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7日,中国天文数据中心在国家天文台召开纪念中国天文数据中心成立暨天文数据服务开展30周年座谈会。座谈会旨在通过回顾历史,总结中心建设及天文数据服务开展工作的经验,探讨并展望天文数据中心和数据服务的未来发展。
座谈会嘉宾合影
本着从简的原则,本座谈会仅邀请了在京的部分嘉宾参加。孙九林院士、汪景琇院士,中国信息学会副会长吴钰,科技部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中心副主任王瑞丹、运行监督处副处长石蕾,中科院办公厅网信处处长陈明奇,原中科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主任闫保平,国家天文台副台长刘继峰等领导,以及来自中科院机关、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的30多位专家出席座谈会。座谈会由原中国天文数据中心主任赵永恒主持。
在我国加快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的新时期,纪念并回顾中国天文数据中心成立30周年有重要的时代价值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国家天文台副台长刘继峰肯定了数据中心30年前成立的前瞻性和30年来在天文学研究方面做出的贡献,并对中心成立30周年表示祝贺。科技部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中心副主任王瑞丹认为天文领域的科学数据开放程度高、合作程度广,天文数据中心在数据开放共享方面的先行先试给其他领域提供了很好的借鉴。中科院办公厅网信处处长陈明奇希望中国天文数据中心能在中科院科学数据中心建设的新时期持续发展,发挥更大的作用。
领导致辞
天文数据中心负责人崔辰州研究员做了题为《天文数据服务30年回顾与展望》报告,通过大量史料回顾了中国天文数据中心的发展历史。1988年9月,中国被正式接纳参加世界数据中心(WDC)。为了更好地促进和发展天文学科数据的储存、管理、交流和传输,中国科学院北京天文台受世界数据中心中国中心委托,于1989年4月17召开世界数据中心中国中心天文学科数据中心第一次工作会议暨天文学科数据中心成立大会。中心的成立体现了老一辈科学家的远见卓识。30年来,它经历了从无到有的初创阶段,从单纯集成国外数据到逐渐充实中国自产天文数据的发展阶段。在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新时期,天文数据中心取得了可喜可贺的成绩并逐渐得到国内外同行的认可。如今,中心已助力郭守敬望远镜LAMOST建成全球最大的天体光谱库,发布光谱1000多万条,发表SCI论文400多篇;中心于2018年正式通过CoreTrustSeal国际认证,成为亚洲首个获得该认证的数据中心。崔辰州研究员指出,中心的发展得益于国内科技创新实力的发展、政策的保驾护航、专业技术和服务队伍的建设,以及与产业界之间的共赢合作。今后,中心将继续提升数据服务能力和质量,借助云计算等新一代IT技术与基础设施,积极推动以科学数据为核心的科技资源开放共享,助力天文学研究和科技创新,迎接大数据时代的机遇与挑战。
崔辰州研究员做主题报告
30年前成立大会的通知和资料
中心近几年所取得的部分数据服务成果
会上,嘉宾们深情回顾了中心发展历程,并对未来的发展提出了良好的建议和殷切的期望。就数据中心的发展历史,孙九林院士补充了1997年至2005年间科技部基础司对WDC数据中心的专项支持,强调数据应通过长期积累和科学管理才能不断发挥其价值,认为中心妥善管理的天文数据是一笔宝贵的财富。汪景琇院士建议中心在未来不但要发布原始数据、科学数据,还要提供更多的增值数据与增值服务,切实为天文学家提供优质服务。闫保平提出,除了存储与管理,中心还应结合学科领域发展开展交叉领域的数据应用和复合型人才培养,做好大科学装置配套的数据存储和传输的建设,从而更好地迎接未来的挑战。中科院高能所副所长陈刚表示,信息化建设要走多元化道路,调动领域间合作积极性,通过不同学科数据中心在人才、资源、技术方面的互相借鉴,共同推动政策的改进,更好地管理和使用科学数据。
自由发言环节的精彩瞬间
座谈会在热情而积极的氛围中进行。与会者在感怀过去30年天文数据中心创业的艰辛和取得的成绩时,也对中心的未来发展充满期待。
座谈会现场
国家天文台刘继峰副台长在认真听取了嘉宾们的发言和建议后表示,国家天文台将全力支持中国天文数据中心的发展,更好地服务科研,产生更多更好的科学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