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广州大学国家天文科学数据中心大湾区分中心和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团队许婷婷、刘超、王锋、黄伟荣、邓辉、梅盈和曹忠等人,开展了LAMOST恒星变源候选体的识别与分析研究。基于高质量样本集的光变曲线,对不同的光变参数进行统计建模,并将得到的最优模型应用到LAMOST变源的识别中,发表了包含631769个样本的LAMOST变源数据。
该项研究成果以“A Catalog of LAMOST Variable Sources Based on Time-domain Photometry of ZTF”为题被国际天文学杂志《天体物理学期刊增刊》(The Astrophysical Journal Supplement Series)接收。论文详情:点击这里。
国家大科学装置LAMOST运行至今,从低分辨率到中分辨率巡天已经积累了千万级的恒星光谱数据,同时LAMOST提供的大气物理参数是恒星变源分类的重要参数。但LAMOST因为没有测光观测,无法识别变源,一定程度上限制了LAMOST在变星等领域的研究。ZTF得益于大视场和微弱的极限星等,作为新一代时域巡天项目之一发布了数以亿计的光变曲线数据,为恒星变源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机会。
本研究利用了ZTF的时域测光结果建立统计模型识别变源,应用所得的最优模型识别得到了631769个概率大于95%的变源候选体,它们的颜色星等图如下(横轴是变源候选体的颜色,纵横为绝对星等)。
图1:本研究识别得到的变源候选体颜色星等图
同时,通过和其他研究所得变源星表进行比较,证明该项研究所得变源候选体准确率达到70%左右,是一个非常有价值的LAMOST增值星表。变源星表交叉比较结果如下:
图2:变源星表交叉比较结果
这项工作得到了中国国家SKA计划(2020SKA0110300)、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和中国科学院合作的天文学联合研究基金(U1831204,U1931141)、国家青年科学基金(11903009),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国际合作与交流基金(11961141001),广州市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项目(202102020677)、广州大学全日制研究生基础创新项目(2020GDJC-D20)的支持,也得到了国家天文台、中国科学院和阿里云共同成立的天文大数据联合研究中心的支持。
国家天文科学数据中心为天文观测设备和研究计划提供数据与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