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文学家基于LAMOST河外数据构建窄发射线双峰星系样本
发布时间:
2019-02-01 08:56
修改时间:
2020-04-27 11:11
文章类别:
阅读次数:
3542

 

近期,国家天文台LAMOST工作人员汪梦欣、罗阿理等人基于LAMOST DR4的河外光谱数据构建了一组含有325个发射线窄线双峰特征的星系样本,并结合SDSS-IV MaNGA 巡天数据,对其中一个源的双峰起源展开了进一步地分析。该研究成果已经被国际知名天文期刊英国《皇家天文学会月刊》(MNRAS)正式发表。

   窄线双峰发射线星系在研究活动星系核窄线区动力学以及星系并合的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尽管目前的空间分辨率已经能够分辨个别活动星系核的窄线区,但是人们对于窄线区的理解仍然有限。截止目前,LAMOST已发布约20万条河外光谱数据,这为系统地搜寻窄线双峰源及后续研究星系并合及窄线区动力学提供了宝贵的数据支持。河外光谱呈现出的发射线窄线双峰轮廓的起源一般认为来自于三种机制,分别为外流现象、星系并合相关的双核绕转活动以及带有扰动或被尘埃遮掩的旋转盘状结构。

 

 

图1. LAMOST窄线双峰样本的窄线成分(Hβ, [OIII]λλ4959,5007, Hα, [NII]λλ6548,6584)谱线拟合示例。

 

  在LAMOST DR4的河外数据中,汪梦欣等人通过谱线拟合及人工检查,在多重限制条件下最终确认了325个发射线窄线双峰样本,这些样本在红蓝两端的关键发射线处表现出基本一致的双成分谱线轮廓特征(图1),其中,这批样本中101个源的光谱是LAMOST首次观测的;另外汪梦欣等人发现样本中33个源在测光图像上表现出双核及潮汐尾等星系并合迹象。借助MaNGA观测数据,他们对其中一个源LAMOST J0748+2813的双峰起源进行了深入分析,结合其动力学成分参数及其窄线区电离气体方位角等特征,确认该目标最可能的双峰起源应当为叠加了扰动的窄线区旋转结构(图2),这一分析也为窄线双峰样本的窄线区动力学研究增添了一具实例。

 

图2. 叠加扰动的旋转盘状主导结构示意图

 

这批样本为研究星系并合过程中星暴及超大质量黑洞活动的触发提供了很好的研究目标,并且由于窄线双峰源的激发机制很大比例上涉及到窄线区的动力学,这些源也为星系窄线区动力学的研究提供了极佳的样本。随着LAMOST更多河外光谱数据的发布,相信更多有意义的河外目标将陆续被发现。

 

文章链接:https://academic.oup.com/mnras/article/482/2/1889/5142306

)
Yang Hanxi
(文章编辑:
我们使用cookies为您提供更好的体验。继续使用本网站,即表示您同意按照我们的Cookie 政策使用cookie。
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