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文赛先生实际主持编集审定的几本《天文学名词》
发布时间:
2022-02-15 16:41
修改时间:
2022-02-15 16:41
文章类别:
阅读次数:
3001

文/刘炎 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

 

笔者于1960年进入南京大学天文系学习,曾有幸亲耳聆听戴文赛先生的精彩课程;在20世纪90年代开始又有幸参加天文学名词审定委员会的工作,逐渐感受到天文名词审定工作的重要性,进而又知悉了戴先生在规范现代天文学汉语名词工作方面的卓越贡献。后来更了解到,在20世纪50至70年代,我国建国后先期出版的几本《天文学名词》,原来都是由戴文赛先生实际主持编集和审定的。 

在此,我根据多年来所了解的一些情况,对戴先生主持编集和审定的这几本《天文学名词》做一些简单的介绍。 

1922年,在中国天文学会成立之初,前辈的天文学家们就已将天文学名词的编集、规范和审定工作作为一项常设性的任务。1933年,教育部和国立编译馆设立了天文学名词审查委员会。1934年,出版了由民国政府教育部颁布的天文学名词汇编:《天文学名词》。这是我国第一部由官方专业机构颁布的现代《天文学名词》,收录的词汇量有1312个。 

此后,天文学名词编译委员会对于天文学名词的增补和修正问题又作了多次的讨论、但始终未能编集增订的新版。 

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才又陆续出版了多部重要的《天文学名词》。

 

  • 1952年版的《天文学名词》

1941年,戴先生从英国学成归来,即被聘任在昆明的天文研究所工作。据李竞先生回忆,他当时就已“自发地、积极地”参与天文学名词编译委员会的修订和审定工作了。其实,戴先生早已敏锐地注意到天文学名词工作的重要性,也早就开始自己的天文名词收集了,并且编制了许多卡片:正面是中文,反面是英文,还写上了资料的出处。戴先生当时还对天文学名词的现状感到忧虑:因为许多已有的汉语译名还不够规范,而不断新现的英文术语更有待定名。他认为,《天文学名词》应该出新版。 

1950年11月,中国科学院编译局“自然科学组天文学名词审查小组”编集出版了新一版的《天文学名词》,1952年6月,由“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文化教育委员会学术名词统一工作委员会”(戴先生是该委员会的主要成员之一)出版公布。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之后的第一本英中对照的《天文学名词》[¹]。收录的词汇量扩展至1900个左右。 

据李竞先生回忆,这部名词的汇编是在1934年版和前人工作的基础上,实际上主要是由戴文赛先生重新编集审定的。在这部汇编中,戴先生注入了大量的心血,付出了辛勤的劳动。正是由于他十多年坚持不懈的努力,积累了大量的研究成果,才使新版的《天文学名词》得以在1952年出版问世。

 

  • 1952年版的《天文学名词》

1952年版的《天文学名词》出版后,中国科学院前编译局进而委托张钰哲先生组织编订新的俄中天文学名词词典。在张钰哲先生的领导下,当时的具体工作实际上是由戴文赛先生指导、紫金山天文台的两位工作人员李竞和沈良照进行整理汇编的。 

    1957年2月,中国天文学会在南京召开了建国后的第一届会员代表大会,会上有一项重要的决定:要以天文学会的名义编集新中国的第二本天文学名词词典,限期两年完成。于是又组建了一个新的天文学名词审定委员会,戴文赛先生任主任。该工作实际上还是由戴先生指导当时的李竞和沈良照两位继续实施[¹][⁴],而且拟编集的词典也扩展为三本。 

到1959年年底,这三本俄-英-中三语版式的《天文学名词》终于如期全部由科学出版社出版[¹]: 

《天文学名词》(俄英中对照试用本),1958.9 

《天文学名词》(英俄中对照试用本),1959.1 

《天文学名词》(中俄英对照试用本),1959.12 

三本《天文学名词》收录的俄、英、中名词各约4000个,均以中国科学院编译出版委员会名词编订室的名义发布。一直到20世纪70年代中期,这些版本都是国内天文名词译名查照的几本主要辞书。 

其中的英俄中对照本,后来还被美国天文学家改编为英中对照的《天文学名词》,由哈佛大学出版。

 

  • 1974年版的《英汉天文学词汇》

1959年之后,天文学又有着许多快速而重大的进展,出现了许多新的奇特天体,如类星体、脉冲星、中子星等;出现了许多新的分支学科,如空间天文学、红外天文学、高能天体物理学等。天文学的探测和研究也更涉及数学、物理、化学、地学、无线电技术等诸多学科,从而天文学的名词也涉及越来越多的术语和词汇。 

在这种情况下,科学出版社提出并委托南京大学天文系对1959年版的《英俄中对照试用本》进行增补和修订。为此,天文系成立了一个《天文学词汇》编审小组,成员有:戴文赛、彭云楼、孙义燧、唐玉华、许邦信等,戴先生任主编。 

在戴先生的主持下,《英汉天文学词汇》一书于1974年完成出版,书中收录的词汇量又扩展了一半,增加到了6000个。


图1:1974年版的《英汉天文学词汇》

 

  • 1986年版的《英汉天文学词汇》(增、修订版)

1974年版的《英汉天文学词汇》出版后不久,戴先生就已考虑并且着手组织新的增、修订版的编撰。然而不幸的是,1979年,癌症过早地夺去了戴先生的生命。而戴先生直到辞世前,还在主持着南京大学天文学家的编审小组筹编《英汉天文学词汇》的第二版,遗憾的是他最终竟未能亲眼看到这第二版的面世。 

《英汉天文学词汇》的第二版,后来由戴先生的后继者,编审小组的许邦信、彭云楼、唐玉华、黄天衣、黄克谅、章振大等各位完成编审,许邦信任主编。全书词汇量更扩展到了约16,000个,于1986年由科学出版社出版 。

图2:1986年版的《英汉天文学词汇》

 

《英汉天文学词汇》的1974年版和1986年版后来在台湾还出版了相应的繁体汉字版。 

直到1986年的版本之后,我国才又陆续出版了多种新编的《天文学名词》版本。 

 

由上述介绍可以看到,在1934年之后的四十多年中,我国出版的多种《天文学名词》版本,实际上都是由戴文赛先生主持编集和审定的。在现代天文学发展的这一重要历史阶段中,戴先生一直在主持、引领着我国天文学名词的规范和编审工作。 

戴文赛先生不仅主持编集和审定了多个《天文学名词》的版本,还培育了许多天文学名词工作的专业人才。 

1983年,天文学名词审定委员会成立,当时是中国天文学会的一个工作委员会。1985年,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现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简称“全国名词委”)成立,下设天文学名词审定委员会(简称“天文学名词委”)。此后,天文学名词的工作正式纳入了国家名词审定体系,天文学名词委则接受全国名词委和中国天文学会的双重领导。 

当年跟随戴先生一起参加天文名词编审工作的人员,后来几乎都成了“天文学名词委”的主要成员。特别是许邦信和李竞两位,还先后担任了“天文学名词委”的首届副主任,以及第二届(许邦信)和第三至第四届(李竞)的主任。而戴先生言传身教的敬业精神和严谨风格,在天文名词委员会内也一直传承至今。 

戴先生对中国天文学名词的创制、审定、规范、统一、宣传、推广等一系列有关的工作始终极为关心,有着强烈的责任感和许多的真知灼见。他对天文学汉语名词规范和统一的先驱性工作还在海内外的许多国家和地区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戴先生对于我国的天文学名词事业做出的卓越贡献,将永载史册!

 

本文参考文献

[1] 李竞,刘炎 :《戴文赛先生和<天文学名词>》(口述回忆),文章序号8

[2] 李竞:《戴文赛教授:规范现代天文学汉语名词的先驱者》(原载于《中国科技术语》2008年5期),文章序号9

[3] 李竞:《在戴文赛教授指导下审定汉语天文学名词》(原载于《天文爱好者》2000年第1期),文献序号4

[4] 许邦信:《戴先生在审定天文学名词方面的贡献》,文章序号10

2021年2月2日

)
Yang Hanxi
(文章编辑:
我们使用cookies为您提供更好的体验。继续使用本网站,即表示您同意按照我们的Cookie 政策使用cookie。
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