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经过全世界业余和专业天文学家一周的后续观测,国际天文学联合会(IAU)的小行星中心计算出了它的初始轨道,并发现它是来自太阳系外的星际天体——这是目前已知的第二个经过太阳系的宇宙旅行者。     ...
    双子望远镜拍摄的星际旅行者2I/Borisov图片。
    在第一个系外访客1I/'Oumuamua(奥陌陌)发现仅仅两年之后,2I/Borisov的发现说明这种星际天体的数量可能很多。
    这可能为天文学家研究太阳系以外的行星系统提供的方法。       2I/Borisov将于2019年12月7日达到近日点。届时它与太阳的距离为两个天文单位,与地球的距离也是两个天文单位。
    以此次事件为背景,梁雷老师联合凌源中学的冯宇静老师共同制作了科普漫游《星际旅客 2i/Borisov》向大家介绍了这颗星际彗星。       您可以点击这里来欣赏这部漫游作品哦!
  • 红外暗云是一种超低温(绝对零度以上10-30度)、冷暗致密的星际物质聚合体,是恒星形成和星际化学演化的主要场所,包含了这些过程的最重要原初状态信息。
    而该研究工作则一次性得到了15个增的探测结果,使得CCS红外暗云样本从8个增加到23个,大大增强了红外暗云中碳链分子和含氮分子的统计学意义。
    不同颜色曲线代表不同的环境气体密度,节点数字标记了演化年龄(年),灰色数据点为前人观测,黑色方块为本次研究工作获得CCS探测数据的样本点。
    注1:氨分子(NH3)被认为是星际介质的灵敏温度计。
    闻来源:http://www.shao.cas.cn/2020Ver/xwdt/kyjz/202105/t20210519_6032174.html ...
  • 抚仙湖1米真空望远镜1.5级数据,抚仙湖1米真空望远镜位于中国云贵高原的抚仙湖畔,北纬24°34’48”N, 东经102°57’01”E,海拔高度1720米。
  • 因为保密等原因,不能提供更多获得数据的仪器等方面的描述,数据更时间为不定时更,此数据为地球自转B公报主要提供了有关地球方向的最信息,包括世界时间,地球极坐标和天极偏移等数据。
  • 星际浩瀚,物质多元:星际气体(无论离子、原子、分子)各具特色,星际尘埃(不分硅、碳、冰)兼领风骚;星际辐射长波高频,含磁带电,振转并行。
    近年来,国际红外、毫米波天文快速发展,国内光学、射电天文设备推陈出。当此时也,从事星际物理与化学或相关学科研究的国内队伍规模加大,成果倍出,加强交流和合作已成必然之势。
    继长沙(2009)、大连(2014)、北京(2015)、成都(2016)、湘潭(2017)、昆明(2018)、淮北(2019)之后,我们定于2021年8月16 - 20日在广东省珠海市继续举办以“星际物理与化学 ...
  • 星际浩瀚,物质多元:星际气体(无论离子、原子、分子)各具特色,星际尘埃(不分硅、碳、冰)兼领风骚;星际辐射长波高频,含磁带电,振转并行。
    近年来,国际红外、毫米波天文快速发展,国内光学、射电天文设备推陈出。当此时也,从事星际物理与化学或相关学科研究的国内队伍规模加大,成果倍出,加强交流和合作已成必然之势。
    2009)、大连(2014)、北京(2015)、成都(2016)、湘潭(2017)、昆明(2018)、淮北(2019)和珠海(2021)之后,我们定于2022年8月12-16日在湖北省宜昌市继续举办以“星际物理与化学 ...
  • 因为保密等原因,不能提供更多获得数据的仪器等方面的描述,数据更时间为不定时更,此数据为DUT1=UT1-UTC 值的公告,以+/-0.1s 精度的时间信号传输。
  • 我们使用机器学习技术有效的识别了的共生星。这是一个发现的共生星候选体星表。我们提供了相应的赤经赤纬和相关的星等信息。
  • 该工作利用LAMOST数百万颗恒星,基于精确测量的多波段消光得到了追踪星际尘埃性质的关键参量,这为理解不同星际环境中尘埃的特性及其演化提供了的视角,为实现精确的消光校正也具有重要意义。
    银盘内Rv的空间变化印证了此前已经发现的跨越千秒差距的大尺度结构,同时最揭示了单个分子云内的小尺度结构。Rv在数值上的变化范围也很广,分布在2.5到4之间。
    ,这为了解不同星际环境中尘埃的不同特性提供了的认识,也为实现精确的消光校正奠定了基础。
    图 4 Rv与各种星际介质参数之间的相关性。
    闻来源:LAMOST之声 ...
  • 因为保密等原因,不能提供更多获得数据的仪器等方面的描述,数据更时间为不定时更,此数据为地球自转C公报主要是提供UTC的闰秒信息,以及协调世界时UTC与国际原子时TAI的相对差值等数据。
  • 近期,利用机器学习算法,国家天文台白宇副研究员、刘继峰研究员等利用LAMOST光谱数据,给出了Gaia DR2数据中1.3亿颗恒星的星际消光,研究成果已经被《天文学杂志》(AJ)接收并即将发表。
    在当代天体物理学,科学技术的进步带来的天文大数据,极大拓展了人类对于银河系的认知,然而,其中最大阻碍之一是,充斥着银河系的星际气体和尘埃。
    国际上,已经有多个科研团队,以测光数据为基础,试图给出这些天体的星际消光信息,但是,测光学能够提供的数据量十分有限,得到的结果通常存在偏差。
    利用恒星大气模型给出这些恒星的本征颜色,与Gaia数据库比较,得到星际消光。采用Gaia内部参数训练回归器,并对1.3亿颗恒星的星际消光给出预测。
    闻来源:http://www.bao.ac.cn/xwzx/kydt/201912/t20191227_5476226.html ...
  • 赵赫等人准确测量了其中15个遗迹的距离,获知了7个遗迹的距离范围,并研究了超星爆发对星际尘埃的影响。论文链接:点击这里。
    星际尘埃作为星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广泛参与了星系中各种物理化学过程,并在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其中绝大多数遗迹,两种成分的平均大小是不同的,硅酸盐颗粒的平均尺寸要明显大于石墨颗粒的平均尺寸;而在弥散星际介质和玫瑰星云中,硅酸盐和石墨有着相近的平均尺寸,并且与遗迹中石墨的平均尺寸也很接近。
    但随着光谱巡天的发展,这一方法将拥有更广阔的应用前景,接下来,包括超星遗迹在内的不同星际环境下更多更准确的尘埃性质将逐步被揭示。
    黑色虚线代表了弥散星际介质中消光随距离的变化。 图(c):IC 443的消光曲线,包含了从光学到近红外10波段的数据,及尘埃模型的拟合。
  • 该研究成果表明离子射电复合线有望成为测量元素丰度的常规手段,对精确测定星际空间,特别是高度消光区的元素丰度具有重要意义。
    在天文领域,比氦更重的元素被称为金属元素,它们主导了星际尘埃与星际有机分子的形成。金属原子的射电复合线往往会被与之具有相近频率的氦原子射电复合线掩盖,这使得金属原子的射电复合线很难被探测到。
    近期,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研究团队利用65米口径的天马望远镜首次探测到了来自星际空间的碳氧离子射电复合线。这一发现是基于该团队利用天马望远镜正在开展的谱线搜寻项目。
    至此,研究人员确信探测到了来自星际空间的离子射电复合线。
    Evans II教授认为:“碳和氧是星际一氧化碳与复杂有机分子主要的构成元素。这项技术可有助于测量恒星形成活动活跃、消光严重的内银道面的碳氧丰度,这是之前其他观测手段所不能完成的任务。
  • 紫金山天文台的多通道近红外太阳光谱仪(MISS)于上世纪 70 年代建成,经过上世纪 80 年代中期和 90 年代末及本世纪(最 2015 年的改造升级)的更,发展成现在的 5 个波段(Hα 6563 ...
  • 虽然疫情还没有结束的迹象,但是人们已经开始习惯冠环伺的生活。疫情对社会带来的长期影响也在慢慢显现。
    star formation,2660篇) 数值模拟(numerical simulation,2498篇) 暗物质(dark matter,2488篇) 银河系(Milky Way,2349篇) 星际介质 ...
    microwave background, 676篇) 暗物质(dark matter, 674篇) 功率谱(power spectrum, 602篇) 黑洞(black hole, 582篇) 星际介质 ...
    排名前十的缩略词分别是: 活动星系核(AGN,1589篇) 能谱分布(SED,1358篇) 信噪比(S/N,1320篇) 宇宙微波背景辐射(CMB,1256篇) 星际介质(ISM,1072 ...
    而要想让机器自动识别热点问题和科研动向,我们还需要的算法和工具。
  • 大质量恒星快速演化过程中伴生的星际介质反馈及元素核合成过程,推动了其所在星团、甚至整个星系结构和化学的演化。
    微波和毫米波的脉泽是一种类似于光学激光的非热辐射,天文观测发现它们通常与大质量恒星形成区成协,这些脉泽来自致密辐射区域(典型尺度在几到几十个天文单位的气体团块),且亮温度远高于热气体,是研究大质量年轻星周围(1000 天文单位)范围内气体运动和星际介质性质等的有效探针 ...
    该团队利用上海65米射电望远镜(天马望远镜)首次在星际空间探测到异氰酸(HNCO)、重水(HDO)和甲醇同位素(13CH3OH)三种的分子脉泽,并揭示它们正在示踪(大质量恒星形成过程中的)由引力不稳定性导致的星周盘碎裂产生的旋臂吸积流及间歇吸积现象 ...
    VLA观测获得的这三种脉泽的高精度(约10 天文单位)空间分布,清晰地描绘了它们正在示踪由盘的碎裂而形成的旋臂吸积流结构。
    ” 图1:左图)三种分子脉泽的空间分布(au代表天文单位,1个天文单位是地球到太阳的平均距离)。
  • 星际尘埃主要产生于恒星演化的后期阶段,它们吸收紫外和可见光波段的能量(形成黑云),并在红外波段发射。尘埃不仅有利于星际中的气体冷却以形成一下代恒星,更可以说是行星以及生命形成的基础“砖块”。
    虽然星际尘埃的质量一般占据星系总质量的千分之一还不到, 但是其在星系、恒星以及行星系统的形成和演化当中都起着关键性作用。
  • 这是一个发现的共生星候选体星表。我们提供了相应的赤经赤纬和相关的星等信息。此星表的共生双星候选体是用机器学习的方法得到的。
  • 本次数据释放基于SDSS-IV前两年(2014-2016年7月)的观测数据,与之前所有的SDSS数据释放版本一致,DR14是SDSS之前所有观测数据的累积,包括SDSS自2000年第一期巡天以来获取的所有数据的最处理和定标结果 ...
    DR14的数据包括扩展重子振荡光谱巡天(eBOSS)的首次数据发布;来自阿帕奇点天文台(APO)银河演化实验巡天(APOGEE-2)第二阶段的第一批数据,包括了来自于一种的数据驱动机器学习算法的恒星参数测量结果 ...
  •  
我们使用cookies为您提供更好的体验。继续使用本网站,即表示您同意按照我们的Cookie 政策使用cookie。
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