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为目前世界上光谱获取率最高光学望远镜,LAMOST二期中分辨巡天极大地扩展了国际上中等分辨率恒星光谱库数量,为天文学家研究银河系及一般星系形成与演化提供了强有力基础性数据。
    对于信噪比大于 10 LAMOST 中分辨率光谱,其有效温度和表面重力误差水为119 K和0.17 dex,13 种化学元素[C/H]、 [N/H]、[O/H]、[Mg/H]、[Al/H]、[Si/ ...
    H]、[S/H]、[Ca/H]、[Ti/H]、[Cr/H]、[Fe/H]和[Ni/H]误差水为0.06-0.12 dex,[Cu/H]精度为0.19 dex。
    通过和国际上其它巡天(APOGEE、RAVE、GALAH)及之前文献数据集进行对比分析,发现同源样本SPCANet结果和参考集结果具有很好的一致性。
    图1:LAMOST观测同一个源多次曝光中分辨率光谱(蓝端),袁海龙绘制。 图2:LAMOST观测同一个源多次曝光中分辨率光谱(红端),袁海龙绘制。
  • 双星星族中双星比例、质量比分布和周期分布等统计性质对进一步理解和研究双星演化、双星相关天体形成、恒星及银河系形成演化具有重要作用。
    但一直以来人们对双星星族统计性质知之甚少,海量LAMOST中分辨率巡天光谱数据为研究双星星族统计性质提供了可能性,尤其是对双星质量比分布和双星比例研究具有绝佳优势。
    研究人员利用LAMOST DR6和DR7光谱观测数据,详细研究了双星系统样本质量比分布及双星比例。同时研究人员开发了一种新方法——峰值振幅比(PAR)方法 (图2)。
    基于该方法,研究团队得到了A型、F型和G型恒星双星星族质量比分布(图3)与密近双星比例。
    图3 以太阳为中心,不同距离范围内双星质量比密度。在上图中,我们展示了我们样本中A、F和G型双星(黑色方块、蓝色圆圈和红色三角形)质量比分布。
  • 天文望远镜是天文学家了解宇宙重要工具,随着对宇宙探索越来越深入,对望远镜相关技术要求也越来越高。
    望远镜性能监测指的是在望远镜观测过程中对望远镜光学性能和指向跟踪性能表现进行评价。
    望远镜性能监测系统一旦发现望远镜性能不佳,能将望远镜性能不佳原因快速反馈给维护人员,从而提高望远镜维护效率和获得优良观测数据质量。
    近日,南京天文光学技术研究所参与LAMOST运行维护研究团队根据多年望远镜维护经验,结合人工智能在各类领域内广泛应用,提出了一种望远镜性能监测新方法。
    ;最后使用概率统计结合多个相机星像分类结果给出最终原因。
  • 近日,国家天文台刘佳明博士、刘超研究员与美国亚利桑那大学天文学系房敏博士等合作利用LAMOST DR5低分辨率光谱数据和Gaia DR2 天体测量数据,在太阳系邻近发现了两个未被证认过年轻星协, ...
    而太阳近邻星协由于距离我们较近,有利于低质量暗星探测,因此对于研究星协低质量端初始质量函数、褐矮星以及行星系统形成与演化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由于成团恒星在演化过程中会受到银河系引力和潮汐作用而逐渐瓦解,这一现象极大地限制了星协探测和证认。过去多年研究也仅发现了极少数(约一)太阳近邻星协。
    刘佳明等人新证认这两个星协是对近邻星协样本扩充,也将为星协性质研究提供有力支持。
    图1:两个新证认星协位置、距离和自行分布 国家天文科学数据中心为LAMOST、Gaia科学数据提供归档、管理及发布等全方位数据服务。
  • “天文数据挖掘”天池大赛于2月6日正式开启,希望让大众参与到天文科学探索中,用人工智能技术和方法分析望远镜收集真实天文数据。
    本次大赛以郭守敬望远镜(LAMOST)巡天光谱分类为课题,向选手们征集高效高准确率自动化算法来解决这个天文研究中的实际问题。 尽管初赛的时间跨越了春节,选手们参赛热情丝毫不减。
    经过激烈角逐,最终确定初赛成绩前40支队伍中前5名进入决赛,参加了在国家天文台举行决赛答辩会。
    在复赛成绩基础上,评委会根据5个优胜团队现场展示和问答情况确定了本次大赛的最终结果:刘洋、李凯东、李孟禹组成“天文爱好者联盟”队荣获一等奖;王奇勋、周书锋、李政组成“银河护卫队”荣获二等奖;张杰 ...
    、汪嵘、张卓然组成“龙樱”队荣获三等奖;马智恒、杨科山、张弛组成“禾思众成”队和东科、史红欣组成“专业酱油队”获得极客奖。
  • 科学家通过国际合作方式,使用横跨亚欧大陆8个国家12台射电望远镜开展了长期观测,精准定位了快速射电暴天空位置。
    FRB是宇宙中不可见“闪电”,持续时间仅为毫秒量级,然而释放能量相当于太阳一天辐射能量,一般产生于几十亿光年之外星系里。
    高时间分辨率观测揭示,此FRB具有持续时长只有几十纳秒或更短的子暴结构。这与银河系年轻蟹状星云脉冲星巨脉冲辐射非常相似。
    这些研究进一步表明,FRB起源于磁场极强的致密中子星,并且辐射区极其致密,不到一个足球大小。 国家天文科学数据中心为天文观测设备和研究计划提供数据与技术服务。
    M81年老恒星星团。
  • 使用2021年3月至2022年9月水切伦科夫探测器阵列(WCDA)收集508天数据和2020年1月至2022年9月平方公里阵列(KM2A)记录933天数据,我们展示了高海拔宇宙线观测站(LHAASO ...
    )探测到第一个甚高能和超高能γ射线源目录。
    该目录代表了赤纬−20◦ 至80◦天空覆盖范围内,对最敏感E>1TeV伽马射线测量。目录总共包含90个扩展大小小于2◦源 ,每个源显著性要求>5σ。对于每个源,我们提供其位置、扩展和光谱特性。
    此外,基于我们源关联标准,本研究提出了32个新TeV源。此外,本目录包含43个超高能γ射线源,E>100 TeV辐射显著性水>4σ。
  • 1、国内天文期刊如何错位发展; 2、如何提升我国天体物理英文期刊(RAA)国际影响力; 3、如何发展国内天文技术期刊; 4、天文数据情报如何为研究所发展决策提供帮助; 5、图书情报与期刊出版人员职业发展问题 ...
  • 在3天培训课程中,大家跟随来自国家天文台、华中师范大学及国内万维望远镜教学应用方面专家和老师,学习万维望远镜基础知识、漫游制作方法,STEAM教育前沿理念,以及基于万维望远镜教育资源等内容。
    培训内容丰富详实,从科普教育工作者实际需求出发,包含了应用性极强、可落地实施教学方法,又拓展了大家国际视野,让老师们学有所得,收获满满。在培训间歇,老师们还体验了VR环境下宇宙漫游。
    每年万维望远镜教师培训是科普教育工作者全面了解万维望远镜难得机会,参训教师可通过学习快速掌握如何利用它进行天文教学、科普演示;如何编辑制作漫游,找到合适天文资源;如何灵活地使用它丰富而强大各种功能 ...
    ,系统介绍了大数据在天文学研究中的重要地位,以及数据驱动天文科普教育理念及在国内外应用情况,让参训教师对中国虚拟天文台工作和基于万维望远镜科普教育情况有了系统而清晰认知。   ...
    回到学校后,他们要继续深入研究万维望远镜平台使用方法,把专业工具、先进理念带到学生们身边。       ...
  • 人工智能(AI)和机器学习(ML)快速渗透到数据生产、 处理、分析、挖掘和知识发现各个环节。数据中心和数据提供者在利用AI/ML提升数据管理水、数据质量控制、数据互操作服务。但一切都才刚刚开始。
    科学家们在应用AI/ML时往往感觉数据和服务不够给力,数据中心却尚不清楚该如何提供AI-friendly数据和服务给用户。
    本次会议我们聚集在一起,讨论AI/ML在天文领域从研究到广泛应用关键问题。 天文信息学与虚拟天文台2021年学术年会将于2021年12月4-8日在云南丽江召开。
    ;,探讨如何提升数据与服务形式与内涵,更好地应用AI/ML,激发新科学发现。
    会议研讨主题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 AI/ML需要怎样数据和服务 云计算大数据技术学科应用 程控望远镜与自主观测 多波段多信使数据融合 数据驱动科普教育和全民科学 科学平台和全生命周期服务 ...
  • 在这里,毛锦旗老师利用万维望远镜丰富数据资源和强大宇宙漫游功能,带领同学们飞进广袤而抽象宇宙,学习太阳和地球复杂运动规律。
    融入了万维望远镜课堂将会带来哪些改变呢,一起去看看吧~   访谈嘉宾·毛锦旗       问:您是如何想到在地理课堂上引入万维望远镜呢?       ...
    但宇宙广袤和抽象、太阳和地球运动复杂需要足够空间想象能力,对于初中学生来说过于复杂,加上现有教学条件缺乏有效实践性活动支撑,因此过往学生对于这一章节内容熟悉又陌生。       ...
    地理湘教版必修一中关于地球宇宙章节   问:您是如何将万维望远镜与地理教学结合起来的呢?   1、漫游宇宙,让地理知识实景化       我在教学设计环节就用到了万维望远镜。
    将万维望远镜引入地理教学,在同济中学课堂上仍处于试验阶段,但它对于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丰富地理教学方式、推动地理教学多元化发展等方面优势正在逐渐显现,也为我思考如何改革地理教学方法提供了新思路。
  • 美国海军天文台照相星表(UCAC)全天观测新天体测量数据处理使了用8-11星等范围内TGAS恒星作为参考恒星。
    天体测量解决方案得到了显著改进,并生成了2001年附近平均历元UCAC5平均位置星表。
    大多数TGAS恒星自行比它们Gaia数据得到了改进,TGAS自行精度水也扩展到了数百万颗更暗的恒星。外部比较方面,使用星团场和河外源进行了外部比较。
    TGAS数据使我们能够推导出UCAC x,y数据极限精度,该数据明显优于1/100像素。
  • 2021年10月,ADASS程序委员会将2021年天文软件杰出贡献奖授予Doug Tody、Lindsey Davis和Frank Valdes,基于他们对IRAF核心系统及其科学包设计与开发工作。
    IRAF系统主要面向以点阵形式保存数据(如CCD图像或光谱等),由一系列任务包按照逻辑分层组合而成,还可以层叠运行外部任务包,如STScI开发空间望远镜数据分析系统STSDAS。
    它也提供完整编程开发环境,用户可以针对特定需求编写自己数据处理任务及任务包。
    IRAF具备强大可移植性,获得了广泛采用和扩展,在许多地面天文台及空间天文任务中成为数据还原、流水线处理标准平台。
    图2:详情页面 ADASS此次颁奖,表彰了IRAF对天文软件界杰出贡献,也表彰了三位获奖人在IRAF核心系统开发中的关键性作用。
  • 该工作利用LAMOST DR8中分辨率数据,研究了886颗观测次数大于6次早型星双星比例、质量比分布和周期分布,给出了早型星双星比例与有效温度、金属丰度和投影自转速度之间的关系,为研究早型星形成及演化 ...
    大质量双星统计性质对于追踪大质量恒星形成和限制双星星族性质至关重要,一直是天文学重点研究课题。
    目前,大部分早型星观测样本来自于不同观测,缺乏一致性观测样本,导致了早型星双星统计性质研究结果存在较大偏差。
    研究发现这批样本早型星内禀双星比例随温度降低而降低,随着金属丰度降低而降低:大质量O/B型星双星比例可以达到76%,而质量相对较小的B/A型星双星比例约为48%;金属丰度类太阳([M/H]> ...
    该成果可以作为双星星族合成输入参数,进而理解致密双星形成及演化。 该研究成果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资助。 国家天文科学数据中心为天文观测设备和研究计划提供数据与技术服务。
  • 人工智能(AI)和机器学习(ML)快速渗透到数据生产、处理、分析、挖掘和知识发现各个环节。数据中心和数据提供者在利用AI/ML提升数据管理水、数据质量控制、数据互操作服务。但一切都才刚刚开始。
    科学家们在应用AI/ML时往往感觉数据和服务不够给力,数据中心却尚不清楚该如何提供AI-friendly数据和服务给用户。
    本届学术年会的主题为“面向AI使能科学发现数据与服务(Making Your Data and Services Ready for AI-enabled Science Discovery)”,探讨如何提升数据与服务形式与内涵 ...
    ,更好地应用AI/ML,激发新科学发现。
    会议研讨主题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 •AI/ML需要怎样数据和服务 •云计算大数据技术学科应用 •程控望远镜与自主观测 •多波段多信使数据融合 •数据驱动科普教育和全民科学 ...
  • 另外,对它们发现和观测研究有助于认识原始太阳系成分、太阳系水分布以及太阳系动力学演化历史等。
    经全球各地多台设备后续观测后,确认2023 DB2绝对星等为21.76等,对应直径约200米,大约有两个足球场大,绕太阳公转一周需1.06年,但它与地球轨道最近距离远在3千万公里之外,是地月距离80 ...
    为充分发挥业余天文爱好者团队观测热情和积极性,以及人员数量方面优势,新疆天文台通过搭建交流合作平台,全力支持星明业余天文观测团队在天文学方面探索,而NOWT成为新疆天文台和业余天文工作者深度合作重要设备 ...
    NAS(NOWT Asteroid Survey),包括对NOWT科研观测数据深度发掘,以及给NAS分配部分NOWT观测时间,携手合力提高NOWT在该方向科研产出。
    2023 DB2就是星明业余团队成员对NOWT科研观测数据实时深度发掘探测到近地小行星。 未来,随着新疆天文台专业天文工作者和业余天文团队进一步合作,有望在近地小天体发现和研究中作出更多贡献。
  • <p>对于新天体搜索,往往需要一些专业相关知识。恰恰就是这个原因导致很多普通民众认为必须要懂很多高深的天文知识,掌握很多数学物理方法才可以做到。
    由于计算机和网络普及,这些复杂工作完全不需要我们去深入了解,因为计算机最能干的事情就是完成有规律且重复性很强的工作。
    </p> <p>不过,突然出现超新星,它是没有规律,谁也不能预测什么时候在哪里会出现新超新星爆发。因此,我们只能不断地搜寻天空,在群星中发现并分辨出它。
    </p> <p>该项目初衷是让任何对新天体搜索感兴趣普通民众都有机会参与到专业天文发现中来,即使您没有任何天文基础,哪怕您只是一名小学生。
    不用担心是否是真实目标,不用了解各个星星名字和位置,不用知道如何测量,不用操心如何写英文报告……不要畏惧,勇敢地去参与尝试。</p> <p>看图会很难吗? ...
  • 历届漫游制作大赛作品精彩纷呈背后,都少不了指导教师和选手们辛勤付出。在本届大赛中,华东师大三附中的地理教师杨欢欢组织校天文社团部分同学提交了作品。
    高二学生 何思维 在接触万维望远镜后,我懂得了如何制作漫游,也通过它来重现过去的天文现象,让我更好的学习天文,加深我对天文兴趣。而且这个平台简单易上手,我很喜欢使用它。
    在WWT中我们可以发挥自己想象将它们与天文知识相结合,制作出属于自己小作品!在过程中丰富了我天文知识,又使自己掌握了一项技能,还培养了我在天文方面兴趣!
    ”通过参考往年参赛作品,杨老师帮助学生们结合学过知识寻找他们自己兴趣点,通过头脑风暴等形式不断碰撞产生思维火花。
    图2:学生们在居家期间坚持完善作品 未来 组织参加比赛只是激发学生探索兴趣、鼓励他们大胆创作一次实践机会,如何更好地将万维望远镜融入教学活动,培养学生自主创新能力才是杨老师终极目标所在 ...
  • 此外,大家还参观了璧山中学校方全天文馆和万维天象厅,学习该校在科普教育方面先进经验。
    图1:合影留念 本次教师培训课程分为万维望远镜操作与实践、STEAM前沿与数驱科教、万维天文实践几部分,课程内容包含了实际操作,又融入了先进教育理念,并通过国内外经典教学案例为老师们开拓视野,打开思路 ...
    大家跟随老师细致讲解进行实操训练,逐步掌握了各项功能用法以及宇宙漫游创作技巧,部分学员在课堂上就可以独立完成1分钟左右漫游制作。
    华中师范大学乔翠兰副教授为参训教师们介绍了STEAM教育理念历史流变与发展,并结合自身教学经验和第四届万维望远镜宇宙漫游创作大赛优秀作品,深入讲解了如何将STEAM理念与日常教学相结合方法。
    来自凌源市第二高级中学梁雷老师则从一线教师角度分享了他将数据驱动天文科学教育理念应用于物理教学宝贵经验,为参训教师们开展教学工作打开了思路。
  • 该数据是我们在论文《用COLA快速生成模拟星系表》中提到SDSS DR12星系模拟星表,产生快速模拟星表技术是基于以下几个:Code for Anisotropies in the Microwave ...
  •  
我们使用cookies为您提供更好的体验。继续使用本网站,即表示您同意按照我们的Cookie 政策使用cookie。
接受