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对象及范围
郭守敬望远镜运行维护团队、使用郭守敬望远镜观测数据的国内外科研、教育工作者及学生、天文爱好者
服务时间
2003年至今
服务背景和意义
郭守敬望远镜(Large Sky Area Multi-Object Fiber Spectroscopy Telescope,大天区面积多目标光纤光谱天文望远镜,以下简称LAMOST)是中国天文界第一个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是世界上光谱获取率最高的天文望远镜,其收集的天体光谱数量远超过全世界其他望远镜获取的光谱数总和。LAMOST光谱数据库是世界上最大的天体光谱数据库。中心提供的全生命周期服务已成为LAMOST数据从观测获取,到发布,再到天文学家下载并进行科学研究整个生命周期不可或缺的支撑部分。
中心的工作使天文学家使用LAMOST数据更加便捷,科学产出日益增多。这一数据全生命周期管理模式也为国内其他天文望远镜的数据管理提供了良好示范。
服务内容、方式和过程
中心为LAMOST设计开发了世界上最大的天体光谱数据库。自2009年LAMOST开始科学观测以来,中心与LAMOST望远镜运行维护团队深度合作,为LAMOST提供包括原始数据传输、归档、备份,产品数据归档、备份等全方位的数据服务。为使LAMOST产生的宝贵天文数据得到更好的利用,助力科研人员方便快捷地获取数据,产出科研成果,天文科学数据中心团队专为LAMOST开发了数据发布系统,全力支持每年多次面向国内及国外不同用户群体的巡天数据发布。在进行数据发布的同时,团队积极推动与国际数据库的交叉融合,确保LAMOST星表和光谱数据均可按照国际虚拟天文台联盟的标准接口和检索方式访问。目前已经实现了LAMOST数据加入CasJobs在线计算平台,方便国际用户在CasJobs平台上使用LAMOST数据与其他数据集(如SDSS、GAIA、BASS等)进行交叉计算。同时,已完成LAMOST数据与法国斯特拉斯堡天文数据中心(CDS)VizieR数据库(国际天文学家最常使用的天文数据系统之一)的系统融合工作。同时,数据被同步至VizieR在英国、美国、日本、南非、印度、加拿大等的镜像系统。
服务成效
中心设计开发的郭守敬望远镜数据发布系统于2019年5月入选“2018年度中国科学院信息化优秀案例”。数据发布系统在用户权限管理、开放应用接口、使用界面优化、云服务整合、数据检索、数据融合、在线数据分析、国际化开放共享等方面进行了全面创新,通过信息化手段大大推进了LAMOST相关的科研及项目管理工作。
截至2019年底,LAMOST数据检索次数超过300万次,产出了560余篇科学论文,在构建迄今最大的各类恒星光谱样本,恒星演化、银河系化学动力学演化及暗物质分布,发现有重要研究价值的特殊天体三个方面取得了重要的科学成果。其中利用LAMOST巡天数据寻找黑洞新方法的文章发表于国际科学期刊《自然》。我国科学家利用LAMOST产出的科学数据发现了一颗迄今为止质量最大的恒星级黑洞,颠覆了人们对恒星级黑洞形成的认知,有望推动恒星演化和黑洞形成理论的革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