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人员在彗星活动性研究方面获得进展
发布时间:
2024-09-06 12:48
修改时间:
2024-09-06 12:48
文章类别:
阅读次数:
85

近日,中国科学院新疆天文台光学天文与技术应用研究室张轩、刘进忠等科研人员,利用南山一米大视场望远镜(NOWT)对不同动力学类型彗星开展了宽带测光观测研究,通过多波段数据分析了彗星38P/Stephan-Oterma, 64P/Swift-Gehrels和C/2017 M4 (ATLAS)在不同时标下的活动性特征,相关成果发表在《天文和天体物理学研究》(RAA, 2024, 24(08): 085013)。论文链接:点击这里

彗星的活动性主要表现为其轨道上的挥发性物质(如一氧化碳、二氧化碳和水等)在太阳辐射的作用下升华,并引发尘埃运动,从而形成包裹彗核的彗发和长长的彗尾。彗星活动性是一个复杂的现象,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太阳辐射、彗星的大小和成分,以及外界天体的引力扰动等。这些因素共同作用,使得彗星在接近太阳时展现出不同的活动特征。

图一 彗星等照度线图像(左),彗星R波段两种增强技术图像(中:Azimuthal Renormalization、右:Larson-Sekinina)

在此次研究中,科研人员首先利用图像增强技术提取了彗星的形态学特征。实测数据显示,太阳径向辐射压、彗核旋转状态以及核活跃区域的差异是导致不同彗星特征的主要原因。其次,研究人员通过计算Afρ参数来表征彗星的尘埃活动性,结果显示三颗彗星在观测期间处于中等到高活动性。此外,结合目标特性,研究人员使用经验参数对三颗彗星的尘埃质量产生率进行了定量估计。最后,多波段测光数据显示,彗星色指数的变化与彗发中尘埃颗粒性状的变化密切相关。

图二 彗星色指数对比

该研究为彗星物理性质和活动性参数的最新理解提供了一系列重要数据,不仅对进一步探索彗星的活动性规律具有重要意义,也为未来开展彗星空间探测计划提供了宝贵的科学参考。

国家天文科学数据中心为天文观测设备和研究计划提供数据与技术服务。

 

新闻来源:新疆天文台官网

 

 

 

)
Yang Hanxi
(文章编辑:
我们使用cookies为您提供更好的体验。继续使用本网站,即表示您同意按照我们的Cookie 政策使用cookie。
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