国际合作团队对LAMOST-Kepler中分辨率光谱巡天项目的数据进行了独立分析,验证了LAMOST中分辨率光谱巡天在视向速度测量精度方面达到设计指标 ...
    通过分析红端光谱的Hα线和锂线,他们发现了327颗色球活动恒星,且其自转速度比普通恒星更快;筛选得出194颗锂巨星和一颗超锂巨星;发现了98个分光双星和7个分光三体系统。
  • Blanco-Cuaresma博士后等人合作,基于LAMOST DR4光谱数据对锂巨星进行候选体搜寻,结合国内外五个高分辨率望远镜构建了目前国际上一致性最好、数据量最大的高分辨率锂巨星样本。
    论文链接:https://iopscience.iop.org/article/10.3847/1538-4357/ab1b4b 根据恒星演化标准模型,恒星演化至红巨星阶段,其对流层加深,巨星表面的锂被运输至高温的恒星内部而被瓦解 ...
    锂巨星是一种锂丰度异常高的晚型恒星,它的锂丰度已经超过了模型的预言值,这种锂现象对经典的恒星演化模型提出了挑战,具体的锂增丰机制悬而未解,因此,锂巨星的研究对于我们深入理解恒星结构与演化具有重要意义 ...
    过去的研究证实锂巨星在巨星中的比例约为1%,如此低的比例给锂巨星的研究带来了阻碍,在过去三十多年的研究中,被高分辨率光谱确认的锂巨星一共只有 200 多颗。
    这些发现对巨星的锂形成机制提供了非常重要的观测证据,同时为研究锂的形成理论给出了进一步的限制。
  • ,描绘出了迄今最完整的氦热亚矮星的碳氮元素分布图案,并发现碳元素含量较贫的氦热亚矮星的形成很可能与金属丰度有关。
    论文链接:点击这里。 热亚矮星是一类处于演化晚期的特殊小质量恒星,其中心是一个燃烧的氦核,质量大约为0.5个太阳质量。
    根据氦丰度,热亚矮星可以分为氦热亚矮星和贫氦热亚矮星。目前,氦热亚矮星的起源问题仍是未解的谜团。
    与已有的结果相比较,研究团队发现LAMOST氦热亚矮星样本显示出目前最完整的碳元素和氮元素的丰度分布图案,这进一步推进了人们对氦热亚矮星起源的认识。
    其中蓝色和绿色表示极端氦和中等氦热亚矮星,红色和品红色表示已有的观测结果。 该成果推进了人们认识氦热亚矮星的起源问题的研究进程,对于深入认识和研究热亚矮星的形成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 由于这种图像显示方式对画面生成及显示有极高的要求,现在,360度×180度的全景画幅只应用在了极少数的科技娱乐场馆当中。
  • 论文链接:点击这里。 金属晕星与厚盘星有相近的金属丰度,却拥有晕星的运动学性质。
    图1.图为高速厚盘星(HVTD,红色的点)、金属晕星(MRSH,蓝绿色点)、经典厚盘星(Thick disk,黑色的点)、经典晕星(Hale stars,黄色的点)在轨道总能量-垂直方向角速度图中的分布 ...
    绝大部分的高速厚盘星位于近邻处,它们的平均金属丰度比金属晕星更,内晕中包含非常少的金属晕星和高速厚盘星。
    此外,高速厚盘星存在一个比经典厚盘更陡峭的旋转速度-金属丰度梯度,而金属晕的旋转速度-金属丰度梯度比经典厚盘更平缓。
    它们的化学、运动学性质以及年龄表明高速厚盘和金属晕真实存在,而且它们可能是在原位形成的。 这一研究更新了目前的银河系结构组成分量,同时也表明银河系的形成机制要比预先复杂的多。
  • 近期,国家天文台周泽明博士和施建荣研究员等人利用LAMOST高分辨率光谱仪的光谱数据,证认了两颗新的锂巨星(被命名为TYC1338-1410-1和TYC2825-596-1),并详细分析了它们的性质和锂机制 ...
    论文链接:点击这里。 LAMOST高分辨率光谱仪是南京天光所设计并安装在LAMOST望远镜上的一台新终端设备。
    图1:两颗锂巨星的样本光谱 LAMOST高分辨率光谱仪是一台单目标光纤光谱仪,每次观测只利用分布于LAMOST直径5°视场范围内的35根光纤中的一根馈入系统。
    研究人员利用2018年11月亮月夜的测试时间,挑选了TYC1338-1410-1和TYC2825-596-1这两颗锂巨星候选体进行观测,以测试LAMOST高分辨率光谱仪的性能。
    通过对锂丰度精确测量可知这两颗星均为锂K型巨星。有趣的是,除锂丰度异常外,这两颗恒星的其它元素丰度分布模式与普通巨星的基本一致。
  • 北京大学博士研究生张萌、张华伟研究员、德国马普天文研究所向茂盛博士等使用红巨星样本的LAMOST光谱数据筛选出富含ɑ元素的“年轻”恒星,并对这些恒星的形成机制进行了深入分析和研究,结果表明这些ɑ ...
    论文链接:点击这里。 作为银河系的主体,银盘通常被分为两种成分:一是年轻的薄盘恒星,ɑ元素丰度较低;二是相对年老的厚盘恒星,具有较高的ɑ元素丰度。
    研究人员利用LAMOST红巨星样本中提供的多种元素丰度和年龄信息筛选出了1000余颗ɑ元素的“年轻”恒星。
    这样的研究结果支持ɑ元素的“年轻”恒星来源于双星演化的理论模型,因为吸积物质,恒星的质量增大,而基于单星演化模型的年龄确定方法使得这类恒星被错误地认为是年轻的恒星。
    图1:左图的红色方框内为选取的ɑ元素“年轻”恒星,右图为不同类恒星的多种元素丰度比较。
  • 北京时间10月6日凌晨,国际学术期刊《自然·天文》(Nature Astronomy)发布了一项由我国天文学家主导的国际科研团队关于锂巨星真实身份的重要成果。
    图源:青木和光,日本国立天文台 长久以来,天文学家认为,红巨星内部剧烈的对流为锂元素的产生创造了可能的条件,因此大部分锂巨星应该是红巨星。
    但对此持怀疑态度的科研团队通过我国LAMOST、日本昴星团等望远镜采集了大量锂巨星的光谱,并借助开普勒太空望远镜对这些锂巨星的震动数据,得到了截然不同的结论。
    研究发现,超过80%的锂巨星是红团簇星,而且不同类型的锂巨星在锂含量、恒星质量等多个方面均与传统认知存在着显著差别。
    对此,论文通过观测数据检验了双星合并产生锂巨星的理论,认为这是一种有潜力的方向。
  • ADASS大会主页   第27届ADASS大会于2017年10月22-26日在智圣地亚哥召开,来自20多个国家的300多名代表参加大会。
  • 论文链接:点击这里。 热亚矮星是银河系中一类非常特殊的小质量恒星。这类恒星处于中心氦燃烧阶段,质量大约只有太阳质量的一半,但是表面有效温度可达20000K以上。
    图2.氦型热亚矮星质量分布。蓝色点虚线为基于LAMOST光谱给出的质量分布;黑色点线为理论模型预测的质量分布。
    氦型的热亚矮星质量分布和理论模型预测差别较大。
    氦型热亚矮星被认为是通过双星并合渠道产生,理论模型预测的峰值质量分布较平,在0.5-0.6倍太阳质量之间(见图2);而基于LAMOST光谱给出的氦型热亚矮星的峰值质量在0.42倍太阳质量左右,远小于理论模型预测值 ...
    这一结果表明,氦型热亚矮星除了通过双星并合渠道产生以外,应该还存在其它形成渠道,有待于后面进行更加深入地研究。 国家天文科学数据中心为天文观测设备和研究计划提供数据与技术服务。
  • 论文链接:点击这里。 热亚矮星是一类处于演化晚期的特殊恒星,它们的中心是一个燃烧的氦核,表面覆盖了一层非常薄的氢包层,它们的质量大约有0.5个太阳质量。
    综合LAMOST视向速度、Gaia EDR3 视差、自行数据研究了热亚矮星的运动学特征,给出了热亚矮星在银河系晕、厚盘、薄盘中的星族分类,罗杨平等人根据氦元素的含量将热亚矮星分为四个级别:极端氦热亚矮星 ...
    (eHe)、中等氦热亚矮星(iHe)、氦弱热亚矮星(wHe)、贫氦热亚矮星(pHe)。
    最终研究发现:极端氦热亚矮星(eHe-1)在球状星团中几乎无法形成,在球状星团ω Cen中发现的氦热亚矮星主要出现在薄盘上,球状星团环境对银晕中的氦弱热亚矮星的形成几乎没有影响。
  • 第六届双边会议将在智巴拉斯港(Puerto Varas)举行。会议由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中国科学院南美天文研究中心和智天文学会共同主办,拟邀请中智天文学家共约100人参加会议。
    将邀请来自中方、智方及其他国家的共约100位专家相聚智,拟定重点支持的研究课题和技术研发,拓展全新的合作领域,争取尽快获得有显示度的创新成果。 | ...
  • 论文链接:点击这里。 钡元素(Ba)是恒星演化过程中以慢中子俘获过程为主形成的重元素(原子序数为56)。
    它们之所以钡元素丰度高,可能是因为它们经历了内部挖掘过程的AGB阶段;也可能是双星演化过程中从经历了AGB阶段的伴星吸积了钡物质的红巨星。 然而,对于矮星和亚巨星,钡元素丰度的研究还很少。
    图 2 LAMOST矮星和亚巨星的C、N元素丰度随金属丰度的分布,等值线表示的是Ba元素丰度正常的恒星,带颜色的点表示Ba恒星,颜色表示温度。
    研究发现,这些钡恒星的形成机制主要有两种:一是恒星内部元素的搬运过程导致了钡元素含量增加;二是双星演化过程中的物质交换引起了钡元素含量增加。
    与此同时,该研究还发现钡元素增丰的矮星和亚巨星相对于金属的α元素含量高的厚盘星所占比例明显偏低。
  • 例如,如果高速星的金属丰度比内晕星,并且alpha元素丰度性质和盘星相似,那么可以推测这些金属高速星可能形成于银盘,而后由于某种运动学机制被加速为高速星。   ...
    该论文链接:http://iopscience.iop.org/article/10.3847/2041-8213/aaf578/meta ...
  • 而原初演化模型认为半径谷是行星形成的自然结果,如一些研究认为其两侧分别对应着成分不同的两类行星:致密石质超级地球和水/冰的亚海王星(如表面被数百到数千公里的海洋覆盖的“海洋行星&rdquo ...
    此外,研究发现亚海王星更倾向于出现在铁和镁/硅/钙的恒星周围,表明金属元素 (铁、镁、硅、钙等) 在亚海王星的形成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该成果文章链接 "穿越-3":https://iopscience.iop.org/article/10.3847/1538-3881/ac641f 穿越系列其它发表成果 &ldquo ...
  • 论文链接:点击这里。 银晕中包含了许多银河系并合矮星系的遗迹。这些遗迹在相空间中呈现不同程度的混合子结构,从而影响银晕恒星的速度分布(如图1所示)。基于目前最大的晕星光谱样本,Sarah A.
    Bird 等人还发现了一种化学-动力学趋势,即金属恒星(图2中绿色曲线)沿着较强的径向主导轨道运动,而贫金属恒星(蓝色曲线)则沿着较弱的径向主导轨道运动。
    图2:化学-动力学趋势表明,金属丰度晕星更倾向于沿着径向主导的轨道运动 银晕恒星的运动还是揭示银河系引力势的关键,Sarah A.
  • 论文链接:点击这里。 银盘化学动力学性质随时间的演化研究是天文学家长期以来的研究热点,对于理解星系盘的形成和演化历史具有重要意义。银河系盘结构被认为具有薄盘和厚盘两个组成部分。
    在化学丰度研究中,厚盘星比薄盘星的金属丰度[Fe/H]含量更贫,[α/Fe]含量更一些,平均增丰程度超过0.2 dex;在运动学研究中,厚盘星较薄盘星的速度弥散和轨道偏心率更大;在年龄的研究中 ...
    最终发现在年龄-金属丰度空间,年轻的金属恒星和年老的贫金属恒星的角动量分布区别很大。这些区别与化学空间区分薄盘和厚盘恒星是一致的。结果也证明了银河系是由两个特征明显的薄盘序列和厚盘序列组成。
  • 目前联盟有21个成员,包括20个VO项目(中国、阿根廷、亚美尼亚、澳大利亚、巴西、加拿大、智、欧洲、法国、德国、匈牙利、印度、意大、日本、俄罗斯、南非、西班牙、乌克兰、英国和美国)以及欧洲空间局这个政府间组织 ...
  • ) 发现者:余傲江、张宓、唐磊明、徐建林、周文杰、赵经远、阮高建、孙国佑、高兴 发现亮度:17.8等(无滤镜) 发现时间:2022年9月23日 21时40分23.808秒 PSP22ae目标页链接 ...
    Davis和R.J.Foley等人发表了ATel #15628公报,报告他们于世界时9月24日在克天文台使用3米肖恩望远镜(Shane 3m telescope)上的卡斯特双路摄谱仪(Kast double ...
    图5 ATel #15628公报全文 ATel #15628公报全文翻译如下(翻译:邹乾一): 克天文台肖恩望远镜对AT2022vpm和AT2022vpu的光谱分类 ATel#15628;K.W.Davis ...
    世界时2022年9月24日23时18分 超新星的即时电子邮件通知 可信度认证:RyanFoley(foley@ucsc.edu) 主题:光学,超新星 我们汇报在世界时2022年9月24日利用克天文台肖恩望远镜上的卡斯特双路摄谱仪对 ...
    祝贺各位发现者,特别感谢克天文台多次证认星明天文台发现的暂现源性质。
  • 发现者:陈希昱、徐建林、赵经远、孙国佑、张宓、周文杰、阮建高、高兴 发现亮度:16.24星等(无滤镜) 发现时间:2022年6月21日04:41:38.400 CBAT TOCP链接:http:/ ...
    /www.cbat.eps.harvard.edu/unconf/followups/J00463343+4145355.html TNS链接:https://www.wis-tns.org/object ...
    在NEXT图像中,该候选体非常明显,在r’波段下亮度为16.3星等,在意大超新星搜寻项目(ISSP,意大的一个业余超新星搜寻项目)的光谱观测范围内。
    不幸的是,意大同好回复后续几天的天气都无法进行观测,于是只能等待其他天文台进行光谱证认。
  •  
我们使用cookies为您提供更好的体验。继续使用本网站,即表示您同意按照我们的Cookie 政策使用cookie。
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